劉青青
河北省永清縣高新學區中心校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學的效率會影響教學的質量。實現高效課堂是學校和教師的教學目的,這就需要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高效課堂做好準備。在新課改下,教師應該改變以往的權威性地位,在語文知識的講授中,教師應該成為語文課堂中的組織者,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這樣學生的學習地位才會得以提升,從而構建高效課堂。
傳統的小學語文課堂以講授式教學為主,具有濃厚的灌輸色彩,學生的主體地位很大程度上沒有得到彰顯。這與新課標所倡導的“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基本教學里面是不相符合的。固然,小學語文非常著重于識記、理解和積累,講授式教學是有著顯著優勢的,主要表現為課堂控制度高,授課效率高,有利于升學率,但是,語文不僅僅是一門工具性學科,更是一門人文性學科,通過語文的學習獲得審美感悟和情感體驗同樣很重要,這也是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發展的必由途徑。這就要求教師轉變教學觀念,由灌輸變為引導,讓學生在更為自主性的學習過程中產生內生性的學習體會和感悟,這樣的過程也就是彰顯學生主體地位的過程,可以說是新形勢下構建高效課堂的核心關鍵。具體來說,課堂上要避免教授的“一言堂”,一切都是教師講授、告訴給學生,而是要多以任務或問題為指引,引導學生積極和深度思考,充分調動其思維積極性。舉個簡單例子,在學習三年級《趙州橋》一課時,先提出幾個問題:“趙州橋有哪些特點?為什么趙州橋名聞世界?文中哪些地方運用了巧妙的修辭手法?能否用自己的話向別人描述一下趙州橋,讓別人感受到趙州橋的魅力?”然后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先進行自主閱讀,而后討論交流。總之,應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唱主角”,使其由“要我學”變成“我要學”。
新課標背景下的語文教育活動在強調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教師在一節課上的組織與引導能力也非常關鍵,而這些都源自課前精心準備,認真備課才是構建高效課堂的前提條件。想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的過程,想要引領他們深入文本閱讀獲得情感啟發、把握內涵思想,必然要先有教師的深度閱讀和文本對話,通過細讀教材、整合課標,明確每節課的教學目標,才能優化設計教學過程,為課上與學生對話、促進課堂生成做好充分準備。例如,學習課文《慈母情深》時,為了讓學生能迅速抓住本節課的教學主題,體會作者表達的對母親的感恩之情及深深的愛意,備課時就要做好提前預設,通過閱讀而在字里行間體驗偉大的“母愛”。課上教學要關注“如何學”,把握每一次瞬間生成,實現靈活的以學定教。通過細致閱讀文本,再加上聯系生活實際,大家圍繞“慈母情深”講一講自己與媽媽的感人故事。正是因為有了課前準備,教師在課上才能游刃有余,讓學生既體會了情感內容,也提高了學習效率。
開展游戲教學模式,通過與學生互動游戲的方式達到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以更好提升學生思維運轉能力、動手能力等。該學齡段學生本身性格好動,課上小動作比較多,這種行為很容易造成學生注意力分散,且注意力分散后再次集中起來就很難。教師應當格外注意學生這一普遍特點,找出更能提高學生注意力的教學模式。游戲教學針對學生愛玩的天性,以寓教于樂的方式深受孩子喜愛。游戲過程中,學生注意力會因游戲的方式而變得相對集中,心態也較為放松,同學之間的相互競爭也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勝心。因此,游戲教學不光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更能起到拉近師生關系的作用。
為了構建高效課堂,除了上述有效策略外,教師還應采用小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交流合作意識。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能力、興趣、性格、背景、教學內容的特點等,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分組,減少學生相互交流中的心理障礙。教師在課堂中合理應用小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對課堂中的問題進行思考和討論,不但可以解決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困難,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還可以在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意識的同時,有效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以確保學生核心素養的穩定發展。
小學生年齡小,自我約束力差,愛玩是他們普遍的特點,因此,教師可以根據他們的特點,設計豐富多彩的活動,寓教于“玩”,從而構建高效的語文課堂。如在教學《斷織勸學》這一課本劇時,我讓學生分角色進行表演,并在表演中想象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等,通過表演,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還有,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講一講,這樣,不但有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還可以培養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
教學是一門藝術,小學語文教學更是一門藝術。它的內容與生活接軌,教學方法更是枚不勝舉。面臨著傳統教學方法的制約和新教法的挑戰。但我們堅信,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小學語文的高效課堂一定會霞光普照,燦爛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