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靜 上海市兒童醫院
隨著新醫改的深入,取消藥耗加成、推進分級診療、按病種付費等一系列政策的推進實施,對公立醫院的收支結構、成本補償和戰略規劃都產生長期、持續的影響,如何應對經濟運行壓力,同時保持公益性辦院是對醫院管理水平的考驗。當前,大數據技術日趨成熟,以大數據技術為基礎的智慧醫院建設為醫院的管理創新提供了支持。醫院財務管理是現代醫院管理體系的重要部分,對醫院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1]。探討依托信息化技術加強業財融合,提升財務管理內涵和外延,對發揮財務管理在醫院精細化管理中的作用,實現價值創造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以E醫院為例,分析當前形勢下醫院財務管理概況和發展瓶頸,闡述醫院如何運用信息化技術突破瓶頸、實現創新,推動財務管理水平提升,以加強對醫院各層級管理的支撐。
E醫院是一所集醫、教、研于一體的三級甲等專科醫院,設有臨床專科和醫技科室30個,國家臨床重點專科2個,目前有兩個院區,“十四五”規劃新建一個院區。2016—2019年門診量平均增幅為6.3%,住院量平均增幅為11.8%,業務收入平均增幅12.95%,業務成本平均增幅12.74%。
隨著醫改政策的落實和醫院業務的發展,醫院經濟運營壓力明顯增加,對財務管理精細化的要求逐步提高,財務部通過完善全面預算管理,健全成本核算和資產管理,推進專科運營助理,開展財務運營分析等管理措施不斷加強財務管理。然而,在推進過程中也存在制約財務管理提升的一些問題。
目前,醫院各部門為開展日常工作而開發和使用的信息系統,如HIS系統、臨床信息系統、醫技信息系統和各類管理系統,積累了大量業財數據。但就財務管理工作而言,很多工作仍采用傳統的“人工+常規辦公軟件”(Microsoft Office或WPS)方式進行,而所需信息又分散在各系統中,存在系統相互獨立、數據口徑不一致等情況,增加了財務人員收集、整理、核對的工作,影響了財務管理工作的效率。
財務管理的價值體現在通過財務分析進行統籌和決策,協助單位進行價值創造和風險管控。由于不具備系統性的數據分析和挖掘條件,管理分析還停留在簡單的報表分析上,例如取消加成后衛生材料的收支同步是管理重點,但目前僅能看出收支不匹配及程度,無法深挖原因。對管理會計工具的運用較弱,管理分析綜合性不強,精細化管控點找不準,例如在專科運營助理工作上,同樣規模同樣類別的科室盈利能力不同,單一角度分析難以找準問題。
隨著醫院內部管理精益化程度的提高,醫院各層級的工作都需要將經濟數據作為決策參考,這對所傳達信息的及時性和針對性提出要求。當前,財務部門為內部管理提供的報告層次不清晰,部分內容交叉重疊,極易產生矛盾;覆蓋面不全,如臨床科室沒有科室業務收支等相關數據,無法落實全面預算管理,財務報告對各層級業務決策的支撐力不強。
綜上所述,財務管理亟須加強信息化技術的運用,以大數據技術融合管理會計工具創新財務管理模式,提升財務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強化對業務支持的決策。
整合現有業務和財務系統,統一接口模式,建立信息交換集成平臺,提高平臺數據的規范化[2]。梳理醫院經濟運營相關數據,通過整理、清洗、核對、修正等方式,形成一套數據來源、統計口徑、字段定義一致的基礎數據。根據管理需要和使用方式對數據分層、分表,達到可下鉆、挖掘且響應迅速的效果。
集成平臺還需提供由表及里、由點及面的分析功能,通過建立分析框架,結合波士頓矩陣、標準成本等管理會計工具和方法增強分析綜合性,挖掘經濟數據變動背后的影響因素,找到關鍵控制點,為下一步采取適當的管理措施提供方向。
不同層級的管理者其管理重點和職責范圍不同,應有針對性地為各級管理層提供相應的報告和指標,逐步構建適應多層級管理需要的報告體系[3]。戰略層,如醫院領導班子,關注總體運營狀況、關鍵績效指標、預算及執行結果等;管理層,如醫務、設備、財務、績效等職能部門,關注患者結構、病種結構、盈利情況、成本效率、績效評價等;業務層,如臨床醫療和醫技科室管理人員,關注科室運營業績,如科室業務量、業務收入、業務成本等。
2020年在醫院領導的大力支持下,財務部以問題和需求為導向,設計并實施了經濟運行平臺,以信息化手段助力財務管理創新。
首先,根據醫院業務重點和運營特點,梳理經濟運營相關數據和重要指標;其次,抽取數據,建立運營數據中心;最后根據數據的可獲得性和可挖掘性,構建展示和應用框架(見表1、圖 1)。

表1 經濟運營平臺功能模塊及內容

圖1 經濟運營平臺架構
加強財務管理和管理會計方法的綜合運用,建立分析模型。主要應用如下:
(1)嵌入常用分析模型,如比較分析、趨勢分析、結構分析等。
(2)兩因素差異分析。采用兩因素法對門診和住院收入變動進行分析,分析業務量和均次費用的變化對收入的影響程度。業務收入=業務量×均次費用,業務收入變動A=業務量變動額A1+均次費用變動額A2,A1=(本期業務量-比較期業務量)×比較期均次費用,A2=(本期均次費用-比較期均次費用)×本期業務量,A1、A2占A的比重即該因素的影響程度。
(3)標準成本探索。在項目成本核算的基礎上,依托大數據技術運用項目成本疊加法,按病種統計業務量以及對應的藥品、衛生材料和醫療服務項目等,計算出病種的院標準成本。分析病種醫療服務收入與成本的比值,測算資源消耗和效率。
(4)多維度運營分析。根據院區、科室、項目、病種等維度對醫療業務量、業務收入、成本投入、結余及運營效率展開分析評價。
(5)矩陣分析。通過設置關鍵指標為橫、縱坐標,將評價對象進行分組評價。例如將業務量與業務收入設為一組指標形成矩陣,對科室門診和住院情況進行分類評價;將醫療設備價值和對應的醫療項目收入設為一組指標形成矩陣,對醫療項目的投入產出率進行評價。
平臺搭建時細分功能模塊,根據各部門管理職責和信息需求,通過權限管理,設定相應的查詢范圍,分層分級進行信息管理。這種方法靈活便捷,且各部門所獲信息同源、一致。
經濟運營平臺充分運用BI技術,將枯燥、晦澀的財務運營數據及其關聯關系通過圖形、表格等形式進行展示,并且根據需要和條件對部分圖形采用嵌套、跳轉或視圖等方式滿足數據挖掘和分析的需求,形象又直觀地表達了運營數據蘊含的信息和規律。
經濟運營平臺使用前,收集、整理和核對財務管理所需數據既費時費力還易產生錯誤,財務人員常常疲于應付而疏于鉆研。經濟運營平臺實現了業財數據融合,形成了一套統計規則和口徑一致的運營數據及指標,數據采集和整理由系統生成,提高了后續一系列管理工作的效率。同時也將財務人員從數據中解放出來,集中精力在分析和解決問題上,促進財務人員拓展思路,延伸知識面,加快向管理會計轉型。
運用大數據的分析和挖掘功能,通過分析模型加強關聯性分析,協助精準施策。例如兩因素分析法展示業務量和均次費用變動對業務收入的影響,結合政策要求,引導醫院加強均次費用管理,控制醫療費用不合理增長,通過提升診療服務質量提高業務量來增加收入;病種標準成本的探索,協助臨床科室加強病種管理,持續優化醫療流程,緩解按病種付費的醫保支付改革政策帶來的經濟運行壓力[4];矩陣分析可以將分析對象(科室、項目、病種等)納入不同象限,評估發展潛力,采取適當措施。
建立了分級報告體系,為各層級管理人員開展運營情況分析和專項調研提供信息,在及時性、準確性、相關性、便捷性方面顯著增強,體現財務管理對業務決策的支撐。例如,設備部門通過查詢臨床科室現有設備的使用效率、相關病種的業務量等指標,考量設備購置申請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對臨床科室而言,及時查詢科室業務量、收入結構以及病種組成及變化,能夠增強科室在全面預算管理上的參與度,實現全員、全流程參與;促進科室與專科運營助理的管理協同,共同深入分析運營狀況,挖掘潛力提高運行效率,對標先進提升診療內涵。
運用信息化技術提升醫院管理效能是發展趨勢。這個過程既是信息化建設過程,更是管理流程的優化和重塑,在實施過程中應注意以下三點:① 規范基礎數據管理。集成平臺能夠實現數據的提取、展現、分析和挖掘,但無法控制數據產生的過程,基礎數據不準確會降低數據可用性,失去分析意義。因此,應當完善基礎數據的全過程管理。② 加強專業人才培養。信息化轉型要求管理人員不僅需要豐富的專業知識,還需要了解信息化技術的基本邏輯與實現途徑,以便實施過程中進行良好的溝通,提升實施效果[5]。③ 重視數據安全管理。通過網絡進行信息的收集、整理、存儲和應用,對醫院和患者來說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信息安全風險[6]。因此,相關部門應采取適當措施,加強風險管理,確保醫院數據和相關信息處于有效保護和合法利用的狀態,保障醫院安全穩定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