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平
摘要:水是人們生產生活的主要源泉,而土是保證穩定生存的根本,水土資源對于生態文明建設及社會經濟發展起到重要支撐作用,且有著無法替代的關鍵地位。水土流失問題的出現給農業生產帶來阻礙,同時嚴重危害生態環境,如毀壞水利工程設施、引發泥石流及滑坡等自然災害,還有降低土地質量及制約該地區發展等。本文介紹了云南省坡耕地高效水土保持的思路,并提出幾點水土保持對策,為云南地區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云南省坡耕地;水土保持;坡改梯
在國內的發展過程中,云南省是相對來說水土流失情況較為嚴重的地區,占據總體水土流失面積的比重高達35%。為了促進當地的可持續發展,應該增強水土保持意識,結合實際需求,明確水土流失問題治理方向,編制科學的治理方案,提升水土保持水平。
1.云南省坡耕地高效水土保持的基本思路
1.1明確水土流失治理目標
水土保持具有較強的復雜性及系統性,從治理思想觀念的角度進行分析,需要通過水土流失問題的治理達到讓農民增產增收的目的,為解決民生問題提供重要的基礎保障。主要采用綜合治理的模式,全面實施“坡改梯”政策,同時始終堅持“保土耕作”的基本原則,合理明確治理目標,科學編制治理方案,加強山、林以及水等方面的密切聯系,不斷豐富治理內容,主要包含蓄水池和坡面水系等方面的建設,保證田間道路配置的合理性,重視小型農田水利建設與農藝農機的綜合利用,進而創造更多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1.2坡耕地的水土保持流程
針對云南省坡度在25°以下的耕地,應充分利用“坡改梯”形式,做好水土保持的基礎上適當增加農田的耕作面積。而無法實施“坡改梯”的耕地區域,需要堅持“保土耕作”原則,從宏觀的角度出發,提高水土保持的有效性,保證不影響耕地面積的前提下,減少水土流失現象的發生。落實“保土耕作”相關工作的過程中,不能缺少技術體系的支撐,為了從根本上解決坡耕地種植過程中的水土流失問題,需要保證正常農業生產的情況下加強“截流蓄滲”水土保持體系的構建。
2.云南省坡耕地高效水土流失問題的治理原則
2.1始終堅持創新與協同管理融合的原則
云南省的坡耕地地區應做好機制創新及協同管理工作,由于在開展水土流失問題治理工作的過程中,涉及到的部門較多,內容復雜性強,需要當地政府部門增強機制創新意識,體現自身的協調及引導作用,在不改變耕地用途和渠道的前提下,做好政策及資金的支持工作,做好資源的統籌及合理配置,為水土保持工作的順利開展和落實提供基本保障,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
2.2始終堅持水土保持與民生發展結合的原則
開展水土保持工作的過程中,應始終堅持水土流失治理與民生發展相結合的基本原則,結合當地發展的基本需求,編制科學的治理方案,圍繞解決民生問題落實各項工作。明確水土保持工作的目標,即改善農場生產條件、發展當地特色農業及合理優化產業結構等,達到增產增收的目的。
3.云南省實施坡耕地高效水土保持的有效措施
3.1合理編制綜合治理規劃
為了保證水土保持工作的有序性,需要增強制定治理規劃意識。嚴格按照相關要求開展云南省坡耕地治理工作,明確各相關部門及工作人員的崗位職能及責任,采用分區分類管理的方式,合理確定資金投入標準,制定科學的流程規范,正確選擇技術措施,提高治理規劃的有效性。
3.2不斷完善投入機制
為了保證云南省坡耕地水土保持工作得到全面的支持,需要構建完善的投入機制,當地政府部門應增強資金投入意識,結合實際情況設立專項資金,與此同時,積極爭取上級財政部門的支持。不斷改善投資環境,拓寬融資渠道,鼓勵大規模企業及大戶積極參與到坡耕地水土保持工作中。
3.3采用先進的坡耕地治理機制
不斷創新坡耕地治理體系,在相關部門及工作人員的績效考核中引入水土保持工作,當地政府部門可以組建水土保持委員會,對各項工作做好監督,及時研究和解決遇到的難題,鼓勵各地居民積極參與到“大水保”工作中。同時加強水土保持與民生經濟發展的融合,結合實際情況和發展需求,編制合理的治理規劃,建立完善的水土流失防治責任機制,明確不同部門及工作人員的主要責任,并監督實際履行,針對超量完成任務及不履職的單位及個人給予相應的獎懲措施。
3.4強化水土保持的宣傳教育工作
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水土保持的重要性,給予相關工作一定的理解和支持,需要做好宣傳教育工作。政府部門可以號召和組建社會團體,對水土流失的相關法律法規、主要危害及水土保持措施等做好全面普及,增強人們的水土保持意識,做到積極配合,為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提供全方位支持。
3.5加強坡面水系及生態林網建設
首先,構建完善的坡面水系工程,很多工程建設過程中,涉及到的資金投入較多,但是得到的效果并不明顯,為了改善此種現狀,需要重視與坡面水系工程實際優勢的有機結合,積極應用及推廣“坡改梯+坡面水系”工程治理方式;其次,提高對田間道路的重視,增強合理建設及優化意識,認真分析現有的排水系統,結合基本需求做好調整及改造,保證田間作業道布設的合理性,同時做好植被覆蓋區域的規劃工作,能夠充分發揮保持水土的作用;最后,增強生態林網的建設意識,合理利用山頂區域,開展植樹造林及綠化工作,達到涵養水源的目的,為了增加林地面積,應做好坡度在25°以上區域的退耕還林工作,保證生態林網的完善性,為生態平衡打下堅實基礎。
3.6合理運用“截流蓄滲”工程技術
積極利用“截流蓄滲”工程技術,主要指微區域集水系統技術體系的實際應用,微區域集水系統的主要構成有截流集水區、導流設施、蓄水設施以及水分利用區域等,其中截流集水區主要設置在坡耕地,同時保證不影響農業生產的前提下,布設一些具備蓄滲能力的高反坡階,為了實現截流和集水,需要設置植物籬,之后通過導流設施向蓄水池中引入收集到的徑流,為干旱季節的農作物種植做儲備。
結語:江河泥沙主要來自于坡耕地,在云南省的建設發展過程中,將坡耕地的水土流失問題防治作為重要的工作內容之一。為了保證水土保持工作的有效性,應認真分析坡耕地的水土流失現狀,選擇合適的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同時積極爭取當地政府部門的支持,加大資金投入力度,結合先進的耕地治理技術和完善的機制,有序開展相關工作。重視水土保持重要性的普及和宣傳,得到農民的認可和配合,為各項工作的落實提供堅實基礎,促進云南省的穩定有序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潔,楊禮琨.我國南方山區坡耕地水土保持措施研究進展[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8,(17):100-101.
[2]李朝琳.坡耕地水土保持措施的空間有效配置[J].房地產導刊,2019,(1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