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
摘要: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可以改善土壤環境,增強土壤肥力,對良好環境創造有著積極影響。要想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一定要采用多種技術方法進行水土保持,對生態系統進行修復。本文主要對生態修復的概念、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類型以及生態修復中的相關技術方法進行了分析,望可以為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態環境修復提供參考依據,以促進生態系統的和諧穩定發展。
關鍵詞:水土保持;生態修復;自然修復;人工修復
生態修復主要指的是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與恢復,讓自然環境得到有序發展,在一些由人為因素和自然環境因素而導致的環境破壞恢復工作中比較適用,將其應用到水土流失治理中能夠獲得良好效果,是一種新的水土保持方法,在水土流失現象不斷加劇的發展形勢下,加強對對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技術方法的研究對生態環境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1.生態修復的概念
生態修復是一個通過多種技術方法進行自然環境保護和促進生態系統恢復的過程,能夠對受到嚴重破壞的生態環境進行修復處理使其生態功能恢復原來狀態,有利于生態系統的平衡、持續發展。生態修復在環境、農業、水利、園林等領域都得到了良好運用,要想保證生態修復狀態,首先要統一相關概念,根據自然生態環境的各方面影響因素,對具體的修復內容和修復標準進行明確,便于工作的有效開展。其次,要保證相關概念的通用性,確保其可以應用到不同領域并能夠獲得良好穩定的生態環境狀態。
2.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分類
2.1廣義類型
2.1.1退化坡面生態修復
這種生態修復類型主要是對一些出現退化現象的耕地、草原和林地等區域進行修復,使其生態系統恢復導致正常狀態。由于這些區域的水土流失現象較為嚴重所以是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重點區域。
2.1.2退化河流生態修復
退化河流生態修復是對人為因素造成的功能、性能退化河流的生態系統恢復,主要是對一些常年性河流的生態修復,這類河流與小流域相比具有完善生態系統,需要將其納入到水土保持生態修復范圍。
2.1.3退化礦區生態修復
這種生態修復主要是對一些資源開采完成和沒有開采價值的礦區進行生態系統修復。許多煤礦在資源開采完之后會成為廢棄煤礦,若沒有對該區域環境進行保護和治理則會引發水土流失問題,導致生態系統受到嚴重破壞,必須要重視退化礦區的生態修復,有利于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發展。
2.1.4 退化水庫生態修復
這種生態修復主要是對一些功能出現退化的大型水庫保護區進行的修復,水庫在運行期間對周圍環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長時間發展過程中水庫的功能也會隨之退化,從而出現水土流失情況,需要進行生態修復。
2.2狹義類型
2.2.1 純生態自然的修復
有些地區生態環境在遭到破壞后,生態系統能夠實現自我修復,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和環境條件的調節作用進行生態修復,能夠獲得良好的修復效果,但是這種純自然的修復方式花費的時間比較久,恢復的速度也比較慢。
2.2.2人工修復和自然修復相結合
這種綜合性修復方式可以發揮人工輔助作用,結合純生態自然修復的特點采取針對性措施進行人工調控,促進生態環境快速恢復,與自然修復方式相比花費時間比較,能夠幫助受損較為嚴重的區域快速恢復到健康狀態。
3.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技術方法
3.1廣義的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技術方法
3.1.1退化坡面的生態修復技術方法
退化坡面包括的內容比較多,主要涉及到退化的草地、耕地、林地和荒地等,這些區域的生態系統恢復在我國水土保持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實際進行生態修復時需要根據具體類型選擇合適的技術方法。退化的草地、林地和荒地等可以采用封禁處理方式,禁止在該區域進行放牧、采伐和墾地等,加強林業資源建設,改善坡地生態環境,以免出現出持續惡化的情況。在加強補種的同時還需要重視區域管理,對不同災害問題進行有效防治,對水土流失現象進行針對性管控。
3.1.2退化河流的生態修復技術方法
退化河流會導致周圍環境出現較為嚴重的水土流失情況,導致河流退化的原因比較多,如污水排放、農藥對水資源的污染和過度捕魚等,必須要做好生態修復工作,根據現實情況制定針對性的制度措施,采用合理方式和科學方法來控制上述因素造成的影響,為河流提供自我修復的機會,促進其生態系統恢復。一般可以采用人工干預的技術方式,根據水土流失現狀和環境污染情況采取針對性措施進行修復。
3.1.3退化礦山生態修復技術方法
比較常用技術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第一,使用高質量土壤對礦山區域進行全面覆蓋,確保能夠為植被生長提供適宜環境;第二,向原來的土壤中添加營養物質以此增加土壤營養,將有害物質去除,讓多種類型植被都可以在該區域生長生長,有利于環境條件的有效修復;第三,采用現代化技術對退化礦山的生態環境進行全面監控,了解不同區域的土質情況,在此基礎上進行針對性修復,使其逐漸恢復原有功能。
3.1.4退化水庫的生態修復技術方法
退化水庫的生態修復技術方法與退化河流采用的方式方法比較類似,在進行植被植物種植、控制污染物排放和水中生物養殖之外,也需要對整個區域進行全面監控,了解水庫周圍區域環境的具體情況,做好監督管理工作,確保能夠為后續生態修復方案的制定提供參考依據,進一步提高修復技術的應用水平,改善以往修復技術方法中存在的不足,降低自然災害的發生率,讓水庫在運行期間能夠獲得良好效益。
3.2狹義的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技術方法
純生態系統的自然修復主要采用封禁法,對水土流失區域進行封禁處理,使其自然恢復,一般比較適用于生態系統破壞程度比較輕的區域,能夠慢慢恢復到以往狀態。人工修復與自然修復結合技術方法主要應用于生態系統破壞程度比較嚴重的區域,一般在封禁法的基礎上進行補種處理,以自然恢復為主,同時發揮人工輔助作用,能夠加快該區域環境的恢復速度,讓受損較為嚴重的地區快速恢復到良好的生態系統狀態,恢復效率和質量可以得到保障。
結語:生態系統破壞對人們生存和社會發展有著較大影響,會導致自然災害頻發,生態環境受損,必須要加強對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視,明確其在生態環境建設中的重要作用,為區域經濟的良好發展奠定基礎。對于不同區域采用的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技術方法也有所不同,要結合現實情況采用針對性的技術方法和修復措施,實現多種技術方法的搭配使用,提高綜合治理水平,促進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趙文華.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概念、分類與技術方法[J].科技致富向導,2015,(01):158.
[2]彭世壽.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概念、分類與技術方法[J].水能經濟,2017,(0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