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日本畫家葛飾北齋的浮世繪創作中,除體現當地本土風土民情以外,也有中國山水畫意趣蘊藏其中。本文主要以葛飾北齋名作《富岳三十六景》(46圖)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為例,分析其中所體現的中國繪畫的創作技法,以及蘊含其中的中國古典繪畫思想。希望通過這樣的梳理和探究,可以看到中國繪畫技巧和理念被日本畫家所吸收,以及中國繪畫以浮世繪為橋梁進一步影響世界。
關鍵詞:葛飾北齋 浮世繪 中國繪畫
從“八景”到“三十六景”
在題材上,《富岳三十六景》所繪制46幅富士山景象要追溯到日本畫家對“八景”畫題熱衷的室町時代(1336年-1573年),日本美術由于南宋、元、明文化的大量傳入而開啟了新的風尚。這些被日本畫家公認為先進文化畫作中,足可見到中國漢民族的功績,“瀟湘八景”畫題便是其中之一。經研究,有學者認為,“八景”畫題源于中國文學。其濫觴在中國南齊沈約的《八詠詩》,后人便將元暢樓改名“八詠樓”。而后,蘇軾在《虔州八境圖》中題詩:“三犀竊鄙秦太守,八詠聊同沈隱侯。”進而證明北宋郡守孔宗瀚筑八鏡臺后繪制的《虔州八境圖》與“八詠樓”之說一脈同宗,至此,“八景”開始成為中國文人繪畫中的母題。 而傳入日本且備受推崇的《瀟湘八景圖》最早記載于宋代沈括所著的《夢溪筆談》,其中記載了北宋時期的宋迪是最早繪制《瀟湘八景圖》的畫家。 由此,“八景”畫題在傳到日本后,被風俗畫家喜愛并沿用,盡管室町時代末期至桃山時代,中國對日本的影響越來越小,但已傳入的中國文化在日本市民階層已臻成熟,葛飾北齋基于“八景”演繹出的《富岳三十六景》便是與中國繪畫的傳入剝離不開的。
江戶時代(1603年-1868年),“八景”畫題在浮世繪上的嘗試更為普遍。如鳥居清長和喜多川歌麿作品均有“八景”出現。這時,“八景”已成了江戶時代日本浮世繪畫家的慣用畫題之一。《富岳》中“三十六景的”畫題是大量“八景”繪畫的變體和增補,是葛飾北齋在文政末年到天保初年間,花費將近五年從不同視角、時間描繪出的富士之景,是在大量“八景”浮世繪作品基礎上做出的新嘗試。《富岳三十六景》描繪日本特有自然景觀富士山及周邊的四時、氣候、活動,46幅圖雖景觀各異,卻又各有側重,靈活、豐富的題材嘗試,也讓葛飾北齋帶著這套作品受到了世界性的關注。
山川“平遠”透視的運用
中國北宋中期,對郭熙父子就對中國山水畫透視有了相對深入的研究和總結,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訓》中,曾對中國古代山水畫中“三遠”透視法下了定義:“山有三遠,自山下而仰山巔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后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此三遠也。”
以《琉球八景》中的《長虹秋霽》為例,在畫面“平遠式”透視基礎上,其構圖占大部分面積的水面靜若止水,琉球島嶼位于畫面中上部,中間以拱橋劃分,近處有兩艘小舟和植物。有研究者推測,《長虹秋霽》中的小舟正是從漢畫畫帖臨摹而成的,而葛飾北齋所善用的“平遠式”透視也從《琉球八景》延續到《富岳三十六景》中。在《武州玉川》和《武陽佃島》也有著自近處望遠山的“平遠”之妙。這兩幅“平遠”式透視繪畫不但真傳自“瀟湘八景”中的典型透視法,在構圖上又分別以遠山、中水、近樹和遠山、中水、近船為主要構圖方式,與中國元代文人山水集大成者倪瓚的“三段式”構圖有共鳴之處。不過葛飾北齋在《富岳》時期的透視法已不再拘泥于“平遠式”,相比《琉球八景》,《富岳》中多樣、靈活的透視和構圖更能體現北齋在浮世繪技法上的突破性。
“宋元遺意”與“應物象形”
在江戶時代后期,雖然德川幕府對歐洲文化采取嚴厲的遏制態度,但對中國文化相對寬容,清初民間畫師沈南蘋在雍正九年東渡,將賦色濃艷、鉤斫工細的寫實花鳥畫傳播到日本。 陳師曾曾說:“沈南蘋亦以此法,得宋元遺意”。 沈南蘋直接影響日本畫家熊雯,隨著熊雯作品的流傳,在江戶等地直接以沈南蘋命名的“南蘋”畫派開始興起,注重寫實手法在楠本幸巴郎的努力下,對日本形式主義繪畫造成巨大沖擊。 沈南蘋的寫實主義對日本繪畫的影響并未只局限在花鳥魚蟲上,在木板繪本《宋紫石畫譜》和《古今畫叢后八種》中,也包含對山水景觀的寫實風采。
葛飾北齋將這種寫實手法運用《富岳》中,他自由地變換地圖面貌試圖將自己的意識、實在景觀、畫中景觀三者統一。《富岳三十六景》不但探索出富士山的千萬形態,還表達出了不同的精神維度,觀者可以在每幅不同的富士山中體會到瞬息萬變的風云。正如羅杰·凱斯評價的《富岳》:“色彩每日回歸世界的奇跡。”
結語
浮世繪是日本繪畫的代表形式之一。葛飾北齋也是日本浮世繪畫家中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一位。他的作品《富岳三十六景》運用了中國傳統畫題以及中國繪畫的表現手法和技法,加之相當一部分的西洋繪畫的影響,最終形成了葛飾北齋藝術甚至日本浮世繪的獨特性。浮世繪在吸收中國元素和歐洲畫技之后再次傳入西方,被西方后印象派大師借鑒,在這一吞一吐的過程中,中國繪畫的精髓也悄然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1]高云龍:《日本葛飾北齋風景版畫與中國瀟湘"八景"畫題》,《藝術百家》, 2009年,第2期,第85-92頁。
[2]沈括《夢溪筆談》卷十七《書畫》:“北宋大畫家、度支員外郎宋迪工畫,尤善為平遠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落雁、遠浦歸帆、山市晴嵐、江天暮雪、洞庭秋月、瀟湘夜雨、煙寺晚鐘、漁村夕照,謂之八景,好事者傳之。”
[3]郭熙. 魯博林:《林泉高致》. 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5.
[4]高云龍:《日本葛飾北齋風景版畫與中國瀟湘"八景"畫題》,《藝術百家》, 2009年,第2期,第85-92頁。
[5]戚印平:《沈南蘋"寫實主義"畫風及其在日本江戶時代的影響》,《新美術》,1998年,第2期,第33-45頁。
[6]陳師曾:《中國繪畫史》.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5年,第169頁。
[7]潘力:《浮世繪》.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81頁。
[8]小林忠等:《錦繪的誕生:江戶庶民文化的開花》.東京:東京都江戶東京博物館,1996。
[9]王柯文:《論中國古典元素在葛飾北齋作品中的體現》,云南大學。
作者簡介:田政,男,漢族,天津人,天津美術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藝術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