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永杰
摘要:當前聾校語文教育的問題之一就在于遠離聾生的生活世界,喪失了生命的活力和生活的意義,難以培養起聾生的綜合實踐能力,為此,應向聾生的“生活世界”回歸,讓語文教學變得生活化,讓聾生通過語文教材內容與實際生活的對接,積極自主的體驗書面表達,去思考與探索語言知識內容,培養表達意識,提高他們用書面語言與他人溝通、交往的能力。因此我們要從強化聾生的閱讀、寫作來提高學生的書面語運用能力,這是聾人與社會溝通的關鍵,對教育和教學有著現實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聾生 語言環境 書面語
一、優化語言環境,營造形成和發展語言的良好氛圍。
聾生所處的語言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著他們語言學習的質量,是最重要的外因。教育者提供的豐富的語言刺激,積極地創造性地利用語言環境,可以達到強化語言訓練、效果,增強學語意識,潛移默化地提高聾生語言能力的目的。
1、創造校園語言環境
營造校園文化氛圍。學校張貼了名人名言,給各種花卉標出名稱、產地、生活習性等。在走廊貼上了小標語,在宿舍掛出預報天氣情況的小黑板,為擴大聾生語言學習的接觸面創造了條件。
建立語言運用規范。全體教職員工運用綜合化的語言方式與聾人交往。
首先要求全體教職員工樹立育人觀念明確發展聾生語言的職責。其次課題組教師積極組織培訓,提高教職工與聾生交往的能力。每天早晨,全體教職員工學習《中國手語》鼓勵教職員工在日常生活,課內外活動中采用口語。中國手語、筆談等方式與聾生進行語言交往。
2、建設家庭語言環境
家庭是聾生學習、運用語言的重要場所,家長是聾生交往的主要對象,改善家庭語言環境,背誦家庭禮儀兒歌,有利于發展聾生的語言交往能力,加強語言實踐和語言應用。
調整聾生家長的心態。不少家長視孩子的耳聾為家庭的隱私,有意無意地回避同聾生的交往,導致聾生正常交往的機會減少。學校通過家長會,提高家長的認識。幫助家長樹立信心,用正常的心態為聾生創造良好的交往氛圍。
促使家長配合教師的語言教學。學校采用開設講座的方式讓家長了解聾生學習語言的特點。每學期末,教師調查家長促進聾生語言學習情況,采用自評和孩子評價的方法督促家長配合學校做好語言訓練和實踐活動。
二、立足教學,構建聾生書面表達能力的有效教學途徑和方法
1、分類分層教學
針對聾生聽力損傷程度,如重度、輕度采用的方法有所不同。有殘余聽力的學生學習語言相對容易些,這就要求聾校教師分類分層教學。在分類分層教學中主要運用了感官刺激模仿訓練,如“情景教學”、“看圖寫話”、“看演示寫句子”:強化反復訓練,是根據聾生語言學習的晚期性、局限性所決定的。
2、教學內容生活化
聾校教材中有些內容偏舊、偏難,與聾生生活實際距離較遠。聾生沒有學習興趣,達不到真實的效果。因此,我校課題組教師研究普小教材、兒童課外讀物,結合聾生實際,選擇了一些淺顯易學,富有趣味的教學內容來促進聾生的語言形成。如我們引用了普小口語交際課教材《學會勸阻》《當有人敲門時》等;增設了《學發短信息》《學會轉告》等內容。
3、延伸語言實踐活動
以教材為例子縱向延伸進行語言實踐活動。教材是個例子,它是學生學習規范語言的范例,我校教師在指導學生學好這個范例的基礎上,學生將課堂上學到的方法在學習實踐中加以運用,把所學的知識轉化為能力。例如學完第五冊《幫李奶奶大掃除》這篇課文后,讓學生仿照課文寫班級的一次大掃除。學完第五冊《小八路》這篇課文后,讓學生仿照課文寫值日生,寫自己的同學、爸爸、媽媽等人物的外貌。
4、以有聲語言為依托發展書面語言
課堂教學中,我校教師始終堅持口語教學,形成和發展聾生的語言思維能力。注重學生發音技巧的掌握,讓學生在真實的語言環境中學習,運用語言。充分發揮“課堂”這個學習語言的主陣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給他們充足的時間閱讀和發言,多聽聽他們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懂。教學中要精講,多留些時間給學生說、寫、讀,重視讀寫能力的遷移,充分利用好每一分鐘,努力提高聾生的語言能力。
5、教學滲透于活動之中
把學校的小課堂與社會的大課堂結合起來。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形式的社會活動,舉辦各種比賽,這些豐富多彩的生活都是學生學習語文、發展語言,提高書面交流的好途徑。另外,我校教師還鼓勵學生寫日記,把每天看到的,想到的,親身經歷的事,用日記的形式用幾句話記錄下來,在生活中學習表達,積累句子,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與人書面交流的意識,讓學生在生活中發展自己的語言
三、加強語言實踐,拓展形成和發展語言的時空。
教室中學習的內容,若不在社會生活中鞏固與發展就會很快忘卻。把聾生帶到真實的社會生活中,借助真實、自然的情景來引導聾生學習、運用、發展語言,促進行為養成。
1、常規化的語言訓練活動
根據低、中、高年級聾生的實際情況,課題組教師搜集、編寫了一些兒歌,開展了“一周一寫、“一月一誦”、“一月一讀”的語言訓練活動。聾生在有趣味的、經常的練習達到了語言的積累,并促使其不同程度的內化,陶治了情操。
2、生活化的日常語言訓練
結合學校的常規工作和日常生活。我們制定了一些語言運用的制度。如聾生請假一定要寫請假條,期初選擇興趣組時要交申請書,每年教師節,“三八”婦女節等要給教師和家長寫一封信。讓聾生定期更換校園內的名人名言……教師捕捉語言教學的良好時機,加強訓練,鞏固語言。
3、主題化的語言訓練活動
學校每學期都組織一次課本劇比賽,詩歌朗誦比賽。各班圍繞“我的世界真精彩”、“誰不說咱家鄉好”等主題組織學生搜集資料,撰寫串詞、組織活動。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自然地交流情感,主動地發展語言。
4、社會化的語言交往活動
組織聾生外出活動時,引導聾生觀察商店的招牌、廣告,豐富聾生多彩的語匯。我們還讓聾生搜集各種標語。組織聾生參與社會交往,如上街購物,問路……每學期和普通中小學學生開展手拉手活動。在豐富的實踐活動中聾生的交往能力得到了提高。他們大方熱情地與健全學生交友,主動積極地給同齡人寫信,促進了語言的自然可得。
【參考文獻】
1、《聾教育教師培訓教材》,季佩玉著,中國盲文出版社于2000年1月出版。
2、《課堂上的特殊兒童》陳云英 陳海平,教育科學出版社于1993年出版
3、《特殊教育詞典》,樸永馨主編,華夏出版社2006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