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琦
經常有家長和我交流自己的孩子膽小,小班幼兒家長對這個問題尤為重視,在一日生活、游戲、集體活動和區域活動中,確實能看出部分幼兒有貌似“膽小”的現象,但隨著年齡逐漸增長,有些“膽小”的幼兒卻不膽小了,家長和老師交流時也不再緊緊抓著這個問題不放,那幼兒和家長是怎樣出現這些這些變化呢,我們一起從膽小的形成原因談起。
一、膽怯心理形成的原因
膽小同膽怯,是一種心理活動,表現為對某一環境、事物或特定對象的膽小、害怕、畏縮,伴有生理性變化,甚至出現逃避性行為的表現。小班幼兒出現膽怯現象,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個體因素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遺傳因素、環境因素、教育方式等會造成幼兒不同的性格、體質、智力和興趣。有些幼兒表現膽怯可能是受個人氣質的影響,氣質是人心理活動動力方面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征,若有的幼兒天生為抑郁質的氣質類型,就比較容易膽小、羞怯,這種氣質類型主要的心理特征表現為:觀察細致、對事敏感、多愁善感、體驗深刻、孤僻畏縮等。這類幼兒對陌生的人或事物比一般的孩子反應較為緩慢,需要長一點的時間來適應;也有的孩子神經類型弱,表現過于敏感,易緊張,對不熟悉的人、事、環境本能地感到害怕。
(二)外在因素
1.家長過度重視
小班有一個女孩子叫桐桐,家長每天把她送到幼兒園,都要在幼兒園門口站著看半個小時左右,一直都是爸爸媽媽一起接送,孩子稍微有一點點不舒服就請假。和家長交流過,家長說要的孩子比較晚,所以比較重視她。但過度重視的結果是,孩子讀了一年幼兒園,每天依然是哭著來幼兒園。
2.各方面能力較弱,自信心不強
在平時的觀察中,我發現能力比較強的孩子,對任何活動都能投入進去,很少出現膽怯現象,而能力弱的孩子經常會說“我不會”,或者坐在那里一動不動。
3.入園時分離焦慮
小班幼兒入園是第一次離開熟悉的家庭,對幼兒園的一切比較陌生,分離焦慮讓他們表現出“膽小”,從而哭鬧、不與人交流等。
4.和同伴接觸時間少,很少適應不熟悉的環境
現在都是住的樓房,孩子3歲以前基本靠爺爺奶奶看管,戶外活動時間少,玩法也少,孩子們很難和同伴有過多的時間接觸,由于父母工作忙,他們的活動區域也僅局限于小區和家,遇到不熟悉的環境和人就會畏懼、退縮。
5.被人嚇唬過,有心理陰影。
二、克服膽怯心理的方法
3—6 歲是人社會性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人的個性初步形成的時期。這一時期對自己和外界態度的形成,逐漸發展出的個性品質和行為風格,不僅直接影響了對童年生活的感受,更影響其身心健康以及知識、技能、情感的形成,更可能影響其一生的學習、工作和生活。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幼兒社會性學習的內容有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其中,人際交往子領域的第一條目標是愿意與人交往,3— 4 歲幼兒的典型性表現是愿意和小朋友一起游戲和愿意與熟悉的長輩一起活動;社會適應子領域的第一條目標是喜歡并適應集體生活,3—4 歲幼兒的典型性表現是對群體活動有興趣和對幼兒園的生活好奇,喜歡上幼兒園。因此,無論是家長還是教師,都應關注孩子社會性發展,幫助孩子消除膽怯的心理和行為,使他們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質。
(一)家庭方面
1.減少重視,避免溺愛
孩子在家中受到過度關注,離開家庭就會有失落感,從而畏首畏尾,遇到事情不敢獨自處理。
2.培養孩子某一方面能力,樹立自信心
小班幼兒,即使吃飯又快又干凈被老師夸一夸也會高興很久,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因此,在家中,家長要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不僅可以讓孩子適應各種集體生活,還可以在別人有需要時伸以援手,從而樹立自信心。
3.提供和同伴交往的機會
保證孩子的戶外活動時間,在戶外活動時,帶孩子到人多的地方和同伴一起玩,逐漸培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適應在不同環境下和人的相處方式,豐富自己的生活,體驗與人交往的樂趣。
4.寬容孩子的錯誤,正確引導,不嚇唬
孩子犯錯時,不要嚇唬孩子,讓孩子對某件事產生心理陰影,而要告訴孩子怎樣做是更好的,引導孩子認識錯誤并改正錯誤。
(二)教師方面
1.和家長交流,做好家園配合
和家長交流正確的育兒方式,改變家長不恰當的教育觀念和方法,避免過度包辦。
2.多關注、講原則,挖掘特長,樹立自信
孩子在剛入園的分離焦慮期,對因敏感而膽怯的幼兒要給予關注,鼓勵他們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對因家庭溺愛而有點膽怯的孩子,要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讓幼兒能順利地適應集體生活;對因能力弱而膽怯的孩子,要發現孩子的特長,當眾表揚幾次,樹立孩子自信心。
3.創設寬松的游戲生活環境
創設寬松的物質和心理環境,鼓勵幼兒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并自由選擇游戲內容和游戲方式,在寬容和接納的環境中幫助幼兒克服膽怯心理。
4.樹立良好的榜樣
教師在活動中遇到困難也要以身作則,動手試一試,不要因為挑戰而放棄,孩子們在老師的言行舉止中也會嘗試勇敢面對困難,不害怕,不逃避。
綜上所述,孩子的膽怯行為需要家園配合共同努力,幫助孩子克服膽怯,讓孩子在陽光下成長,不懼怕黑暗,是教師和家長的責任,我們要讓孩子不僅有健康的體魄還要有健康的心理,勇敢面對生活。
參考文獻:
[1]李青.小班幼兒膽怯行為的成因與消除策略[J].學前教育實踐研究,2017.17
[2]貝曉鶯.克服膽怯心理·培養勇敢品質[J].山東教育,2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