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
摘要:生物學習可以采取多種方法來進行,而觀察法是最基本的一種研究方法。觀察對于了解自然、認識自然,具有無比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提高學習興趣 ?觀察 ?分析 ?結論
生物教學中不論如何進行教學,興趣永遠是最好的老師,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使學生對枯燥乏味的知識,不僅學的津津有味,而且還易于理解,記得牢靠,提高效率。但單純的好奇心和趣味產生的興趣是不穩定的,在生物教學中,必須優化課堂教學,改進實驗,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而觀察法是最基本的一種研究方法。因為不論采取任何一種方法進行研究,最終都要用觀察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在上課時,如果只是很枯燥的講解相關的定義和課本內容,學生積極性就有所下降,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我在教學中進行了一些探索。
一、用“找不同”引入新課
世界著名的生理學家巴甫洛夫,在他的研究院門口的石碑上刻下了“觀察、觀察、再觀察”的名句,以此來強調觀察對于研究工作的重要性,他也用自己的研究結果來證明了觀察的重要性。在生物教學中用觀察法進行學習時,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我在上課時用“找不同”引入新課。
“找不同”是我們同學從小就玩的小游戲,看似簡單,實際就是考學生的觀察能力。在游戲中,要求學生通過比較和觀察,快速的找到兩圖的不同之處,要求時間越少越好。用小游戲引入新課,學生馬上就產生了興趣,有助于后面的學習。通過小游戲我告訴學生,在生活中,養成愛觀察、愛思考的習慣,會有助于自己積累更多的經驗,更好地認識世界。
二、在課程中用同學知道的歷史事件來加深說明觀察的重要性
上課時,我先讓同學觀看了大家學習歷史時都知道的一幅“鐵人”王進喜的照片,然后告訴學生這是1964年《中國畫報》封面刊出的一張照片,然后我就讓學生觀察,讓他們回答在這張照片中他們看到你什么?學生能觀察到的東西并不多,但基本可以說出兩點1、王進喜生活在寒冷的地方。2、中國進行了石油開采。那么為什么這種照片后來被稱為中國最著名“照片泄密案”呢?我把真相告訴給學生:在當時日本情報專家根據這張照片,解開了中國當時最大的石油基地--大慶油田的秘密。1、他們根據照片上王進喜的衣著判斷,推斷大慶油田位于齊齊哈爾與哈爾濱之間。2、通過照片中王進喜所握手柄的架式,推斷出油井的直徑;3、從王進喜所站的鉆井與背后油田間的距離和井架密度,推斷出油田的大致儲量和產量。有了這些準確情報,日本人迅速設計出適合大慶油田開采用的石油設備。當中國政府向世界各國征求開采大慶油田的設備方案時,日本人一舉中標,向我國高價推銷煉油設施。這個事例告訴我們觀察對于掌握事實的真相具有無比重要的作用。
三、觀察時注意局部和整體的結合,切忌不仔細、認真,而導致出現不正確的結論
觀察周圍事物的特征,多重復幾次,應認真細致,直到每個細節都看到。我利用一張樓梯相互交錯,有不同的人物在上面行走的圖片,把這張照片展示給學生以后,讓學生仔細觀察,問學生這張照片有什么問題?同學們在觀察后有大部分都能回答出,樓梯有問題,樓梯的上、下兩面都有人行走,在生活中不可能出現的。如果只看局部,是可以成立的,但整體綜合就不成立。我告訴學生觀察時要有耐心,觀察時多問幾個為什么,多與其他人進行討論,交流看法,有助于你們積累更多的經驗,更好地認識世界。在生物教學中,認真觀察多注意生物間的區別,有利于記憶不同生物的形態和結構,從而更好的掌握生物適應環境的特征,做到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四、注重身邊事物的觀察,有助于發現問題
了解學生的興趣,精心設計教學活動,我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特點和課堂教學的需要,以6個學生為一小組進行討論和探究,使學生通過參與獲得結論,從而產生學習的興趣。我讓學生課前準備了酸、甜、苦、辣不同口味的食物,然后把這些物品放到螞蟻的洞穴前,觀察螞蟻覓食的全過程。通過觀察,學生發現原來螞蟻也有和人一樣的“口味”,它們只挑選自己喜好的食物,不喜歡的苦味就不去動它。同時,同學們也發現螞蟻也會“動腦”“動手”,由于所準備的食物有大、有小,螞蟻明確的進行了數量的分配,食物較大的,去搬動的螞蟻只數就多,而食物較小的,去搬動的螞蟻數量就少,螞蟻原來也是一個小小的數學家,它還會計數呢!
為了解自然、認識自然,掌握自然的活動規律,真實記錄和報導事實,觀察法,起到了其它研究方法方法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觀察就是通過人的感官而進行的直接認識外界的活動。在觀察性學習中,主要是強調過程,而不是結果。在學習中不僅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而且學生的合作能力,解決能力,思維等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雖然學生的能力有限,但他們也會想方設法地解決問題,遇到確實有難度時,會與老師討論。也有人在觀察時,遇到復雜和難于解決的問題時,便停止觀察,我們教師應更多關注不主動參與學習的同學,對他們進行個別指導,鼓勵,讓他們積極參與到活動中。遵循一切以學生的學習為主,一切以學生的發展為主的理念,從而達到“教”為“學”服務的宗旨。
參考文獻
[1]《現代教育學》商港、張治國、袁風英編著。黑龍江教育出版社出版。
[2云南省教育委員會,《素質教育與實踐》,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
[3]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