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華
摘要:本學期我班重點進行美術區角的創設與實踐,孩子們通過互幫互助、多次嘗試不斷提升自己的創造力與藝術表現力,結合不同的主題創作出各具特色的作品。不同階段的作品與嘗試體現了幼兒不同的能力與水平。本學期我們美術課題研究的重難點旨在于培養幼兒的參與興趣,不斷提升自我創作與表現的能力。
關鍵詞:美術創作 ?幼兒 ?藝術表現力
著名美學家朱光潛曾說:“有一雙慧眼看世界,整個世界的動態便成了他的詩,他的畫,他的戲劇,讓他的性情在其中怡養。”《指南》中也明確指出:“幼兒藝術領域學習的關鍵在于充分創造條件和機會,在大自然和社會文化中萌發幼兒對美的感受和體驗,豐富其想象力和創造力,引導幼兒學會用心靈去感受和發現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和創造美。”從《指南》中我們可以知道,藝術領域教育的核心價值是培養幼兒的創造意識與創造能力,培養幼兒對審美對象的感知能力、想象能力及審美感受能力。
本學期,我們改變了傳統的區域游戲模式,將美術區角的創設與實踐作為班本課題的重點,制定了班級的子課題——《基于幼兒行為觀察與分析中班美術區創設的實踐研究》。通過教師和幼兒在一學期內的不斷嘗試,在挫折和失敗中收獲的更多的是成功的喜悅以及對于未來無盡的想象。
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俗話說的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中班的孩子好奇心逐漸加強,對于周遭變化的事物與環境充滿著興趣,不需要老師刻意的提醒,他們早就躍躍一試,迫切地想要了解身邊的一切。在開展“我的幼兒園”主題探索活動中,孩子們正是憑著自己對于幼兒園的環境、人物等等的濃厚的興趣,在園內進行了一系列的調查采訪活動,然后開展自己的美術創作的。
孩子們對幼兒園各中崗位進行了一次調查。回到教室后,孩子們展開了討論說出各種工作的特征。昕昕說:“我在畫那個帥帥的老師呢!”只見昕昕畫了帶小朋友在操場散步的男老師,田田畫了穿粉色衣服的保育老師……過了幾天,我們還開展了送心愿卡的活動,將自己的圖畫和制作的心愿卡送給了幼兒園里辛勤工作的人們。
在美術創作活動中,孩子們本身的興趣是不可缺少的一個因素,因此在開展美術活動時,如果能夠遵循孩子的興趣,從幼兒感興趣的地方出發,孩子們的創作熱情將會高漲,也會有較好的作品呈現。
二、互相學習、同伴互助的必要性
陳鶴琴先生在“兒童教兒童”教育原則中提出:讓幼兒教幼兒更能使幼兒接受,因為幼兒了解幼兒的程度比成人了解的更為深刻。幼兒鼓勵幼兒的效果比成人所能獲得的更為巨大。從而有助于提高幼兒之間互相學習、提高繪畫水平。
在本學期的美術區域中,我們結合主題開展了許多活動,有些活動較為簡單,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勇于嘗試且有較好的作品呈現,但也有一些活動難度較高,需要幼兒發揮較強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在這些活動中,有些孩子就遇到了瓶頸,哪怕在老師的多次示范、鼓勵支持下也效果不佳,但卻在同伴的幫助下獲得了進步。
在開展“小小無錫人”的主題活動中,孩子們圍繞著泥人“阿福阿喜”進行了多種形式例如繪畫、泥工等美術創作活動,“阿福阿喜”的泥人憨厚可愛,生動活潑,卻難住了班級里大部分孩子。該如何形象表現泥人,是個難題。
宗宗來到了美術區開始游戲從架子上拿起一個阿福,只見他愁眉苦臉說著:“阿福的兩只手是抱著的,可怎么畫呀?”老師走了過去,“瞧瞧你們后面有什么?”“哇,原來后面有一張大大的阿福圖片,這個看起來比泥人清楚多了。”“是呀,是呀,還有其他小朋友畫的泥人呢,我想學一學。”宗宗仔細地觀察起墻上阿福的圖片以及同伴的作品,他似乎發現了該如何繼續畫阿福了,又投入畫畫中去了。
中班幼兒的具體形象思維逐漸發展,在美術區畫畫已經能夠照著實物嘗試創作了,但有些實物本身是很立體的物品,它的形態特征都是立體飽滿的,孩子要將立體的物品展現在平面的畫紙上,是有一定難度的,每個孩子能力發展不同,有的孩子看著實物就能夠比較形象地表現畫面,而有的孩子卻會有困難,老師有時候提供的范畫太像實物了,孩子們模仿起來會有困難,反而能力較強孩子已經完成的畫作對于其他孩子來說模仿起來更加簡單,同時有了同伴之間的互相幫助,孩子們會更有學習的欲望,會有我也能畫好的信心。
我認為教師應該發揮同伴間的榜樣作用,讓能力強的孩子去帶動能力弱的孩子,通過同伴的幫助,來激勵幼兒,相信自己也能完成創作。同時,教師可以適當降低活動的難度,當這些孩子適應后再逐漸提升難度,在活動過程中,每當孩子有突破性進展時可以給予表揚和小獎勵,從而激發孩子以求更好的上進心。
三、美術創作來源于生活實踐
受學前兒童年齡特點的影響,幼兒園的學習與游戲應該是豐富多彩的,充滿童趣與生活化,而不是呆板純理論的,美術活動也應該如此。美術活動生活化是指以幼兒的日常生活經驗為基礎,讓幼兒在熟悉的環境中熟練地利用他們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對原有經驗的價值和趣味獲得更深刻地理解和重新建構,并在活動中表現出更大的自主性。當今社會的兒童生活經驗比起傳統教育時代已經很豐富了,好多新鮮事物與經驗老師沒有提過,孩子們早已經在家中、在社區、在生活中體驗過了,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生活經驗,而當美術活動中涉及這些生活經驗時,孩子們就特別自信,將自己已有的知識發揮得淋漓盡致。
在“我從哪里來”的主題中,孩子們深刻感受到了媽媽懷寶寶的辛苦,對自己的媽媽產生了感恩之情。因此,我們在區角中開展了畫一畫“懷孕中的媽媽”的系列活動。源源的媽媽正在懷二胎,他對于這項活動非常感興趣,用勾線筆描繪了他自己媽媽的形象,他邊畫邊說:“我媽媽肚子已經很大了,奶奶說肚子里有個小妹妹呢,我的媽媽可真辛苦呀”。旁邊的小包子的圖畫上清晰地畫著肚子里的寶寶,形象地表現出了媽媽懷孕的樣子。這些特征和孩子們的成長背景與生活經驗密切相關的。正是有了親身經歷,有些孩子更能體會媽媽懷孕的辛苦。
通過這些案例,我感悟到幼兒的活動應該來源于日常生活,要尊重孩子的游戲發展需求,為幼兒營造其所需要的環境氛圍,鼓勵幼兒自主創造。在幼兒自主創作過程中,不要過多干預或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幼兒,在幼兒需要時再給予具體的幫助。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們要鼓勵孩子體驗生活,感受生活的魅力。
四、放飛藝術的翅膀
孩子們是最天真可愛的,他們有著強烈的求知欲與創造力,美術這一項藝術活動不僅僅是培養孩子們繪畫、泥工等各方面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賦予幼兒發現美、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的一種良好素養與品德。教師不要簡單用“像不像”、“好不好”等成人標準來評價幼兒的美術作品,而應該注意傾聽幼兒藝術表現的想法或感受,不用固定的模式去約束、束縛孩子,孩子們才能展開無限想象的翅膀,飛往心中想要到達的地方。
要相信每個孩子都會發光發亮,只是有的孩子走的快一些,有的孩子走的慢一些,他們總會慢慢追上來的。作為教師,要關注每一個幼兒的能力發展,不能忽視能力弱小孩子的進步和發展,對他們更應該多加指導和幫助,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心,讓孩子相信,自己也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