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疆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會結構、社區環境建設,富有民族團結進步的意義,富有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義,有利于提升各族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事關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推進,事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事關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教育事關國家發展、事關民族未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納入青少年教育,讓我們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我區大中小學在增強“五個認同”教育方面,就是要落實總書記說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的思想,激發各族學生的感恩意識,通過“五個認同”教育,實現“美美與共”,為各民族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打下社會基礎。要努力通過網絡、社會和學校方方面面的民族團結創建活動,強化各民族同胞相互包容,相互欣賞,相互合作的意識。要在社會的各個領域不留死角地推動各民族同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命運共同體意識,促進各民族同胞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關鍵詞:互嵌式社區;課程思政; “五個認同”教育
教育事關國家發展、事關民族未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納入青少年教育,讓我們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抓好學校教育,助推民族團結,形成“互嵌式”的交流基礎。“將教育嵌入作為促進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的強大助推器,加強學校領導班子建設,改變過去的單民族擔任校長制,倡導實行學校民漢領導交叉任職制,不分民族,廣納賢才,配強雙語師資,實行民漢教師結對子,互幫互促,同時加大各民族教師培訓的力度和范圍,把南北疆的農村教師送往大中城市重點學校學習,把優秀的教師送往發達地區深造,形成一個學與教與時俱進的良好局面。在城鎮,深入推進民漢合校,混合編班,讓各族孩子從小學習、生活在同一個大的教育環境下,共同接受公共文化的學習,通過混合住宿、同臺競技,語言上互通互學,提升雙語交流的能力。” 如何通過切實增強“五個認同”教育,筑牢56個民族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命運共同體意識,我區教育系統已經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機制和方式方法。
1.向學生正確地闡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講清楚政治的認同。
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中華民族大團結的政治基礎,也是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政治基礎。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會上,總書記說,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黨的民族理論政策的根基和源頭,是中國解決民族問題的基本形式,是國家的基本的政治制度,它是中國對于世界解決民族問題的一個貢獻。民族區域自治是我們民族關系今天平等團結互助和諧,各民族認同中國共產黨,認同社會主義道路重要的政治基礎。所以在2014年到19大到2018年兩會期間,總書記反復強調,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要反對把某民族區域自治異化成某個民族獨享的自治權和偏差是把民族區域自治地方異化成某個民族獨有的地方這兩個偏差。按著總書記指示,我區大中小學將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高度統一,價值觀引領相向而行,在各門課的講授過程中主要是多講中華民族的共性,少講或不講本民族的個性。例如,師大教育科學學院以課程思政建設為契機,探索“五個認同”教育和專業教育結合的實現路徑。2018年開始,結合學校的整體規劃,學院遴選了小學教育部分課程作文課程思政建設的試點。其中的主要內容之一就是嘗試將“五個認同”教育和專業教學緊密銜接。其中,《中國古代文學》課程建設過程中,一方面挖掘課程專業知識內容中蘊含的思政育人素材,尋找專業知識講授中思政映射與融入點,發揮人文思政天然結合的優點;另一方面緊密結合小學教育專業特點,將中國古代文學史課程教學與小學語文教學緊密結合,尋找能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專業技能有機融合的領域,培養思想堅定、政治合格、專業扎實的小學語文教師。在《新疆若干歷史問題》這門思政課中,根據總書記的講話精神,重點講清楚,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冠了維吾爾的名字,只有一個含義,指的是你這個民族在民族區域自治地方承擔民族團結社會和諧邊疆穩定的主要責任,除此之外,各民族公民一律平等。根據某大學2019年度馬克思主義學院相關碩士論文對于“五個認同”教育進行的前期調研分析,有 94%的大學生了解“五個認同”的內容,只有4%的學生只知道部分內容。不難看出,大學生對“五個認同”認知度很高。在回答“您認為在新疆高校把“五個認同”教育融入育人體系是必要的嗎?”時,認為“很有必要”的為 84%。通過《紀要》精神的融入,形成各族人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大好局面,匯聚起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正能量。
2.從脫貧攻堅戰視角,促進“兩個共同”,向學生講清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堅實的經濟基礎。
從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就不斷加大對新疆的扶貧力度,通過優化轉移支付、對口支援、扶貧攻堅等措施,大大加快了我區的發展,改善了新疆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我區大中小學在增強“五個認同”教育方面,就是要落實總書記說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的思想,激發各族學生的感恩意識。以新疆師范大學為例,主要做法是延展課堂實踐,構建“五個認同”教育第二課堂。在扎實推進“三進兩聯一交友”“民族團結一家親”“雙語支教”活動中,讓學生與社會相嵌入、教師和學生心連心。除了嚴格落實學校三進兩聯一交友的常規要求外,學院還通過各種形式的活動,不斷增進師生之間的聯系,促進師生間的溝通交流。結親連心家訪活動,不僅實現了教師與學生家庭的聯接也有效構建了“五個認同”長效機制,使思想教育更具有針對性。通過自我教育,“五個認同”效果日漸顯現。還是基于上述調研數據,可以看出,在對于“五個認同”融入育人體系方面,全區主要高校有 95%的大學生都贊同“學校開展的主題活動有利于增進民族之間的了解和促進民族之間的團結”;94%的學生認為“大學課程的學習對他們了解國家的歷史和現狀,理解國家的政策方針,增強愛國心和民族團結有幫助”;而且,87%的學生都參加過本校或者本院組織的愛國主義教育社會實踐活動或民族團結活動。同時也說明,我區高校對“五個認同”教育非常重視。
3.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從中華文化認同入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基礎。
在黨的19大的工作報告當中,總書記說,要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是2019年的人大和政協兩會期間,總書記再次強調了要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為各民族同胞交往交流交融創造社會氛圍。結合總書記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的重要講話,中華文化認同的目標在于,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要打破過去那種越教育民族分裂意識越強,越教育民族差別意識越強的問題,要努力通過網絡、社會和學校方方面面的民族團結創建活動,強化各民族同胞相互包容,相互欣賞,相互合作的意識。要在社會的各個領域不留死角地推動各民族同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命運共同體意識,促進各民族同胞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我區教育系統在加強中華文化認同方面的成功做法具有下列共性:一是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理直氣壯地進行“五個認同”教育。按照《紀要》精神,結合自治區開展的陣地清查,真正做到“加強對課堂教學和各類思想文化陣地的建設管理”,將“五個認同”教育融入新疆高校的“三全育人”體系。例如,我校附中的具體做法是,緊緊抓住課堂教學主渠道,把“五個認同”作為立德樹人的重要任務,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相關內容,深入研究運用各學科課程豐富資源,扎實推進學科課程育德育人工作;各級各類學校還舉辦關于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學習、《紀要》精神解讀和筑牢意識形態陣地講座和培訓,加深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民族團結、反分裂反滲透、去極端化等內容的精準詮釋。大中小學常態化開展寒暑假前后教職工集中學習教育,強化政治思想教育。堅持正確辦學方向,把好“總開關”,遵循教書育人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深化教學改革,用好課題主渠道,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二是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增強中華文化認同。全區各級各類學校分類指導有序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以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為核心,突出立德樹人,挖掘節日中的德育元素,培養學生民族感情。如,烏魯木齊市的大中小學以清明節為契機,采取網上簽名寄語與網下教育實踐相結合的方式,組織黨員教師、團員、各年級學生到烏魯木齊市及當地烈士陵園掃墓,深入開展“2019·清明祭英烈”活動,引導未成年人慎終追遠、緬懷先輩,銘記革命先烈光榮事跡,將傳統節日跟學校教育融合起來,傳承中華傳統美德,強化親情、友情,愛家、愛國,孝敬父母、報效祖國等意識和情感培養,堅定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的政治信念。三是做好輿論宣傳教育,營造融情實踐濃厚氛圍。各級各類學校充分發揮校園思想文化宣傳陣地作用,利用校園網、電子屏、黑板報、宣傳欄、校園廣播等多種載體,深入開展“五個認同”的宣傳教育活動,形成強大的宣傳力量。如組織開展“校園之星”和感動校園人物評選活動,貼近生活,注重實績,重點挖掘在某一方面對學校有突出貢獻和影響力的學生和老師。并進行大張旗鼓的宣傳,弘揚主旋律,激發正能量,增強師生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增強師生的責任感、榮譽感,營造和諧向上、積極奮進的校園文化氛圍。上述工作有一個著眼點和落腳點,即總書記強調的,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一個重要的任務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弘揚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在新疆的各族學生心中樹立起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建設,必須懂得我國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說清楚維吾爾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首先要說清楚維吾爾民族的歷史,維吾爾民族的形成史是和中華民族的形成歷程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發展關系。通過在中華民族各民族交往交融的歷程當中,說清楚維吾爾族的例子,說清楚維吾爾族文化和中原文化,維吾爾族先民和中原的交往互動的關系。通過對調研數據的分析,我區各族學生中華文化認同的教育成效顯正態分布:在被問及“您贊同中華文化是各民族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所共同創造的嗎?”和“您贊同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嗎?”都得到了肯定的答復。“尤其是新疆高校學生對中華民族有較高認同,對中華民族創造和傳承的中華文化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對中華民族精神有較深入的認識。”
4.先行試點適時推廣各民族學生互嵌式的寄宿制學校
在社會層面,通過“五個認同”教育,實現“美美與共”,為各民族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打下社會基礎。我區教育系統落實落細總書記的講話精神,通過努力推動構建各民族互相嵌入式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推動或者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為各民族同胞創共居共學共事共樂,創造社會條件,推動各民族同胞聚聚聊聊,說說唱唱,來來往往,通過各民族混居雜居,讓各民族同胞做得了和睦鄰居,教的成知心朋友,結得成美滿姻緣。例如,全區義務教育段各學校(含幼兒園、高中)堅持常態化開展每周一集體升國旗唱國歌、部分地區學校周二至周五在班級升國旗唱國歌、學生宣誓,國旗下講話等系列活動;深入開展發聲亮劍活動,主題黨、團、隊日及主題班會等活動;組織“愛國愛疆愛人民”主題培訓活動,組織全校師生觀看紀錄片《輝煌中國》、《美麗新疆40年》和影片《厲害了,我的國》等愛國主義教育系列活動,并形成長效機制; 堅定不移地推行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使用工作。以我校附中為例,從2018年秋季學期起,該校義務段全面實行民漢混合編班,全面實行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授課,利用假期對少數民族學生進行國語強化,同時規范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在附中校園的使用,明確具體要求,確保學校在教學工作全過程、開展各項工作、舉辦各類活動、召開各類會議、教師日常辦公全部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引導師生增強對國家意識的認同,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自信,樹立和堅持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文化觀,讓愛國主義情懷植根于學生心中,使學校真正成為培養愛國愛疆、擔當奉獻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堅強陣地。再比如,全區學校、家庭、社會通力合作,增強“五個認同”教育實效性。全區各學校堅定不移地推進“民族團結一家親”和“三進兩聯一交友”活動,在結對認親的基礎上加強走動互動,談心交心,關愛幫扶等工作。依托民族團結教育月組織開展以“民族團結”為主題的活動,通過具體可感的活動,使各族師生在學習上關注、思想上引導、生活上幫扶,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賞、推動多層次、多方位、多形式的交往互助,交流交融。
5.因地制宜推進大中小學實行民漢混班教學和混合住宿
我區教育系統通過以上四個方面,在增強“五個認同”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實踐,成效是顯著的。通過調研分析,兩組關鍵數據非常能夠說明問題。對于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領導核心這一選項認同度為100%,其中有 84%的學生表示非常贊同,并非常滿意“中國共產黨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有 86%的學生認為“為國家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是自己為之努力的目標,僅有 22%的學生是為了“讓自己過得更好”,只有2%的學生“沒有想過此類問題”,可以看出調研的學生的目標非常清晰。對中華民族有較高認同,且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前景充滿信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人民的歷史選擇,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前景充滿信心,是當前大學生國家認同的重要表現。“新疆高校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表示高度認同,對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表現出極大地信任和肯定。這是新疆高校學生“五個認同”的重要表現。”在調研中,有 84%和 16%的學生分別“很贊同”和“贊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符合中國的國情,符合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87%的學生對“中國走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并在 21 世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非常有信心;且他們“平時參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宣傳活動的動機”,有 92%的學生動機認為“這些理論是科學的”。
“五個認同”教育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全區各級各類學校積極發揮主渠道作用,各門課程均能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相向而行,做到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各級主管部門能夠深入開展各類主題教育活動、專題講座、發聲亮劍等活動,“五個認同”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還不同程度地在以下問題:一是全區各學校在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家國情懷、社會關愛和人格修養、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黨史國情和中國夢教育等方面有待進一步加強,以形成適合學校層面運行的系統完整成熟的“五個認同”教育的實施方案。二是從學校層面對“五個認同”教育很重視,抓得很緊,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措施不多、方法單一、活動載體有限,“五個認同”教育在德、智、體、美、勞諸類課程中的有機協同、深度融入不夠。三是“五個認同”教育內容還不夠系統。表現為“五個認同”教育的主題不夠明確,“各自為政”,內容的選取上隨意性較大,沒有形成教育的合力。“五個認同”教育主要還是依靠政治課老師和班主任,力量相對弱小,教師對學生關注的熱點、敏感問題解讀的針對性、吸引力不強,實效性不高。四是“五個認同”教育提供物質保障和制度保證基礎還不夠堅實。
意見建議
1.堅持黨對學校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決貫徹中央治疆方略,進一步強化對“五個認同”教育的再認識,站在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高度認識“五個認同”教育,圍繞“培養什么人”、“為誰培養人”、“怎樣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制定符合實際接地氣務實得力有效的舉措。
2.頂層設計“五個認同”教育工作體系,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積極探索“五個認同”教育的有效途徑,全面考慮實施元素,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教書育人規律,學生成長規律,健全工作責任制,制定完善成熟的實施方案。提高教育針對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3.加強隊伍建設,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講話精神,建立一支政治過硬、理論素養高、人文社會知識扎實,讓黨放心、讓學生滿意的思想政治教師隊伍;抓好立德樹人工作,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創新工作內容和形式,改進方式方法,增強工作的科學性和前瞻性,努力開創“五個認同”教育新局面。
4.完善課程體系,豐富活動載體,充分挖掘教材中“五個認同”教育內容,并采取學生喜聞樂見方式加強教育,拓寬教育渠道,注重將“五個認同”教育與校園文化活動有機結合起來。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教書育人”的要求,開展豐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活動,依托民族團結教育月及“民族團結一家親”和“三進兩聯一交友”活動,引導學生從每一個“微行動”做起,從基本規范做起,自覺踐行“五個認同”,使“五個認同”切實融入生活、學習、娛樂之中,凝聚各方面力量共同推進“五個認同”教育。
參考文獻
[1]劉倩, 《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教育人類學專業委員 會第三屆年會暨“一帶一路”倡議與民族教育發展學術研討會》中央民族大學教育學院,2017-07-19
作者簡介:母潔(1973—),女,漢族,河北省樂亭人,助教,管理學碩士,單位:新疆師范大學,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論、跨文化交際外語教育。
基金項目:新疆師范大學預科教育學院教學團隊項目 《課程思政引領預科英語教學體系轉化研究》項目編號:2020yks04;新疆民委(宗教事務局)民族宗教政策研究所民族研究項目《構建互嵌式社會結構的政策舉措和體制機制研究》(項目編號:2021-XJMW-009) 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