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艷
摘要:當前,國家大力提倡教育要關注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其中學生傳統文化藝術修養是中國學生核心素養的不容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的校外藝術教育也隨即將傳統文化教育作為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校外少年宮利用詩配畫教學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一點粗淺嘗試。如:帶領欣賞詩配畫作品,感受中國詩畫之美;讓學生學習給古詩配畫,體驗繪畫創作之趣;引導學生領悟詩文的意蘊,觸摸傳統文化脈搏。一系列的實踐有效的提高了學生的核心素養,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方面發揮了積極地促進作用。
關鍵詞:校外;藝術教育;詩配畫;傳統文化;核心素養
在當前核心素養的大背景下,學生個人終身發展所需要的能力培養和人格培養是重中之重。[1] 利用傳統文化教育對樹立學生人格,提高學生傳統文化修養具有潛移默化的促進作用。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途徑很多,如:詩詞、書法、國畫等等……
在校外少年宮的教學實踐中,我發現“詩配畫”作為詩書畫一體的藝術形式,是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一個有效地抓手。
詩配畫中詩句短小精悍、朗朗上口,便于吟誦。其中的配畫又是詩文意境的有益補充,圖文并茂,小學生喜聞樂見。孩子們在幼兒時期就會熟練吟詠幾首。因而,利用詩配畫的藝術形式進行傳統文化的教育,操作簡單,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中國傳統的優秀藝術,提高學生的傳統文化修養。
下面是我在校外少年宮利用詩配畫教學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一點粗淺嘗試。
一、欣賞詩配畫作品,感受中國詩畫之美。
在小學各年級都有古詩教學的章節,其中的配畫也是專家精心挑選的,讓學生直觀感受詩文意境。于是我就有意識的地利用校內精彩插圖幫學生感受詩配畫的詩畫之美。
在小學課本中,他的古詩《畫》“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課本配畫精美,將詩句的內容集中展現出來,成為理解詩句的有益補充。
為了讓學生對詩配畫的畫面創作有更全面的理解,我補充了網絡上的一幅《畫》的詩配畫圖片。讓學生討論:同是一首詩的配畫,它們有什么不同之處?孩子們經過用心觀察發現,小學課本上的這幅配圖把《畫》這首詩的內容全面地表現了出來,而第二幅配畫選了詩詞中的重點部分進行繪畫。讓學生在比較和探究中發現給詩配畫的方法。
即:可以畫出詩詞的全部內容,也可以選最精彩和最重要的部分進行繪畫。
再如《詠鵝》,詩句的理解很容易,而詩句的畫面美、色彩美是這首詩的一個獨到之處。于是我帶著學生們觀看配畫,讓孩子們找一找,畫面上有哪些顏色?學生紛紛回答:白、綠、紅、藍。我又問:“大白鵝身上最漂亮的顏色有哪兩種?”學生們很快找到了,是白色和紅色。接著我提出質疑:“如果畫面上沒有清清的河水,大白鵝的羽毛還有這么白嗎?” “沒有”。“你們看駱賓王小時候就善于觀察,只用了白、綠、紅、清幾個字就把詩句的色彩之美生動描繪出來。
王唯的詩,蘇東坡曾贊到:“謂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謂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如《鳥鳴澗》、《山居秋暝》等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我便多展示這些古詩配畫讓學生欣賞。學生從欣賞與思考中領悟到:我們在給詩句配畫時要仔細品讀詩句,這樣才能更好地表現出詩詞的神韻。這樣的學習讓學生既欣賞了精美的繪畫作品,又提高了對古詩的品讀和領悟能力,這樣的傳統文化教育起到了“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二、學習給古詩配畫,體驗繪畫創作之趣。
在給古詩《望天門山》進行配畫時,大家都對最后一句詩的意境有困惑。有同學認為“孤帆一片日邊來”應該指一葉帆船已從太陽降落的海平面駛來了,帆船應該是近景。而更多的同學則認為應是一葉帆船從日落處緩緩駛來,船是遠景,方能將船喻為“形如一葉”,說得有理有據。經過爭論,大家一致認為應該同意后者。
這種有益的爭論使大家對詩的意境明確了,完成的作品也比以前更加細膩豐富。不僅如此,爭論得多了,學生的文學素養不知不覺得到提高。
有一首詩《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大家對“山郭”二字如何用畫面表達犯了難,大多數同學交來的作品想當然的重點畫了一些遠近不同、濃淡相宜的山峰,樓閣等建筑掩映在樹林之中,山上酒旗飄揚,乍看甚為滿意。而有的同學卻提出異議,說畫得不夠確切。他們認為”山郭”不是指大大小小的山峰,由詞語”城郭”指的是城外的圍墻可推知,山郭也應該是山的外圍靠近邊緣的地方,并且從許多書籍和影視作品上,也經常發現酒家總是開在山腳的小村邊,由此可知,這里的山郭應是山邊。同學們的質疑使大家豁然開朗,紛紛帶著徹悟而愉快的心情,重新給詩句配畫。
諸如此類的例子,不勝枚舉。
三、領悟詩文的意蘊,觸摸傳統文化脈搏。
中國古代詩歌不僅畫面美、韻律美,而且很多詩歌托物言志,體現了詩人做人的氣節,這也是我國詩歌的一大特色,體現中華文化的本體特征。
清代鄭燮的著名畫作《竹石圖》,可謂古代詩書畫一體的絕佳典范。畫上幾桿翠竹傲然挺立,畫上的題詩更是讓人賞心悅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錘萬鑿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詩句不僅很好的契合了圖意,還間接的表明了畫家做人的氣節,托物言志,讀后令人叫絕。另有于謙的《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無不體現出詩人做人的氣節、舍身報國的決心。于是,我讓學生用詩配畫的形式重溫詩句,感受詩人剛正不阿的氣節和舍身忘我的精神,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中,文人墨客“托物言志”、“文以載道”的藝術追求。
學生們在一次次的創作活動中使詩書畫融為一體、相得益彰。他們在品讀中感悟詩句意蘊,在創作中提高繪畫能力,在一次次心與心的碰撞中擦出靈動的思想火花,逐漸養成了樂于品讀古詩、樂于探究知識的習慣,有效的提高了學生的核心素養,真正體現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效繼承。
結語:
綜上所述,以詩配畫為抓手進行的傳統文化教育實踐,讓學生們在品讀古詩中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韻律感、感悟高度凝煉的文字表達藝術。在詩配畫的創作中提高繪畫創作能力和藝術美感,在深入研讀中領會文人高尚的精神追求,這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方面發揮了潛移默化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