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職業院校語文教學中,學生的學習倦怠問題較為嚴重。學校重專業課而輕公共基礎課的發展理念,教師教學方法單一、缺乏有效評價,學生自身學業水平較為薄弱、缺乏學習動力等多方面因素是學生產生學習倦怠問題的主要原因。學校應重視公共基礎課的教育教學工作,教師應轉變教學方法,提升課堂效能,學生應轉變自身態度,提升職業對于語文課學習的積極性。
關鍵詞:職業院校;語文教學;學習倦怠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于中高等職業教育的不斷重視,人才培養模式不斷發生轉變,校企合作力度的逐年增大,職業教育對于國家人才的培養、地區經濟的發展做出的貢獻日益突出。然而,在現有的職業教育教學中,職業院校學生對于公共基礎課的興趣不大,學習倦怠問題日益突出,尤以語文課較為明顯。目前學術界尚未形成統一的概念對“學習倦怠”進行界定。其中,以美國臨床心理學專家弗登伯格和社會心理學家馬斯勒其關于職業倦怠的定義較為普遍,認為學生產生學習倦怠主要是由于對所學課程和學校活動失去興趣所致。[1]職業院校語文教學中,學生產生學習倦怠問題主要源自以下方面:
一、學校層面:公基課教學質量不佳,導致學生產生學習倦怠
目前,多數職業院校在院系創設及課程建設方面,存在重專業課而輕公共基礎課的課程設置的偏好的現象,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公共基礎課的教學質量。職業院校的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突出學生的實訓能力的發展。但部分職業院校學校對于職業教育的理解存在誤區,過度強調專業課的學習和學校的專業群建設,而輕視公共基礎課的發展,導致學校的教育教學、課程改革、人才培養、評價工作等方面出現偏差。
第一,缺乏對學生公基課與專業課協同教育的重視。多數職業院校學校將發展重點、學校特色、師資培訓等方面都放在了個別專業技能上,而輕視語文課等公基課教師隊伍、公基課發展建設。一支高水平的語文課教師隊伍關乎學生人文素養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學校的辦學底蘊和育人氛圍。語文課所教授的課時盡管在職業院校學校中所占比例與基礎教育所占比例相比較少,但語文課仍舊非常有必要。以會計專業學生為例,學生對于“應付賬款(代墊運雜費)”、“預付賬款”、“代購代銷收入(代理手續費)”等基本的會計科目分錄,閱讀理解能力較薄弱的學生不能準確理解這些會計科目。對于“應付”、“預付”和“代理”、“代墊”等詞組,部分學生需要同時請教會計基礎課、語文課兩門課的教師,才能順利解題。部分專業課教師反映,學生在學習專業課的核心名詞、重要知識點時,往往因語文閱讀理解能力不到位,導致專業課學習困難,產生學習倦怠。
第二,缺乏組織有效的語文課課堂及課外活動。目前,多數職業院校學校組織公基課多以參加比賽、獲獎為目的,忽視以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的本來目的。因此,多數職業院校在組織活動時,僅僅關注于形象好、氣質佳、具有某種人文特長的學生,而忽略了大多數學生。比如,古詩誦讀、課本劇表演等省市級比賽,符合要求并參與學校活動的較少,大多數的學生僅僅是活動的圍觀者,而不是體驗者。因此,淡化唯獎項為目的的文化課課堂、課外活動的觀念,以培養全體學生擁有“全人”的人格特征,擁有高素質的人文素養為目標,充分培養每一位職業院校生的人文素質,切實提升職業院校學生的社會競爭力是當前職業院校學校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
二、教師層面:課堂教學枯燥,導致學生產生學習倦怠性
部分職業院校的語文課枯燥,語文課教學方法單一、教師缺乏有效評價,是導致學生產生學習倦怠性問題的另一個重要原因。部分語文課教師進行授課時,不能適時使用現代化手段,不能及時采用小組合作等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傳統的問答法、傳授法等方式已無法適用于零零后的教學。目前,零零后的學生呈現出很多新的特點。2000年后出生的青年人處在國家社會經濟與科學文化發展迅速,社會物質生活水平有著很大提高的歷史時期,所處的社會階段的社會矛盾已經不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已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物質生活富足的時代背景下,零零后學生具有很強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較為重視傳統文化的學習。迅勐發展的網絡技術在拓展年輕人自由表達思想空間的同時,也對零零后的思想帶來了巨大的沖擊,這些新情況新問題的出現為零零后的教育管理帶來了新的挑戰[2]。部分語文教師不能根據新時代學生的特點進行學情分析,對學生的了解呈現模糊化特點,不能根據具體專業、具體群體特征的學生進行多元化教學、多元化評價。
三、學生層面:缺乏學習動力,導致學生產生學習倦怠性
學生缺乏學習動力表現在多個方面,其中以下幾個方面較為突出:
第一,學生家庭方面的心理壓力過大。據筆者調查,部分中職院校中,近半中職生為留守兒童、來自單親家庭或者重組家庭的學生,家庭背景較為復雜。部分學生與家長關系緊張,處理家庭人際關系已消耗部分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習的大多數精力,在長期的心理壓力、精神負擔下,學生對生活和學習失去部分興趣,使其無法集中精力進行有效自覺地學習、自主地探究,致使學習內驅力不足,對學習產生倦怠。
第二,學生對于學習的自信心欠缺。對于職業院校的學生而言,特別是部分中職學生剛經歷過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習,學生學業水平較為薄弱,基礎知識不夠夯實,文學常識較為缺乏,自信心不高,對于語數外等應試教育科目存在著較大抵觸,不適應應試教育的要求,在語文課等公共基礎課的學習過程中存在排斥、畏難心理,缺乏成功體驗,缺乏進一步探索新知、挑戰自我的學習動力,從而導致學習倦怠問題嚴重。
第三,學生對于公共基礎課的興趣欠缺。部分高職學生對于專業課的興趣較大,對于專業技術的期待值較高,以期其能在畢業時幫助自身取得一份穩定工作,而認為對于語文課等公共基礎課此類不能在短時間內有較高收益的學科興趣不大。重視短期內的投入產出比,使得部分高職學生忽視公共基礎課的學習,產生較為突出的學習倦怠感。
四、整體而言,針對于以上問題,可采用以下對策進行解決:
一、學校應重視公共基礎課的教育教學工作。第一,轉變育人觀念,切實重視語文課等公共基礎課程的作用。將學生的職業基礎素養、核心素養的培養融入到專業課和公共基礎課之中,而不是單一地割裂二者的培養目標。第二,提高教師隊伍建設,切實提升語文等公共基礎課程教師的整體素質。積極引進人才,充實師資隊伍,成立“以老帶新”、“一對一指導”等方式建設教師隊伍,提升公共基礎課程的教學質量。
二、教師應創新教學方法,提升課堂教學效能。第一,圍繞學生、圍繞活動。在日常的教學中,滲入職業禮儀、職業用語、職業道德、職業規范等相關知識,采用“互聯網+”的方式進行授課,在課堂上使用VR、AR等虛擬手段,采用新型的、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寓教于樂,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第二,課堂教學應增強有效評價。應及時評價、多元化評價、延時評價、激勵性評價。不能過度地注重結果性評價,而應更加注重過程性評價,在課堂中注重創設課本劇比賽、詩歌朗誦比賽等多種形式的考核機制,利用語文課這一平臺,切實地在教學過程中實施素質教育,提升職業素養,培養職業精神。
三、學生應轉變自身態度,提升對公共基礎課的學習內驅力。學生需要拓寬自身眼界,選擇優秀的榜樣激勵自身,要根據自身性格、興趣制定職業生涯目標,積極轉變自身態度,找準自身定位,不斷調整自身的學習方法,增加自身成功的體驗,認真對待公共基礎課,要提升對傳統文化、生活常識的重視,認識到職業核心素養的重要性,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汪瑩. 職業院校學生學習倦怠及相關因素的調查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3,2.
[2]鄧兆巍.零零后高職新生心理健康狀況與人格特質和社會支持的相關研究[J].黑龍江科學,2019,10(01):166--170.
作者簡介:韓芳冰(1990),漢族,女,籍貫:河南鄭州市人,職位:無,學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語文教學,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