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悅 張金忠
摘要: 本文作者依托當今高校俄語專業的學生知識圖式和語際遷移理論,從語音、語法、詞匯等角度對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的正負遷移實例進行了研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學習策略,以期對英語、俄語兩種語言學習者有所裨益。
關鍵詞:學習遷移;雙語學習;俄語;英語
一、語言習得的遷移問題
遷移理論起源于心理學,行為主義者認為遷移現象是指已有的知識對新知識的影響。對新知識的學習有促進作用的影響稱為正遷移,不利于新知識學習的影響稱為負遷移。隨后該理論擴展到其他社會科學研究領域。在應用語言學中,該理論受到普遍關注,不少專家、學者就語言遷移這一理論開展研究。在二語習得領域,得到普遍認可的語言遷移的定義是: 遷移是指目標語和其它任何已經習得的(或沒有完全習得的) 語言之間的共性和差異所造成的影響。
二、俄英雙語習得分析
語言遷移往往涉及到語音、構詞、語法、詞匯、修辭等多個層面,在此我們僅從語音、詞匯和語法三個層面對俄語和英語學習中的一些知識遷移現象實例加以分析。
(一)語音層面
俄語和英語同屬印歐語系,但俄語屬于斯拉夫語族東斯拉夫語支,英語屬于日耳曼語族西日耳曼語支,都是字母文字,其特點是大部分字母清濁對應,這就為學習的遷移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桑代克認為,在學習活動中從一種學習情境到另一種學習情境的遷移,只是由于這兩個學習情境存在相同的成分,兩種情境的相同要素越多,遷移的可能性就越大。學生早就知道的清輔音、濁輔音的概念即為可以從英語學習情境遷移到英語學習情境中的相同要素。初高中階段學生早就知道了清濁輔音的概念。因此,他們學習俄語時就比較容易掌握清濁輔音了,根據奧蘇貝爾的認知結構遷移理論,學生認知結構中的清輔音濁輔音概念就是起固定作用的觀念,能夠為新的學習提供最佳關系和必要的固定點。
其次,英語中沒有軟音和硬音的概念,俄語中卻有軟輔音、硬輔音的概念。軟輔音和硬輔音發音很像,對于很多初次接觸軟輔音概念的學生,在快速語言中根本來不及注意軟輔音和硬輔音的區別導致他們無法根據軟硬輔音來調整自己的舌位。
英語和俄語中有很多發音不同但是長的完全相同的字母:初學俄語時,很多同學就因此產生了知識的負遷移,將英語字母讀和寫成俄語字母,將俄語字母的發音與英語字母混淆,比較典型的就是英語和俄語中書寫完全相同的字母c,英語發音時讀[k],俄語讀[s],很多學生都曾經無意識的在課堂上混淆二者的讀音。這種現象屬于低路遷移,是指一種熟練的技能從一種情境遷移到另一種情境,這種情況通常不需要思考或者需要較少的思考。此外,還有的字母發音不同但是書寫類似甚至相同,比如мама—mama(在俄語中此單詞讀作:tata [英語音標],因為俄語字母M的書寫體為T)。我們應該有意識地將這些字母的書寫和發音進行對比,要將每一對類似的發音的舌位圖和唇形圖進行比較,并且照鏡子模仿練習,將英語和俄語的標準錄音相對照從而避免負遷移的發生。在負遷移發生之后,要使用刻意練習的方式及時糾正,避免形成發音習慣。
有的字母發音類似但是有一定區別,有的同學在初學俄語時可能會直接照搬英語的發音。為了解決這種問題,我們要多聽語音標準的錄音,對比俄語語音和英語語音的異同,多加練習模仿,并將自己的發音錄下來加以對比。有條件的同學可以找到舌位圖照著鏡子練習發音。
(二)詞匯層面
1.詞匯的搭配
不同的語言中都存在詞伙,即習慣上一些詞和某些詞搭配。比如,英語中的“close friend ”和俄語中的“большой друг”都是“好朋友”的意思,從字面意思看,一個是“親近的朋友”、另一個是“大朋友”,如果不了解這樣的固定搭配,可能會寫出“близкий друг”這種不夠地道的表達。可見,學習者若希望自己的外語在表述時純正、地道,知道詞與詞之間約定俗成的搭配便顯得尤為重要。
2.詞匯的轉寫
通常認為,俄語和英語屬于親屬語言,都是由古印歐語演變得來。俄語是印歐語系斯拉夫語族東斯拉夫語支,英語屬于印歐語系日耳曼語族西日耳曼語支,俄語有相當大數量的單詞與英語類似,同時,俄語在發展過程中也從英語、法語及其他語言中借用詞語,而英語中不少詞語也來源于法語。因此,注意對比這些單詞的書寫和發音,在記憶單詞過程中便很容易產生正遷移。比如:
Intellectual——интеллетуал(知識分子);film——фильм(電影);idiot——идиот (白癡);rose——роза (玫瑰);август——August(八月);шанс ——chance(機會)等。
運用對比的方法學習語言,特別是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外語,可以使語言學習更為系統。我們所掌握的詞匯分為積極詞匯和消極詞匯。所謂積極詞匯是我們在口語、寫作這種輸出型言語活動里可以自如運用的詞匯;消極詞匯是指看見了認識,但到真正表達時卻無法提取的詞匯。對于俄語和英語詞匯的對比、聯想有助于擴大積極詞匯的數量。在俄語中遇到生詞時,也可以轉寫成英語單詞,通過英語消極詞匯獲得相對應的俄語消極詞匯。
(三)語法層面
發生在語法、句法、固定結構等方面的遷移叫做高路遷移,高路遷移是指個體有目的地將其在某種情境中學到的抽象知識應用于另一種情境。高路遷移產生的基本條件是個體的高級思維活動,如抽象、概括。
英語中的動詞be和俄語動詞6ыть有相同的義項,都表示“是”,使用過程中容易出現語法知識的遷移,因此,對兩者加以比較很有必要。
1.6ыть不用于現在時(在現在時中省略),而be可以用于現在時,有is,am,are三種形式。
2.都可以用來構成將來時。如:
Что ты будешь делать в воскресенье?你周日要做什么?
Sheisgoingtobuyanewcar.她將去買一輛新車。
3.都可以構成過去時,如:
В руке мальчика 6ыл зелёный карандаш.小男孩的手里有綠色的畫筆。
Hewasonly 35 yearsoldwhenhedied.他死的時候才35歲。
下面再以英語中的成語結構“too…to”及俄語中的對應結構為例,對兩種語言學習中語法知識的遷移現象進行分析。
1.英語中的too…to與俄語中的слишком…чтобы均表示“太……,不能……”,如:
Чайслишкомгоряч , чтобыпить.茶太燙,無法喝。
Книганаписанаслишкомхорошо, чтобывамнепонравиться.
書寫得太好了,您不會不喜歡的。
Rachelistoosadtospeak.瑞秋太傷心,說不出話來。
2.英語中的too…to與俄語中的достаточно…чтобы,均表示“太……,能……”,如:
Он достаточно опытен,чтобы справиться с этой работой.
他很有經驗,能勝任這項工作。
Вы достаточно взрослый человек, чтобы решать такие вопросы самостоятельно.
您是成年人了,能獨立解決這種問題了。
Lili is too talented to become the best ballet dancer.
麗麗很有天分,能成為最好的芭蕾舞者。
通過對俄語中對應結構的掌握,可以讓我們更好地把握該結構使用的語境,使學習過程更具有趣味性和成就感,通過聯想的方式可以促進記憶,從而實現知識的正遷移。此外,我們還應該多看英語電影、外刊,避免在造句過程中出現受俄語思維模式影響而產生的錯誤。關注語言所承載的文化的相似性,比如,英語中的“Every dog has its day”(人人都有走運時。)和俄語中的“Это явно не мой день”(我今天可真倒霉),兩個句子中的“day”和(день),讀音很相似,都表示“天”“日”的意思,在上面兩種語言的句子里都有“運氣”的意思。假如學生具備較好的概括能力,對英語和俄語的詞匯、語法知識、文化、俚語等有意識地加以比較,一定可以形成知識的正向遷移。
三、幾點建議
在此,我們為學習者提出幾點建議,希望對俄英雙語學習者有所裨益。
(一)關聯新舊知識,促進正向遷移。格式塔心理學認為,要使遷移發生,就必須從事物整體關系中觀察和分析。在英俄雙語習得過程中,如果想要盡可能多地理解英語語言知識和俄語語言知識之間的聯系,學生可以主動學習一些語言學相關的知識,從而有能力從事物整體中觀察分析。
(二)總結學習案例,認識遷移規律。要自己舉例而不是照搬教科書的實例來理解相關概念。如果學習者能夠用自己所理解的生活中具體事物來解釋所學概念,自然就可以將抽象的知識變為自己的知識,實現知識的遷移,真正理解所學知識。
(三)培養熟練技能,促進低路遷移。對于低層次,熟練的、自動化的技能至關重要,而熟練的、自動化的技能的獲得是建立在大量練習的基礎上的。比如俄語中存在部分和英語完全相同的發音,在經過反復練習后便可達到自動化的程度。
(四)理解知識原理,實現學習遷移。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理解知識背后的原理、原則是獲得高度概括的知識的過程,這是遷移的重要條件。如果原理、原則被口頭記住是沒有意義的,必須理解更多的背景知識,而這種理解必須以先前的學習經驗為基礎。
結語
通過以上對英俄兩種語言的多層面分析可以看出: 英語和俄語在語音、詞匯、句法具有很多的相似之處,正是由于這些相似之處,構成了語際遷移的可能性。因此,在雙語學習過程中,學習者應當利用已經習 得的英語知識進行正遷移,以加強俄語學習的信心和興趣,尤其需要注意那些與英語相似卻用法不同的語言知識,努力降低負遷移的影響,從而達到兩種語言學習齊頭并進。
參考文獻:
[1]陸鳳梅. 二外選修課俄語教學中的俄英對比方法. 甘肅高師學報, 2014.
[2]王煜, 趙秋野. 三語心理詞匯模式與英語詞匯習得——以高校俄語專業零起點學生為例. 山東外語教學, 2019.
[3]徐玉敏. 外語專業學生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移情能力培養研究. 黑龍江大學, 2015.
[4]夏慧言 王志宇. 三語習得中的二語遷移現象及其教學啟示. 天津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 2017.
[5]王金花.俄英對比與二外教學. 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綜合版), 2008.
[6]彭麗春.“狗”參構成語的語義結構分析及文化闡釋. 福建師范大學, 2016.
[7]劉麗紅等.教師教育心理學.教育科學出版社,2018
[8]黃穎. 新編俄語語法.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
[9]Odlin T.Language Transfer: Cross - 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10]范臨燕. 國外三語習得研究回顧與展望.北京語言大學外國語學部,2019
本文是哈爾濱師范大學斯拉夫語學院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中學俄語教育研究”專項項目“我國中學俄語學生漢語水平調查研究”(編號:SLF-S20200004)、哈爾濱師范大學高等教育教學改革一般研究項目“哈爾濱師范大學‘一流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和質量文化的研究與實踐”(編號:XJGYF2021040)、“國家首批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及黑龍江省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重點項目)‘新文科視域下斯拉夫微專業人才培養創新與實踐’成果。
作者簡介:王悅:哈爾濱師范大學斯拉夫語學院俄語系2018級學生。
張金忠(1968-),男,博士,教授,《中國科技術語》雜志編委。主要研究方向為俄語教學、辭書學和術語學。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黑龍江省社科項目、黑龍江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項目10余項,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60余篇,出版專著3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