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茹
北宋時期是中國山水畫的巔峰時期。受宮廷畫派影響,各種技法和畫院的規模都逐步完善,名家眾多而且碩果累累,其中山水畫的表現最為耀眼。他們完全脫離了隋朝和唐朝“先鉤再填”的創作方法,追求對真實意境的表達,創作了很多精美的作品。宋代山水畫作為中國繪畫重要的組成部分,歷經了幾千年的繼承和傳播。
宋朝藝術在技術手段上有很多尤為重要的創新,致力于尋求精美動人的藝術情趣的花鳥畫、山水畫,尤其注重真實而巧妙的藝術表達,以及對意象的提取,有著超高的歸納總結能力。宋朝三百多年的歷史積淀,繪畫技法在繼承隋唐五代的基礎上繼續向前發展。宮廷畫、文人畫、民間畫三者形成各自獨立的繪畫體質,卻又相互汲取、滲透,相互感化,形成宋代畫壇豐富多彩、百花齊放的精神面貌。
《溪山行旅圖》中,不僅有如詩的美景,更有讓人深深感嘆的藝術特色。整幅畫不但構圖精美,筆墨技法精湛,還通過細致的刻畫為我們展示了雄偉壯麗的宋代河山。
《溪山行旅圖》的構圖大開大合、氣勢逼人。這幅畫有一座占據畫面三分之二的巍峨的山峰,在畫面的頂端,它好似站在空中,鍥而不舍地生長,給人一種鮮明而高大的形象。山坡上有許多樹木,形成茂密的森林,兩側的山相對較低,有一種高山仰止、身臨其境的效果。山底下有一條蜿蜒的小路,一隊商旅從遠處走過來,形成一種動態感。在幽靜的深山中仿佛能聽到馬隊的銅鈴聲,讓安靜的畫面產生了動靜結合的效果。山間還有靈動的溪水與之相呼應,讓整幅畫充滿詩意。這幅畫之所以有今天的地位就是其利用了全景構圖。這種構圖方式不是偶然,而是其特有的生活環境造就了特別的藝術天才。
在中國的繪畫史中,以豆瓣皴、雨點皴聞名的最為典范的就是范寬與他的名作《溪山行旅圖》。皴法的方式特別豐富多彩,尤其在董源和荊浩皴法的影響之下,后來慢慢發展演化出了三十多種不同類型的皴法,而范寬所使用皴法被許多人稱為“槍筆”,因為豆瓣皴與雨點皴都是作為“點皴法”的代表皴法。利用點點滴滴,把這些事物緊密聯系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完整的圖畫,通收集點而形成了一個整體。雨點皴是范寬的標準皴法,也是《溪山行旅圖》上的基調筆觸,山體碎石,無處不見這種雨點皴法,這種皴法線條極短,但若對原畫細看,每一筆都還有輕重濃淡,真的是頓挫有致。
范寬的筆法靈活多變,在作畫時意在筆先,整幅作品用筆一絲不茍,在運用上周密繁雜,深沉又單純,因此,形成了豐富、動感、創造性的山水畫創作體系,并趨于完善,這對后世山水畫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畫中山石的表現充滿精神、內力,但極具彈性,完美體現出物體的質感。《溪山行旅圖》的筆法嚴謹蒼勁,筆勢沉實有力,把這幅畫表現得生機勃勃。總體來看,范寬的筆法是既剛勁又有力的。它的筆畫通常以側鋒的形式勾勒出來,方中寓圓,他的筆風又慢又干,筆勢豐富,力道還很重。他非常善于用淡墨暈染,畫中暈染都不是一次暈染而成的,有些地方要染上很多遍,利用濃墨顯現出它的厚重感。
《溪山行旅圖》這幅作品幾乎被后人挖掘殆盡,但依然有很多地方需要我們去發現、去探討。《溪山行旅圖》代表了范寬至高無上的藝術成就,范寬身為宋代山水畫集大成者,在中國歷史上譜寫了一頁無比輝煌的篇章。范寬山水畫的探索和研究目的,就是要抓住其本質,拋棄其糟粕,用它的過去為現在服務,更好地創造現代藝術。這幅畫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太多了,總能讓我們從平靜、優雅、樸實中感受到不失氣勢的壯美。在臨摹先人的優秀作品時,我們需要了解好的繪畫,我們需要深入自然、觀察自然、體味自然,最后把自然完美地呈現在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