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乾天
在《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辯證思想》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無極”思想的探討》兩篇文章中,給出了“無極”的定義并進行了詳細的論述。由收斂自然而然彰顯出發散的“無極”模式,不僅適用于事物本身,也適用于事物發展的基本規律,是對立統一規律亙古不變的絕對狀態,體現著對立統一中“同一”的絕對性。由于目前對“中性”的理解是建立在對立統一的表現形式上的,得出的是“人生來不是善的,也不是惡的,是無善無惡的,是中性的”這種結論。通過這種對“中性”的論述無法解釋清楚一些科學的基本原理,比如:數學中零為何跟正整數組成自然數,原子中不顯電性的中子為何與顯正電的質子組成原子核等,中性與矛盾雙方中的一方會因為某些性質的相同而分為一類的情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為了將哲學和科學的基本原理進行統一,就需要通過對立統一的本質對“中性”進行辯證。
《中庸》里講:“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尚書·洪范》里有洪范九疇,其中第五為“建用皇極”。隋唐時期的大儒孔穎達給《尚書》作注的時候針對“建用皇極”寫道:“皇者大也,極者中也。”從《中庸》和《尚書》的理念中可以看出,“無極”是收斂自然而然彰顯發散的狀態,除了是萬物的起源,也是萬物發展的本質,也是“中”。那么便可以進一步總結:“中非中,極非極。中即極,謂無極。”
“無極”是一種由至陰自然而然彰顯出至陽的狀態,所以跟“陽”有著相同的表現形式,都可以用白色來表示。那么,就會出現這樣一種分類:在陰、陽和中性的無極這三個基本元素中,由于“無極”表現出至陽,所以“無極”跟“陽”可分為一組,都屬于陽。而“陰”自己單獨分為一組。
同時,根據“無極”的定義可以得出無善無惡便是至善的結論。那么,在善、惡和中性的無善無惡這三個元素中也會出現相同的分類方式:由于“無善無惡”表現出至善,所以“無善無惡”跟“善”可分為一組,都屬于善。而“惡”自己單獨分為一組。
通過上述規律,仔細研究其本質,會發現無極、陽和陰三大基本元素其實就是收斂之陽(無極)、發散之陽(獨陽)和發散之陰(孤陰)。收斂之陽和發散之陽由于表現形式相同,所以被分為一組。只有“發散之陰”而沒有“收斂之陰”是因為收斂可以自然而然彰顯出發散,如果收斂彰顯不出來發散,那么其本身就是以發散的模式表現“孤陰”。以發散的模式表現“獨陽”與“孤陰”,就如同《周易·乾卦》中“上九,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以及《周易·坤卦》中“上六,龍戰于野,其血玄黃”所描述的一樣,最終的結局都是悔像、敗像,便有了“孤陰不長,獨陽不生”的說法。所以,雖然收斂之陽和發散之陽有著相同的表現形式,但是論其本質,卻是完全不同。收斂之陽其實就是“無極”本身,代表“無”。而發散之陽和發散之陰都是在“無極”的基礎上迭代了發散,代表“有”。所以同為“善”,也有真偽之分。只有詳辨“善”的本質,才能不被偽善的表象所迷惑。就像有些人不會有意識地去做善事,但是會從身邊的點點滴滴做起,把學習、工作上的事都做好,這樣反而是至善之舉,而有些人無論學習、工作上的事做得怎么樣,都一心想做件大善事,甚至還要進行大肆宣傳。這兩種情況肯定是有本質的區別的。《大學》中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在學習和實踐中不斷探索無善無惡的客觀規律并用之于民,澤被蒼生,才是真真正正的“明德至善”之舉,正合“無為”之意。而有意識地專門去做善事,往往會造成將善與功德掛鉤,求福報、求富貴延綿等,是“有為”之法。這種為善而善的理念就容易造成對學習的忽略,甚至進而推崇“學習無用論”,希望只通過專門去做所謂“善事”來獲得功德福報,從而深陷迷信不得自拔。其實一個普通人只要能遵守客觀規律進行學習和實踐便自有道德,便是圣賢。有詩云:“無極真意不得演,大道萬古如長眠。參破至陰顯至陽,方知凡夫可圣賢。”
上述對哲學上典型的矛盾雙方及中性三大基本元素的分類方法,在科學上也有相應的體現。在數學的學習過程中,人們先要學習整數。整數分為正整數、負整數和零。其中零和正整數是放在一起學習的。零既有“無”之意,也有“中性”之意。相對于零和正整數,負整數雖然確有其存在的意義,但是更難具象化。比如摘蘋果,可以摘若干正數個,也可以摘零個,但是很難摘負數個。相對于正數和零,負數更虛一些,偏陰。所以在分類時,零和正整數被分為一組,統稱為自然數。而負整數自己單獨分為一組。同時,零代表“無”,而正整數代表“有”,二者之間符合收斂之陽(無極)和發散之陽(獨陽)的關系。
同時,我們在學習化學的過程中得知,物質都是由分子構成的。而分子又是由原子構成的。原子內又分為帶正電的原子核和帶負電的電子。原子核又是由帶正電的質子和不顯電性的中子組成的。通過原子的構成可以很直觀地發現,構成原子的三大基本顆粒的分組方式跟陰陽與無極、善惡與無善無惡、正負整數與零的分組方式相同。中子跟零一樣,不顯電性,既有“無”之意,也有“中性”之意。相對于質子和中子,電子質量小,流動性大,不穩定,并且受制于原子核,便更虛一些,偏陰。帶正電的質子和不顯電性的中子分為一組,構成了原子核,而電子自己單獨分為一組。同時,中子不顯電性,代表“無”,質子顯正電,代表“有”,二者之間也符合收斂之陽(無極)和發散之陽(獨陽)的關系。
但是相對于善惡,陰陽、數學、原子這些客觀規律雖有有無之分,卻無善惡、真偽、正邪之別。其原因在于陰陽、數學、原子這些客觀規律本質是無善無惡的,而善惡之分來自主觀意識。可以說客觀規律本質是“無”,而善惡兩分的主觀意識本質是“有”。這也是王守仁總結出“心外‘無’法,心外‘無’事,心外‘無’物”的原因。
從科學的層面上看,作為自然科學基礎的數學,以及作為自然界存在基礎的物質,在基礎原理方面有著跟哲學基礎理論相同的原理。而將哲學與科學在基礎原理上完美地聯系在一起的就是“無極”思維。再結合《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辯證思想》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無極”思想的探討》兩篇文章中的論述可以發現,無論是從歷史史實方面,還是從科學事實方面,還是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論方面,作為對立統一規律本質的“無極”思想都是一個極好用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可以將理論與實際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也可以看出, “中性”的辯證對認識萬物的本質非常的重要,同時也是著手解決問題、看破事物本質的關鍵之處。
“無極”是由收斂自然而然彰顯出發散的模式,是萬物的起源,也是萬物的本質,是“無”,也是“中”。由這種“無極”思維可以將哲學和科學上的基本原理進行辯證統一:根據表現形式,在陰陽與無極的關系中,“無極”跟“陽”可分為一組,都屬于陽,而“陰”自己單獨分為一組;在善惡與無善無惡的關系中,“無善無惡”跟“善”可分為一組,都屬于善,而“惡”自己單獨分為一組;在正負整數和零的關系中,零和正整數被分為一組,統稱為自然數,而負整數自己單獨分為一組;在質子中子和電子的關系中,帶正電的質子和不顯電性的中子分為一組,構成了原子核,而電子自己單獨分為一組。研究這一規律的本質,會發現這三大基本元素本身就是收斂之陽(無極)、發散之陽(獨陽)和發散之陰(孤陰)。收斂之陽(無極)和發散之陽(獨陽)雖然有著相同的表現形式,但是本質卻截然不同。通過探究其本質才能看破“善”的真偽。最后,賦詩一首:“老子傳世歷萬劫,諸法同源誰人解。收斂自會顯發散,陰陽表里怎可切。無根之理心不屑,獨衍大道志未歇。一朝悟得天下式,無極真諦終譜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