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雪艷
南京師范大學
詹姆斯·喬伊斯是英國現代主義小說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創作中采用了新的小說形式和結構,表現了人物的心理沖突和不斷變化的意識活動,其文學創作上的成就充分體現在他的第一部重要作品《青年藝術家畫像》(下文簡稱《畫像》)中。這部小說被普遍認為是一部成長小說。成長小說也稱為“教育小說”,它最早出現在18 世紀的德國,關注的是主人公從年輕到成年的心理和道德成長。而《畫像》不僅遵循了成長小說的傳統手法,更重要的是,喬伊斯的獨創性創新精神極大地發展了這一傳統流派。因此,本文將重點分析《畫像》對成長小說的繼承與發展。
整部小說分為五章,分別描述了斯蒂芬成長的不同階段。
前兩章論述了主人公斯蒂芬開始發現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和價值,介紹了他在寄宿學校的生活和在都柏林貝爾維德的教育經歷。作為一部成長小說,《畫像》成功地描繪了主人公年輕時的生活,喬伊斯抓住了孩子的心理,生動地描述了一個孩子對生活環境的困惑和恐懼的態度。而主人公的思想和價值觀也是在他的經歷中形成的。尤其是第二章追溯了斯蒂芬更為復雜的沖動和幻想,這意味著他在青春期表現出來的欲望沖動應該轉化為藝術家的精神沖動。
第三章和第四章都反映了斯蒂芬一生中最重要的發展階段。斯蒂芬真正面對宗教,實現了自我認同。像大多數年輕人一樣,斯蒂芬也經歷了一段對他將來要做什么不知所措的時期。此時,院長給出了一些建議:
“首先你必須取得學位。把它作為你的第一個目標。然后一點一點地,你會看到你的路。我的意思是在任何意義上,你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一開始可能是上坡踩踏板。以穆南先生為例,他花了很長時間才爬到山頂,但他最終到了那里。”(喬伊斯,2006)
院長的話或多或少給了斯蒂芬一些指導。他對將來要做什么變得很清楚了。正是在這里,他真正面對宗教,發現了自己真正的天職。第三章,斯蒂芬在貝爾維德學院參加了為期三天的精神靜修。在向神父懺悔之后,他決心在圣潔中開始新的生活。
小說的結尾暗示了斯蒂芬最終決定離開他的國家,因為他想過自己渴望的生活。但并沒有說明斯蒂芬會有什么樣的未來。為了得到他想要的東西,他會成功嗎?在旅途中他會遇到什么樣的事情?在實現夢想的過程中,他還會過著艱苦的生活嗎?從這本小說中找不出答案。因此,像大多數成長小說一樣,《畫像》的結尾是開放性的。
通過以上分析,這部小說顯然與傳統成長小說的基本內容和形式是一致的。在內容上,和其他成長小說一樣,這部小說包含了自傳體元素:斯蒂芬的成長和教育經歷與喬伊斯相似。此外,主人公的性格發展觀也貫穿于整部小說之中。在形式上,首先,在描述斯蒂芬的精神發展時,小說是具有情節性的;第二,小說是階段性的,每一章都介紹了主人公的發展變化;第三,小說結尾具有開放性;最后,小說的敘事過程跌宕起伏。
《畫像》雖然繼承了傳統成長小說的諸多特點,但作為現代文學中一部獨特的成長小說,它卻超越了傳統。與傳統成長小說相比,這部小說在內容和寫作技巧上有如下發展:
首先,在小說中,喬伊斯強調了生活、經歷以及主人公的苦難在一個年輕人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主人公心理的獨立性和成熟性,這些內容與傳統的自傳體成長小說是一致的。但是,除此之外,作者還探討了藝術家的自我意識和身份。這樣,喬伊斯的成長小說就是一部主人公不斷成熟、不斷獲得自我意識、不斷質疑社會現實、不斷探索未知領域的小說。(唐旭,2007)其次,在語言方面,通過斯蒂芬逐漸成熟的話語特征和語言風格,《畫像》以不同的風格和不斷變化的語言反映了主人公的成長,展現了主人公從童年到青年不同時期的思維特點和情感方式的變化。小說的語言與人物的年齡特征、經歷和小說內容相對應。(李汝成,2006)此外,象征手法的運用也是表達方式上的又一創新。例如,“街道”和“噪音”象征了阻礙了斯蒂芬成長的環境;“海”和“鳥”又象征著斯蒂芬意識的覺醒和擺脫周圍環境追求自己理想,最終成為藝術家的命運。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發現《畫像》在內容和形式上都繼承了成長小說的主要特征。它主要表現了主人公斯蒂芬從童年到青春期的成長過程,也展現了喬伊斯曲折的人生。此外,喬伊斯還運用語言變化,敘事轉換、意識流、象征主義等新的寫作技巧,在小說中創造了一些新的創作方式。此研究可為成長小說的研究提供新的視角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