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瑋
吉首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武岡方言中的“起”有多種語義,可以用在多種句法格式中,具有多功能性。“起”在武岡方言中可以用為動詞、動態助詞、量詞。本文擬從“起”的語義以及一些特殊格式等角度來進行分析,展現“起”在用法上的地方特色。
武岡方言“起”用作謂語動詞,可以表示空間上的上升,如“起床”、“起身”;可以表示“出現”,如“起粒?!?、“起沙痱子”;或者表示用工具把嵌在里面的某個東西弄出來,如“把包谷起路路”、“把釘子起出來”;還可以表示“修建”,如“起屋”、“起房子”。
另外,“起”還可以放在動詞后用作趨向補語,形成“V起”格式。如“提起(這里的‘提’指用手拿東西)”、“站起”、“挑起”等。
普通話的“起”放在動詞后,可以表示動作開始,與“從…”、“由…”搭配,武岡方言受普通話影響,用“起”表示起始義,語義有逐漸虛化的趨勢,語音弱化,讀為輕聲。武岡方言表起始義的“起”可以與“從…”、“由…”搭配;也可以不進入“從…”、“由…”格式中,此時,“起”直接放在動詞后面表起始,格式為“V 起”?!癡 起”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在后面接賓語,構成動賓結構。
(1)從他回來那日算起,已經五日了。(從他回來那天算起,已經五天了。)
(2)行起咧,天要黑咧?。ㄩ_始走了,天要黑了?。?/p>
(3)坐起,慢子要開飯咧。(開始上座吧,待會要開飯了。)
(4)動起風來呱咧,怕是要落雨。(開始刮風了,可能要下雨。)
例(1)(2)(3)(4)的“起”都有“開始”的意思,句中的“V 起”對譯為普通話的“開始V”。另外,有些“V起”格式可以重疊為“V 起V 起”,如例(2)中的“行起”可以重疊為“行起行起”放在例句語境中含有催促的意思;例(3)中的“坐起”在某種特殊環境下可以重疊為“坐起坐起”,但是重疊之后的表述帶有勸說的意味。重疊格式中的“起”仍表示開始義。
表能夠義的“起”有肯定和否定兩種表達格式,肯定格式為“V 得起”,“起”作動詞“V”的補語,否定格式為“V 不起”。表能夠義的“起”讀原調,不讀輕聲。
(5)生活水平提高了,家家戶戶吃得起肉咧。
(6)考試題目有滴子難,蠻多同學做不起。
例(5)(6)中的“起”表示“能夠、可以”之義。
武岡方言的“起”可以用來表示某種持續的狀態,這時“起”語義比較虛,讀為輕聲?!捌稹狈旁趧釉~后,表達格式為“V 起”?!癡 起”后面可以接賓語,有時賓語前還可以加上量詞,形成“V 起+O”或者“V 起個+O”格式。
(7)把袋袋放到手高頭提起。(把袋子放在手上提著。)
(8)桌桌高頭放起兩本書。(桌子上放著兩本書。)
(9)他天天板起個臉,冇得個笑臉。(他天天板著臉,臉上沒有笑容。)
例(7)(8)(9)表示一種靜態狀態的持續。“提起”表示“袋袋”在手上被“提”這個狀態的持續;“放起”表示“書”放在桌上狀態的持續;“板起”表示無表情、嚴肅臉部狀態的持續。
武岡方言的“起”表示某種持續的狀態還可以放在形容詞的后面,但必須用重疊形式且形容詞只能為單音節,組成“A 起A 起”格式。如“懶起懶起”、“黃起黃起”、“懵起懵起”、“暈起暈起”等,意思為“……的樣子”,或者相當于普通話“AA 的”意思。
(10)放暑假就在屋里懶起懶起,么咯都冇做。(放暑假就在家懶懶的,什么都不做。)
(11)果件衣裳黃起黃起咯,連冇好看。(這件衣服黃黃的,一點都不好看。)
首先,這種“A 起A 起”的格式,一般用來表示說話人不愿意其出現的狀態,含有貶義的色彩。所以“A”所表示的形容詞一般為貶義詞,如例(10)中的“懶”。如果“A”所表示的形容詞為中性詞,如例(11),該格式“黃起黃起”也只能表達貶義的意思,是說話人不愿意看到的狀態。褒義的形容詞基本上不能出現在該格式中,例如,武岡方言中沒有“美起美起”“香起香起”等類似的說法。其次,上文提到,必須使用重疊形式,武岡方言沒有“懶起”、“黃起”這樣的說法。進入“A 起A 起”格式的形容詞只能是單音節的,多音節形容詞不能進入該格式,如不能說“懶惰起懶惰起”、“難看起難看起”。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好”是褒義的形容詞,但在特定的語境中,可能會出現“好起好起”這樣的表達,但后面要接“就……”表反義轉折,意思為“本來一直好好的,突然就……”。例如:好起好起,個人就暈倒呱。(本來好好的,突然人就暈倒了。)在說話時,兩個分句之間可以沒有停頓。
武岡方言的“起”可以放在動詞后用于表達進行義,后面接賓語,其格式為“V 起+O”。
(12)騎起單車在巷子里到處轉。(騎著單車在巷子里到處轉。)
(13)學生都坐起車子回學校去呱咧。(學生都坐著車子回學校了。)
(14)行到半路高頭,悟起還有東西忘記提,又轉去了。(走到半路上,想著還有東西忘記提,又回去了。)
例(12)(13)(14)的“起”都表示動作的進行。前面例(3)也出現“坐起”這個表達,這兩處“坐起”,盡管用詞一樣,但例(3)中“起”表起始義,而例(13)中的“起”表進行義,兩者的語義是不一樣的,語用環境也不相同。
表進行義的“起”還可以用“V 起V 起”這種重疊格式,意義為“V 著V 著,就……”。重疊之后,“起”的語義更虛了,且語音更弱、更短。例如“悟起”可以重疊為“悟起悟起”,“行起”可以重疊為“行起行起”等。部分重疊結構后面可以接賓語,但是重疊與否,兩者所表達的語義是不相同的。
(15)落雨天在路上行起一身都濕完。(下雨天在路上走著全身都濕了。)
(16)她悟起悟起(這件事)就委屈得要哭。(她想著想著(這件事)就委屈得要哭。)
(17)行起行起就被路邊的水坑濺起一腳咯水。(走著走著就被路邊的水坑濺了一腳的水。)
例(14)(15)“悟起”“行起”結構不重疊,單純地表示動作的進行,而例(16)(17)結構重疊后表示該動作進行時接著會引出另外一個動作,即“V 起V 起,就V”。
武岡方言中,“起”放在動詞后可以表示完成。根據動詞語義的差別,我們將其分為三類:“V1 起”、“V2 起”、“V3 起”。在這里我們把能創造新事物的動詞用V1 表示,把使事物能達到預期狀態的動詞用V2 表示,把表損壞義的動詞用V3 表示。
(18)清早到菜市場買起一只魚。(清早到菜市場買了一條魚。)
(19)田里長起蠻多草,要去扯呱。(田里長了蠻多草,要去拔掉。)
在例句中,“買起”“長起”表示的是“買”、“長”動作的完成。例(18)(19)中的“買”“長”,對該動作的執行者來說可以讓事物從無到有,“V1”的語義特征為:[+創造]。例(18)動作執行者做出“買”這個動作,才能得到該動作所涉及的事物“魚”;例(19)田里長了草,草在田里才會出現。
(20)考試之前把需要的東西準備起,免得忘記。(考試之前把需要的東西準備好,免得忘記。)
(21)外頭冷,穿起罩衣再出去。(外面冷,穿好外套再出去。)
(22)果個申請表記得填起。(這個申請表記得填好。)
以上三個例句中,“準備起”、“穿起”“填起”分別表示“準備”、“穿”、“填”這些動作的完成。例句中動詞動作完結之后,使動詞所關涉的對象“東西”、“罩衣”、“申請表”達到預期的狀態。例(20)“東西準備起”是指把東西放在某個特定的地方以方便拿走。例(21)“穿起罩衣”是使“罩衣”達到穿在身上的狀態。例(22)同理。
(三)表損壞義的動詞V3 加“起”?!癡3 起”表完成,“起”相當于普通話中的“了”。
(23)在路上把乞只狗咬起一口。(在路上被只狗咬了一口。)
(24)昨日,在果里一部小車撞起一部摩托車。(昨天,在這里一輛小車撞了一輛摩托車。)
(25)冇得草稿紙,就在作業本高頭撕起幾頁紙下來。(沒有草稿紙,就在作業本上撕了幾頁紙下來。)
例(23)(24)(25)中的“咬”、“撞”、“撕”都是表損壞義的動詞,動作完成后,該損壞的事物依然存在沒有消失。但是武岡方言表完成義的“起6”,不能用在表消耗義(如:用、花、吃、喝等)動詞的后面,即表完成義“起6”前的動詞“V”其語義特征為[—消耗]。如以下幾個例句就不能成立:
*(26)買衣裳褲子用起我五百多塊錢。
*(27)做完果件工作花起我一個星期咯時間。
*(28)吃起一碗飯就飽呱。
*(29)要喝起果滴藥病才會好。
以上四個例句“起”的用法都是不當的,“起”前面的動詞都表消耗義,在這些地方不能用“起”,而應該用“呱”。
當“起”不表完成義時,“用起”、“花起”“吃起”“喝起”等類似的表達在特殊語境下也是可以說的,但是在后面要加上“呱”字,即“V+起+呱”格式。“用起呱”、“花起呱”“吃起呱”“喝起呱”等表達中。當該格式中的“起”有兩種讀法,所表達的語義也不相同?!捌稹弊x輕聲時,表持續進行;當“起”重讀時,表示動作進行到極致了。
(30)新燈泡用起呱咧,還蠻亮咯。(新燈泡用上了,還挺亮的。)
(31)你回得暗,我哩現吃起呱咧。(你回得晚,我們先吃上了。)
(32)果三百塊錢花起呱,效果蠻好。(這三百塊錢花得太對了,效果很好。)
(33)今日的酒喝起呱,一個個醉完。(今天的酒喝夠了,一個個全醉了)
例(30)(31)“起”讀為輕聲,例(32)(33)“起”重讀,讀得輕重不同,在句子中意義也不同。
“起”用作量詞,對譯為普通話的“伙、群”。“起”在古代就有量詞的用法釋義,例如《西游記》第五回:“說不了,一起小妖又跳來道‘那九個兇神,惡言潑語,在門前罵戰哩!’”,但是在現代漢語中很少使用了,“起”逐漸被“伙、群”等量詞所替代。在武岡方言中,量詞“起”的用法仍然保留,用來作“一群人”的單位計量。
(34)今日客都來了好幾起咧。(今天客人都來了好幾群了。)
(35)果起人是老張屋里咯。(這群人是老張家里的。)
武岡方言中的“起”能表達多種不同的語義,本文根據表義功能的不同,描寫所出現的語用格式,分析武岡方言“起”的多功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