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娟
貴州省六盤水市鐘山區第二十三小學
傳統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模式主要是以教師為主體的單一教學,沒有創新意識。新課改視域下,要求教師采用情感教育對小學生進行科目教學,提高學生的主體意識,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有效的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本文對教師在日常小學語文學科如何教學進行了以下具體分析。
以往的小學語文情感教學方式大多是教師結合課本知識和教學目標,在課堂上對小學生進行的理論知識教學,通過對教學內容的解析,讓學生理解課文中作者要抒發的自身情感以及通過文字所有表達的中心思想,體會到作者優秀的人格品質,從而有利于小學生自身道德品質的培養與發展。例如,教師在講《地震中的父與子》時,教師為了能夠讓學生更好的體會到課文中父親深沉且濃濃的父愛,理解到堅定的信念與愛是可以創造奇跡的這一觀點,就需要將情感教育融入到課文教學當中,教師引導小學生理解這是一篇講述地震中父親與兒子共同創造奇跡的故事,讓學生多回憶教師的授課過程及授課內容,并聯系到日常生活中出現過的一些父母的行為,從而延伸到課文內容,引發學生自身經歷與課文內容的共鳴,充分掌握課文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這種情感教育方法,讓學生學會了對身邊事物的觀察,通過回憶自己身邊的親身經歷,讓他們體會到家人對自己愛的同時,更學會了感恩,從而有利于自身思想道德培養,對今后的課堂學習也大有裨益。
情感教育的方式比較繁多,不管哪種教學方式,歸根到底就是讓學生通過教師的課堂語文教學有效的掌握文章內容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小學階段作為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的重要階段,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會影響學生的一生。教師平時在課堂教授的大多是理論知識,對其沒有實踐性,對學生的影響不夠深刻,從而影響到教學質量,因此,實踐教學在平時的情感教育中占比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師可以通過課余時間組織一些有意義的課外活動。例如,帶領學生去抗戰英雄博物館去參觀,通過對抗戰時間的講解和實際觀察,給學生視覺和聽覺感官上造成一定的沖擊,從而引發心靈深處的共鳴。或是在平時教師課堂教學時插入一些相關短視頻,來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例如,在教師教授《南京大屠殺》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采用播放短視頻的形式引起學生心理上的共鳴,讓學生切身感受到當時戰爭的慘烈,讓學生聯想多課文中的故事情節,從而深刻體會到課文要表達的中心思想和教育意義。也可以讓學生去觀看整部電影,加深對課文思想的觀念。以上不管哪種情感教學方式,都是通過實踐的形式,將課本中的文字或圖片實體化、形象化,注重學生對事物的接受能力和實踐意識。
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模式枯燥、單一,以教師為主體,教師在課堂上對教學內容進行講解,學生被動的去學習教學,忽視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新課改下,隨著教育方式的改革,教師不斷完善和改變自身的教育方法,通過結合學生自身特點,根據教學要求創設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情境模式,增添了許多教學趣味性知識,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激發學生對教學課堂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培養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建立。讓他們學生自主探索與學習,有利于今后學習成績的進一步提升。
小學是學生“三觀”形成的重要階段,教師作為小學生的導師,對小學生意識的形成和行為都具有一定的引導作用。因此,在平時的小學語文情感教學中,教師應積極的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儲備量和教學技能,樹立好自己的價值觀,利用新型、平等的教學模式,滿足學生的個性發展需求,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同時,教師還有充分了解學生的日常生活,搭建教師與學生的溝通交流平臺,與學生積極溝通交流,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情感需求,并適時地給與他們適當的關懷和鼓勵。幫助他們重建自己的自信心,帶動他們學習。
隨著教育事業的不斷改革,社會更注重小學生思想道德的全面發展。而情感教育不僅可以提升小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能力,而且有利于思想道德的培養與發展,對樹立小學生正確的思想觀念以及“三觀”的形成都非常重要,教育部門和相關機構必須加以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