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菀萌
信陽農林學院外國語學院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改革正處于的重要時期,河南省內高等教育也正加快步伐發展。經國務院批復,國家發改委發布的《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規劃》中指出,國家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的轉型發展要求對外語人才的培養方式及目標提出更高的要求。新形勢下,河南省對外開放程度不斷提高,新興產業發展增幅加快,對培養高素質外語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高校英語教育與區域內資源共享程度,與跨學科、跨領域企業的融合程度決定著區域內經濟發展的速度。因此,英語教育與區域內經濟的協同發展是實現兩者良性發展的必要一環。
根據哈肯對協同發展的相關論述,協同發展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的對象或主體在同一目標的驅動下共同配合完成某一任務,在這個過程中,兩者相互協作,互惠互利,并最終達成雙贏或多方共贏的局面。專門用途英語ESP 教育是指具有明確指向性,應用性強的英語教育,而區域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復合型的專業人才,這就需要英語教育與區域經濟兩者互相協作以實現共贏。
因此,ESP 教育與豫南大別山區域經濟協同發展具體是指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高等英語教育與區域經濟系統中的各要素進行合理有序的整合配置,兩者相互協調、相互調整、相互促進、相互依存,進而不斷優化提升其系統結構,形成穩定的運行機制以達到兩者互促互進的良性循環,實現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ESP 教育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最典型特征為通過兩者動態的相互協作,能夠達成單一系統(如只有區域經濟超前發展)無法達成的效應,即不僅能實現英語語言教育的外部經濟效應,同時能高效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實現兩者共贏的局面。因此,ESP 教育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需著重關注兩方面內容,其一為兩者發展中的平衡性,其二為兩者發展過程的多元互動性。
平衡性即為高等ESP 教育與豫南大別山區域經濟兩個主體相互適應匹配的過程。相關研究表明,如果一定區域內的高等ESP 教育發展水平過于超前,而區域經濟達不到相應水平,就會造成ESP 教育缺乏必需的資金與資源支持,從而最終導致ESP 教育停滯不前,區域經濟的發展同樣也會受到影響,形成惡性循環。相反,如果區域經濟發展嚴重超前于ESP 教育,ESP 教育相對落后,會直接影響高質量外語人才的培養,造成區域內人才的短缺。因此,只有兩者相互配合,相互適應平衡性發展,才能達到真正的協同發展。
在ESP 教育與豫南大別山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另一方面需要著重關注的為多元互動性。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區域經濟體系里的子系統如各類企業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為目的,而高等ESP 教育主要目標為培養專業的復合型外語人才以及科研科技創新。區域內企業尤其是對外企業的快速發展離不開高等ESP 教育培養出的高素質人才,高等ESP 教育同樣需要區域經濟內各要素如資金的支持。因此,ESP 教育與區域經濟的協同發展是兩者體系內要素多元互動的過程,各要素之間進行有效匹配,實現“1+1>2”的效果,最終達到共贏。
ESP 教育與豫南大別山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內驅動力首先即為ESP 教育系統內的子要素如復合型人才能夠給信陽區域內企業等經濟體提供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目前豫南大別山區域內經濟發展正處于關鍵時期,以專業復合型外語人才為培養目標的ESP 教育能夠給信陽區域內企業提供高質量的人才支持,以深化加快企業的發展。其次,高校ESP 教育能夠提供相關創新技術以及科研項目等優質資源,區域內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創新,高校ESP 教育作為科研創新的主體,能夠給企業提供智力支持,同時也使高校資源得到充分的利用。這充分體現了高等教育為地方經濟服務的職能。
在ESP 教育與豫南大別山區域經濟協同發展中另一重要內驅動力為信陽區域經濟中的企業等經濟體。子要素如企業等經濟體可以給高校ESP 教育提供必須的科研經費以及實習實驗場所。如ESP 教育中培養出的旅游英語專業學生可根據信陽本地旅游文化特色到本地相關公司去實習,既為高校培養專門人才提供了實操基地,同樣也給企業共享了教育資源。由此可見,高校ESP 教育與豫南大別山區域內經濟體兩者互為動力,互相支持推動,協同發展。
當前豫南大別山區域內高校雖都開設英語專業,能夠一定程度上滿足區域內對外語人才的需求,但要想達到ESP教育與區域內經濟的協同發展,仍面臨許多內外部阻力如教學模式單一,基本還是以教師為中心,學生積極性普遍不太高;學生實習實踐效果不佳等。其中影響較大的為外部阻力如ESP 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的信息不對稱性。
信息不對稱性即是指ESP 教育與拉動豫南大別山區域經濟的企業之間聯系與溝通不夠。高校ESP 教育與信陽區域內企業的協作一般情況下為跨領域協作。ESP 教育主體對相關理論創新以及研究項目創新領域較為精通而對市場領域較為陌生,哪種理念能夠給企業帶來利潤最大化,哪種技術創新可行性高,這些信息如果缺乏溝通就會造成協作失敗。反之亦然,信陽區域內企業有大量的市場資源,但往往缺乏較為領先的理念與技術支撐,這種信息的不對稱性會影響區域內經濟的發展。一方面,ESP 教育會因缺乏資源與動力支持而減少創新的激情和動力,另一方面由于前沿信息的缺失區域內企業投資積極性也會降低,阻礙信陽區域內企業發展,難以達到兩者協同發展。
(1)理念協同。ESP 教育與信陽區域經濟的協同發展面臨的首要問題即理念脫節,兩者發展目標相差較遠,因此兩者需要積極協調發展目標與理念。兩主體中占重要地位的高校以及企業應盡可能縮小發展目標差距,防止理念的割裂與脫節。首先高校中的ESP 教育應加強產學研一體化理念,增加英語學科教育與企業實訓實踐聯系,將ESP 教學,科研與生產實踐相融合,使ESP 教育與企業實踐各個環節緊密相連,培養實用型人才,為區域經濟發展服務。其次,區域經濟中的企業應加強創新理念,一味以經濟利益為追求理念反而會影響自身的長足發展。企業應加強與高校ESP 教育中的科研項目的交流,充分利用高校領先思想的平臺,推動協同發展,達到橫向理念的平衡。
(2)戰略協同。戰略協同路徑是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內根據ESP 教育主體與區域經濟主體中各要素與結構關系,進行科學地組織,協同配合來完成,以獲得最大整體功能。具體來說,在兩主體確定長期協同發展目標,發展方向和資源配置的過程中,企業與ESP 教育擁有的技能,資源等相互進行溝通交流以形成核心競爭力,核心競爭力在兩主體各要素之間轉移和共享,從而促進兩者的良性發展。
縱向協同路徑即從ESP 教育與區域之間交叉與滲透的過程入手,逐步將ESP 教育的學科結構與區域產業結構相銜接,深化兩主體的合作與協同發展。
目前信陽區域內經濟迅速發展,這既帶來了機遇同樣帶來了挑戰,因此產業結構需加快調整并及時轉變資源配置模式,高校中的ESP 教育同樣應積極調整學科結構,與區域產業結構相適應,這樣既能提高外語人才素質,滿足企業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同時能夠為產學研合作打下基礎,逐步促進兩者的協調發展。高校ESP 教育應充分利用區域資源,提高教學實踐性,實現良性發展。以信陽區域內某高校外語學院為例,其開設了旅游英語等特色專業,所處信陽區域即為大別山革命老區,同時集聚了鄂豫皖革命紀念館,許世友將軍墓等紅色旅游景點以及雞公山,波爾登深林公園等自然景點,人文歷史背景豐富,又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區域旅游業發展前景廣闊。因此高校應積極將本校旅游英語專業與信陽區域相關旅游業資源相結合,加強合作,打造優勢學科,培養專業人才為區域經濟發展服務。
ESP 教育與信陽區域經濟的協同發展需要多種要素協同作用,即要強調頂層設計,需要相應理念等的支撐,同時還需要調動信陽區域內高校進行ESP 教育的積極性以及與企業多維的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