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婉婷
新冠疫情沖擊以來,各國通脹壓力普遍加劇,全球經濟不均衡復蘇。部分國家的經濟產出還沒有恢復至疫情前水平,通脹率已攀升至歷史高位。在此背景下,中美歐等主要經濟體是否會陷入滯脹危機,引起了廣泛關注。
2021年各國通脹壓力普遍加劇,但未來1~2年大部分國家的通脹率可能逐步回落。IMF預計,發達經濟體2021年的平均通脹率為2.8%,較2019年增加1.1個百分點,2022年回落至2.3%;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2021年的通脹率為5.5%,較2019年增加0.4個百分點,2022年回落至4.9%。
本輪通脹上行的主要原因是需求復蘇快于供給。與發達經濟體相比,發展中經濟體面臨的通脹威脅更大。前者初始通脹普遍較低,政策空間和工具更充分,可以在經濟企穩后再退出貨幣寬松政策。后者容易受到貨幣貶值和資本外流沖擊影響,貨幣政策面臨“不加息資本外流、加息無法支持經濟復蘇”的兩難抉擇。
支持未來通脹回落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各國逐步退出貨幣寬松政策。面對通脹壓力,以美聯儲為代表的發達經濟體多次釋放量寬縮減信號。很多新興市場經濟體已經開始加息,如韓國、俄羅斯、巴西等。二是疫情對供給側擾動減弱。EIU報告顯示,目前發達經濟體的疫苗接種率已超過60%,大部分發達國家將在明年年中前完成疫苗普及。隨著疫苗普及,勞動力供給有望進一步復蘇,推動產出修復、緩解供應鏈緊繃局面。盡管如此,下一階段仍需警惕與極端天氣、供應鏈阻塞和能源轉型有關的通脹風險。
主要經濟體中,通脹壓力較大的是美國和歐元區,但這些地區經濟韌性較強,距離“滯脹”危機還有空間。2021年9月,美國和歐元區的CPI同比增速分別為5.4%、3.4%。雖然通脹率上行較快,但在逆周期政策的支持下,這些國家的經濟復蘇也較為強勁。IMF預計美國2021和2022年經濟增速高達6%和5.2%,歐元區為5%和4.3%。與上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期間相比,美歐的經濟基本面更好、國際儲備貨幣地位也更穩固,因此對通脹上行的耐受力更強。隨著經濟的好轉,美聯儲和歐央行將會逐步縮減量寬規模,降低來自需求側的通脹壓力。不過,這些國家的價格水平和經濟復蘇仍會受到供應鏈阻塞、能源價格上漲等全球性因素影響。
中國陷入“滯脹”危機的可能性也不大,但通脹率可能在外部因素作用下再度攀升。由于疫情防控得力,中國經濟在沖擊后實現了快速反彈,預計2021和2022年經濟增速分別為8%和5.6%。加上前期的貨幣和財政政策較為克制,中國通脹上行幅度有限,今年以來已逐步回落,9月CPI同比增速僅為0.7%。但是,石油等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對中國影響較大,由于生產端價格上漲會向消費端傳導,不排除通脹率明年可能超過2%。
總之,對中國、美國、歐洲而言,“滯脹”仍是小概率事件,其他疫苗普及率較低、能源和糧食依賴外部進口的發展中國家更有可能陷入“滯脹”。下一階段,各國應高度警惕與疫情反復、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供應鏈阻塞有關的宏觀風險,加強全球疫苗合作和跨國政策協調,并在緩解貿易摩擦和疏通全球供應鏈方面做出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