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學天津學院 天津 301830)
俗話說“物以稀為貴”,在中國西南地區的涼山彝族自治州孕育著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其中彝族達體舞由涼山地區的文藝工作者以獨特的音樂和舞蹈形式提煉、編創而成。達體舞的出現能使在現代化背景下出生的年輕人逐漸強化自我認同的意識,了解民族精神的內在特質和民族舞蹈的時代特征。達體舞自編創至今已有20 多年的時間。本文通過對彝族達體舞的現狀進行研究來思考如何通過現代多媒體平臺對其進行更廣泛的傳播,使其被更多人了解和學習。
彝族的歌舞在以往的生活中占據非常重要的位置,但是關于彝族舞蹈的起源,暫時還沒有準確的文字記載。在改革開放前,涼山地區的彝族舞蹈形式相對單一,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外來文化不斷涌入少數民族地區,對當地年輕人的娛樂活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從而也導致本民族的傳統舞蹈被逐漸淡化。
一方面為了傳承和推廣彝族舞蹈,另一方面為了編創出一套簡單易學、覆蓋面較廣的節日聚會娛樂性彝族舞蹈,涼山州群眾藝術館協同涼山州歌舞團的舞蹈編導和音樂編創者,在當地政府的領導和文化局的要求下先后編創出兩套彝族達體舞,第一套為六段舞蹈,第二套則為七段。第一套達體舞在編創過程中克服了資料匱乏和經驗不足的重重障礙,編創人員扎根在涼山地區,收集、學習了各地區的民間舞蹈,進行梳理和元素提取。經過反復的打磨和探討,最終使彝族達體舞呈現出熱情、歡快、優美、簡單并極具民族特色的風格特點。而第二套達體舞的編創則是在第一套的基礎上錦上添花,風格特點與第一套達體舞一致,不同的是隊形的變化和音樂的設計。
編導們考慮到在達體舞傳播開后會有不計其數的人同時舞蹈,因此在第二套達體舞中設計出了圍圓牽手而舞的隊形,在隊形變化上可順時針方向行進,也可向圓心聚攏,或者向四周散開等。為了避免長時間的連續舞蹈和音樂播放使人視覺、聽覺疲勞,創作人員在音樂中添加進簡短的歌詞,使音樂與舞蹈動作更契合,表現形式更多元。
2017 年6 月,筆者隨四川省舞蹈家協會“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 周年”赴涼山采風舞蹈創作團,共同前往涼山地區的西昌市、會理縣、昭覺縣、布拖縣進行田野考察。這次的調研結果發現,彝族達體舞已經在涼山各地區傳跳。
彝族達體舞的問世也緩解了一部分民間傳承藝人老齡化的壓力,關于民族民間舞蹈的傳承所出現的普遍問題是:1.傳承人老齡化,人在藝在,人亡藝亡;2.對自身民間舞蹈感興趣并愿意學習傳承下去的后人寥寥無幾。這兩點對于需要口傳身授并扎根于情景、文化、歷史積淀的舞蹈藝術門類來講,是極大的挑戰。
由此可見,彝族達體舞比較符合現代人的審美,并且也為專業的舞蹈編創者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如群舞《口弦》等。除此之外,在學校、企業等場所,以及在節日聚會、紅白喜事等期間,都會集體跳達體舞,選用不同的舞段和音樂來烘托開心或者悲傷的情緒。據調查,彝族達體舞不僅在涼山地區傳跳開來,在四川其他地區及云南、貴州地區也受到追捧。簡單易學的舞蹈動作,節奏歡快的音樂風格,使其也受到前來游玩的外國游客的熱愛。由此可以看出彝族達體舞的誕生為傳播彝族民間舞蹈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多媒體平臺”,給人最直觀的感受就是電腦網頁、手機APP、電視轉播等形式。作為“多種媒介的綜合平臺”,其近年來與舞蹈相結合,創作出很多或長或短的舞蹈視頻,被大眾模仿。如果將傳統意義上的舞臺表演與多媒體平臺中的舞段展示進行對比,可以看出傳統的舞臺表演需要場地、燈光、音響、道具、布景、演員等多種條件,如此才能形成一場演出。那么多媒體平臺的誕生則為熱愛舞蹈的專業和非專業舞蹈演員提供了展示的空間,并且傳播速度快、受眾面較廣,也滿足了現代人對藝術的審美需求。
當前時代下,手機短視頻平臺如抖音、快手、美拍等相當火爆,受眾廣泛,由此可見互聯網時代下的短視頻平臺已經具有一定的傳播速度和力度。并且“多媒體平臺”作為“多種媒介的綜合平臺”,能夠包容多種電子媒體,具有多種特性,如實時性、操控性、便捷性、交互性、集成性、信息動態性等。在眾多特性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交互性,這一點使現代多媒體平臺與其他單向性傳播的媒體產生了巨大的區別,這種交互性可以使人們主動地選擇和查看、收錄相關的信息,更準確地找到所需要表達的素材。目前已經有很多舞蹈培訓機構、工作室都開始嘗試采用多媒體創作新作品,為自己做推廣。而實時性、操控性、便捷性等就不一一贅述了,根據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便是當我們想搜集某些信息片段時能夠在手機等電子平臺上快速、便捷、準確地獲取實時信息。結合上述多媒體平臺的部分特點,將多媒體平臺與彝族達體舞相結合,也許會出現如北京舞蹈學院的張朝霞教授在《新媒體舞蹈概論》一書中所講到的演出劇場“屏幕化”、表演方式“碎片化”、語言結構“蒙太奇化”等現象,對于大眾還未耳熟能詳的彝族達體舞而言,這種跨領域的創新是值得一試和推廣的,不管是傳統的東西還是現代的東西,都會面臨一些跨領域的未知探索,一些成功的作品總會跨越橫向、縱向的多領域地帶,也總會有“交叉地帶”的出現。彝族達體舞借助多媒體平臺進行推廣雖然晚于其他舞蹈種類,但相信這一推廣形式會讓一些舞蹈創作者緊張起來,因為彝族達體舞通過這一形式的推廣會具有無限的潛力和發展空間及無限的想象和創新創作空間,可以滿足群眾和舞蹈工作者的探索欲望。同樣,由于時代快速發展,多媒體平臺中出現源源不斷的新內容,舞蹈創作者也會產生危機感,這種危機感的出現也會迫使他們挖掘更多新鮮的元素以與高科技時代接軌。因此,對于涼山彝族達體舞而言,多媒體平臺既是一種輸出、傳播、推廣的有效途徑,也是能夠促進其更符合群眾需求、推陳出新的方式方法。
眾所周知,舞蹈從原始社會時期就已經誕生,隨著時間的推移、歷史的發展,舞蹈在不斷的吸收、摒棄、整合、傳承下形成不同的藝術風格,直到20 世紀網絡技術開始大力發展、創新,舞蹈藝術也較早地與其相結合,在電視、錄影錄像、電子計算機中開始留存,完成了初期的多媒體平臺傳播。那么有一個小小的疑問,就是舞蹈為什么會選擇多媒體而不是其他方式?就這一疑問,我個人認為,舞蹈本身就是由多種元素組成的藝術,傳統舞蹈的呈現方式已經維持了很長一段時間,目前社會變化迅速,人們的思想更是天馬行空,因而舞蹈需要做出改變,多媒體平臺的出現則正好實現了這一目標。一些有價值的舞蹈短視頻作品也接踵而至地出現,在這種新環境下,人們便開始重新審視舞蹈與多媒體平臺相結合的優勢,如果多媒體平臺能夠按照目前的發展趨勢延續下去,那么彝族達體舞在多媒體平臺中的推廣和發展是很有前景的。這是因為達體舞已在四川、云南、貴州等地傳播開來,并受到外國友人的喜愛,而彝族達體舞在多媒體平臺中進行推廣,彝族服裝、節日活動等在多媒體平臺中進行呈現,可以讓屏幕另一端的人群看到新穎、有特點、有共鳴的舞蹈作品,以滿足自己的審美需求。并且在現代經濟飛速發展的狀態下,大眾的審美眼光越來越獨特、犀利,喜歡觀賞與嘗試新鮮、刺激、有趣的藝術作品,這時,通過多媒體平臺輸出的彝族達體舞這一有辨識度的新鮮元素,便能豐富當代人的精神世界。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彝族達體舞在多媒體平臺中的傳播也同樣是一把雙刃劍。有利的一面就如上述所講,不利的一面在于受眾太廣泛。目前短視頻平臺的傳播范圍越來越廣,舞蹈短視頻作品也被更多人喜愛并模仿,涉及各個年齡段,演出者也不再受到場地的限制。因此,在觀看彝族達體舞短視頻后,不免會出現無章法的篡改、娛樂性的惡化等現象。那么作為舞蹈短視頻的發布者,對于彝族達體舞的短視頻平臺傳播不能夠刻意,舞蹈動作和環境是要自然生發的,視頻既要新鮮,又要尊重彝族的民風民俗和達體舞的動作元素,同時編創者應該注重自己的專業素養,杜絕打造一味追求利益的“商品化舞蹈”,這樣才能創作出有價值并且符合大眾審美的舞蹈短視頻。每個人的審美觀念不同,彝族達體舞在推廣的過程中不一定會被所有大眾認可,作為編創者,首先需要不斷地磨合、發展與創新,其次為了能使彝族達體舞在多媒體平臺中健康發展,也不能脫離彝族達體舞的本質,不能為了博人眼球導致本質的缺失,這就需要彝族達體舞短視頻發布者進行長期的規劃以及思考。
綜上所述,多媒體平臺中舞蹈類短視頻不斷發展,這一趨勢已經成為了社會的潮流,年輕的彝族達體舞也在逐步醞釀多媒體傳播方式,要想正確地傳播、推廣,彝族達體舞就必須弘揚自己的特色,形成有明顯辨識度的舞蹈動作與音樂風格。彝族達體舞短視頻的播放能讓工作繁忙的人們在工作之余得到短暫的休閑,通過歡快、鮮明的音樂節奏,簡單易學的舞蹈動作來消除人們的負面情緒,讓人們通過模仿來跟著音樂舞動,釋放天性、緩解壓力,從而弘揚彝族民風民俗,推廣彝族達體舞,使廣大群眾體會到彝族原生態的“生命韻律”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