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宇
(自貢市川劇藝術中心 四川 自貢 643000)
川劇《打神》是經典的地方折子戲,又名《陽告》,為傳統川劇《焚香記》之一折,全劇圍繞著王魁與焦桂英的愛情故事展開,向人們敘述了一段忘恩負義的愛情悲劇。這段故事最早從宋代起就開始流傳,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曾以不同的文本讀物形式出現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供人閱讀,如:讀書筆記、話本小說、元人雜劇等。到了明代之后,就有人將該故事改編成川劇,流傳至今。現存于世的《焚香記》是由川劇名家周慕蓮經過長期研究后整理而成的,使文本創作的藝術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更具欣賞性,藝術張力更強。如果想要更好地扮演焦桂英,那么就要拿捏角色,挖掘人物角色特點。下文就川劇《打神》中焦桂英人物塑造設計方式進行分析,探討焦桂英人物的設計特點及個性特點。
一個原本對愛情有著無比美好幻想的奇女子焦桂英,卻因為遭遇背叛難以抑制心中悲憤、怨恨,無法承受王魁背叛之打擊而最終選擇在海神廟自縊身亡,以表抗議。在這背后實則蘊藏著一段多情但又無比悲傷的故事。焦桂英本來并不會變成這樣子,直到遇到了王魁之后,一切才發生了改變,注定以悲劇收場,這一切都要從一次偶遇開始。
焦桂英本是一介青樓女子,身份低微,淪為男人玩物,甚至不值一提,既沒有尊嚴更沒有任何地位可言。妓女每日的生活是得過且過,自甘墮落,難以自救,甚至沒有人想過能過上普通人的生活。但是,焦桂英卻對自己的生活有著幻想,因為她不似其他青樓女子一般沉醉于華麗生活,沉溺于物質享受之中,對愛情抱有極大幻想。她最想過的日子就是像正常人一樣的生活,安心地生活下去,能夠成為愛人忠實的妻子,能夠成為孩子的母親,擁有一個完美的家庭。她對財富名利不甚看重,反倒認為貧窮的人更值得信任,也更懂得體貼人心,她對那些每日沉溺于享樂的富庶人家反倒充滿了厭惡之情。她只想找到一個懂她的人,一個能夠與她平穩過日子的人,向往著相夫教子的生活,向往著美好的田園生活。可以說,焦桂英嘗盡了生活的酸甜苦辣,看盡了人間百態,深知過上平凡生活才能解脫。說來也巧,當她回家贖身的時候就不經意之間遇到了王魁,一個本不應該相遇之人。
王魁是一個落魄的讀書人,因貧窮而淪為乞丐,當時的王魁衣著單薄、破爛不已,患上了重病,又因為缺吃少喝而餓暈在焦桂英的家門口,被焦桂英看到了后,焦桂英選擇將他救起來,不料這是悲劇的開始。且說王魁這個人,他飽讀詩書,對功名利祿極為看重,卻又是一個典型的背信棄義、忘恩負義的男人。病重時他得到了焦桂英的伺候和悉心的照顧,等他痊愈之后,就討好焦桂英。他知道利用焦桂英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才能獲得資金去考取功名,才能過上富貴生活。因而,這一切都有著一定的“預謀”。
反觀天真善良的焦桂英,一開始她就被王魁的討好蒙蔽雙眼,完全失去了理智,最終被愛情沖昏了頭腦,于是,不顧一切地收留王魁,認為王魁就是她的真命天子。她將自己的贖身之錢用于治療王魁的病,用盡心思來照料王魁。在相處中,兩人日漸生情。當然,王魁最開始可能也對焦桂英產生了感情,產生了感激之情,但是根本不足以徹底改變他的本性。在他們感情漸濃時,就決定私定終身,于是兩人來到了當地的海神廟起誓,定終身,只見兩人對著海神說道:“男不重婚,女不再嫁。海神為煤,焚香舉誓。”就這樣兩人結成夫妻,本以為是一段良緣,但未曾料到是一段孽緣,最終以悲劇收場。
由上可知,王魁是一介書生,對自己的生活感到非常不滿,他認為自己滿腹經綸,只是天不讓他如意,沒有用武之地。于是,他百般哀求自己的妻子,希望自己的妻子能夠幫助他完成考取功名的愿望,希望能夠再次上京趕考。焦桂英一時心軟,又因為聽了王魁的話,如:待他考取功名時一定讓她過上榮華富貴的生活。這句話徹底打動了焦桂英的心。試想一下,誰不愿意過上錦衣玉食的生活?誰對美好的生活不心動?就這樣,焦桂英最終答應了王魁資助他上京趕考,最后焦桂英拿出了積蓄,交給了王魁,兩人依依惜別,而王魁則走上了上京趕考的征程。
劇情到了這里,便是開始反轉的時候,并且反轉得令人措手不及。王魁走后,焦桂英每日睹物思人,心心念念的都是自己的愛人,自己的相公,茶飯不思。就在她左等右盼之時,卻迎來了一封休書。此刻的焦桂英內心悲苦,充滿著怨恨、不平,她恨這個男人竟然如此狠心,背信棄義,忘恩負義。她左思右想都不甚明了,以淚洗臉,困苦不堪,難以平靜,漸漸失去理智。原本想要當狀元郎夫人的她卻被讀書人所負,所有美好的幻想瞬間被擊碎,讓她明白了人心之易變、之殘忍。她拿著王魁寄來的休書,憤怒著,心中的苦不知如何排遣,她曾以為會一直會幸福下去,卻叫一封休書打破,使其淪為了幻想。最后,她踉踉蹌蹌,近乎瘋癲地來到了曾經起誓的海神廟,在海神廟前質問海神,為什么會發生這一切。但是,海神不語,無語相告。
從上文可知,焦桂英是一個性格剛烈、富有見識的女人,她追求平等,向往著美好生活。她是那個時代里最獨特的女人,但是卻因為被王魁拋棄而變得瘋癲,無依無靠。但是,她也絕對不是任人宰割的人,她選擇了反抗,哪怕是用死來反抗,這完全體現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所以,縱觀全劇不難看出,焦桂英是一個獨特的女子,作者在設計焦桂英人物形象的過程中突出了焦桂英的性格,在封建社會男性對女性的壓迫之下進行了反抗。從現代角度來看,焦桂英身上所具有的品質是獨有的,她的意識是超前的。這種設計能使全劇形成一種強烈的反差,反映出了焦桂英對自由、愛情、平等權利的追求,盡管其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封建時代,男權時代。
焦桂英的遭遇并不是獨有的,從焦桂英的生平經歷就不難看出,她是一個奇女子,她為愛而癡狂,為愛而死。焦桂英在《打神》中有這樣的唱段:“我將這冤苦情,告到官府去。怎奈他是天子門生宰相婿,何況他們盡都是官官相衛,焦桂英有誰憐惜。”從中不難看出,在封建社會,女子就是男人的依附品,她們只不過是男人的玩物,用完則丟,就像是垃圾一般。在當時那個社會到底有誰會在意她?關心她的死活?所以,她也只能以這種形式來進行反抗,進行抗爭。
盡管焦桂英是妓女,身份低微,但是她的思想極其可貴,從她救王魁一事可以看出,她富有仁愛之心。生活中她處處展現出了自己的溫柔和同情心。在《打神》這部劇中,采用了獨特的肢體行為來反映出人物心理,具體如下:
焦桂英凄苦地質問海神:“你聾了?你啞了?”未見回應,心中失落,轉身見一旁站立的“牌子哥、皂隸哥”,心中又燃起一線希望,忙向“牌子哥”傾訴衷腸,向皂棣哥哭訴真情,但同樣得不到回答,希望破滅。于是,她怒目圓睜對著牌子說道:“牌子哥,難道你也聾了?你也啞了不成?”揮動水袖,打了牌子兩個耳光,水袖技巧與身法配合然后“倒僵尸”(川劇稱“倒硬人”)。隨后又用頭撞擊皂棣哥,運用水發功“倒僵尸”,最后飛上神龕,打海神后運用高難度技巧“高吊魚”下。充分運用舞臺技巧,展現出了焦桂英內心的悲憤。
從上述描述可知,焦桂英的動作能直接反映出她內心的慌亂,她的行為使她的人物形象更加貼近現實,給人帶來強烈的視覺體驗,能夠清楚地從她的動作中感受到她的悲憤、她的無助和悲傷。
凝練的語言能真實體現出人物的性格、心理及思想,能夠在某種程度上揭示人物內心的一些需求。焦桂英在劇中的對白大多都是運用簡潔語言進行對話,這使得戲劇表現力更強,更具感染力,如:“看起來是海神無理,是與非他只字不提”,“非其神而祭其鬼”,“看將來一概是虛”等。
從上述語言不難看出焦桂英內心的憤怒、悲傷等心理。這也是該劇的一大特色,凝練的語言更加貼切,更能表達人物內心所想。這些語言的運用都反映出了焦桂英當時的心情及想法,也給焦桂英這個人物平添了幾分魅力。這也是這部劇為什么能經久不衰的一大原因,能將焦桂英這個人物的角色性格和心理完全地通過語言表現出來。
從上可知,焦桂英是一個具有思想的人物,更是一個溫柔、善良及剛烈的女性,她身上具有可貴的品質,是那個時代的奇女子。《打神》一劇中運用性格、肢體、語言對其進行塑造,以此反映焦桂英這一人物的特點及遭遇、悲慘命運,使焦桂英這個人物更加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