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玉
(山西大學 山西 太原 030006)
傳統民族歌劇與高校聲樂教學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由于民族歌劇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所以對演唱者的音樂素質有著極高的要求。高校民族聲樂教學不僅需要培養學生的音樂表現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同時還需要為學生將來的發展做好充足準備。因此,高校教學在開展聲樂教學時,要注意合理地植入傳統歌劇元素,讓學生在學習欣賞傳統歌劇的同時,加深對傳統文化的體驗,為民族歌劇傳承發展提供助力,使學生的身心獲得有益發展。
早在五四運動期間,國內的民族歌劇已經開始出現。當時的中國危機四伏,不僅時局動蕩,傳統文化也遭到極大沖擊,中西方文化之間的激烈碰撞為民族歌劇的誕生創造了條件。國內很多音樂家開始接受西方音樂的理念,同時結合國內的實際情況,創造出一大批具有傳統民族特色的歌劇作品。
歌劇《白毛女》的問世引起公眾的極大轟動,標志著我國的民族歌劇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歌劇《白毛女》從題材到內容,從人物角色到演唱的形式,都具有濃厚的民族韻味,同時也從藝術的角度反映和描述了民眾的苦難生活。自此以后,民族歌劇進入興盛發展時期,音樂家們陸續創作出多部優秀的作品,如《劉胡蘭》《江姐》等。優秀的民族歌劇在不斷發展的同時,積極地尋求突破,不斷打破傳統歌劇的桎梏,逐漸改變了大眾對歌劇的看法,我國民族歌劇也因此翻開全新的一頁。
在組織開展高校聲樂教學時,除聲樂理論知識教學及鋼琴彈奏之外,組織學生觀看傳統民族歌劇同樣也是一種有效的教學途徑。首先,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歌劇的創作背景,從而深刻感受歌劇作品的情感內涵,借以增強學生對聲樂學習的興趣。比如歌劇作品《黨的女兒》,以同名故事為題材改編創作而成,1991 年首次在北京登臺表演。作品將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作為背景,主要講述女共產黨員田玉梅歷經諸多坎坷,最后為了掩護通訊員小程壯烈犧牲的故事。影片對共產黨人為革命事業不怕犧牲的事跡進行了細致的描寫,充分體現了主人公內心的情感。組織學生觀看作品,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歌劇作品的內容以及復雜的情感。唯有如此才能讓學生將自身情感全部投入演唱之中,提升學生音樂鑒賞的能力。引導學生在課余時間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合理地運用演唱技巧,從而增強學生學習聲樂的興趣。
在高校聲樂教學當中,學生唯有深入把握作品中人物的性格,了解其心理變化,才能采用正確的方式處理作品。在歌劇作品當中,每一個人物的心理特征都有所不同,塑造人物時使用的手法也有差異。以民族歌劇《運河謠》為例,這部作品就塑造了眾多豐滿的藝術形象:重情重義的女主角水紅蓮,耿直忠誠的男主角秦嘯,柔弱溫婉的盲女關硯硯,陰狠奸詐的船主張水鷂。不同的人物,其心理個性完全不同,表演時的身法、神情也全然不同。在學習民族歌劇時,學生必須先了解不同人物的個性,然后選擇恰當的方式進行處理,這樣才能在表演時融入自己的情感。由此可見,學習民族歌劇能夠顯著地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幫助學生更好地處理作品,為學生將來的學習做好充足的準備。
不同的歌劇作品各具特色,其表現形式、發聲、唱腔等也存在顯著的差異。高校教師在開展聲樂教學時,引導學生學習各種類型的歌劇作品,可以顯著地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對高校聲樂教學而言,民族歌劇通常具備下述作用:其一,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不同地域聲樂的特色,從而把握各種歌劇作品的藝術特征。以民族歌劇《劉三姐》為例,其中很多唱段都具有鮮明的壯族地方民歌色彩。其二,可以幫助學生積累大量的經驗。學生在學習民族歌劇的過程當中,可以積累豐富的表演經驗。比如歌劇作品《原野》,作品中男女主人公經歷諸多磨難,眼看就要脫離險境,卻落入偵緝隊的團團包圍中,生死離別之際,男主人公仇虎叮囑女主人公金子一定要生下孩子,然后再為自己復仇。表演時男女主人公互相配合,按照劇情需求,采用正確的方式來塑造人物形象,唯有如此,才能通過表演展示人物心中的悲、怒、愁,塑造出讓人難以忘懷的角色。通過上述分析可知,研究學習民族歌劇,能夠幫助學生掌握演唱歌劇的技巧,增強學生的音樂表現力,從而更好地克服聲樂學習當中的諸多難題。其三,提高學生的技巧水平。在開展聲樂教學實踐時,通過學習民族歌劇,能夠幫助學生正確地看待自身優勢,找到自己的不足之處,挑選真正適合自己的歌劇作品并進行演唱,從而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在演唱歌劇作品的同時,結合各個方面的因素,達到吐字清晰、技巧與情感相統一的目標,通過反復練習民族歌劇,來提升自己的技巧水平。
將民族歌劇與民族聲樂教學相結合,是為了幫助學生在反復的練習當中熟悉民族聲樂發聲的技巧,體會歌劇作品豐富的內涵,在此基礎上結合自身特征,形成富有個性的演唱風格,使民族歌劇獲得創新發展。教師在開展民族歌劇教學實踐的過程當中,首先要全面地分析歌劇作品,將學生帶入特定的場景之中,理解歌劇的內涵,分析歌劇當中人物角色的心理變化,并從中獲得豐富的心理體驗,再通過音調的變化來表現人物角色的情感。以民族歌劇《江姐》為例,教師可以采用不同的媒體進行播放,從而塑造出一個堅韌頑強的女革命者形象,體現其對革命事業的執著與義無反顧,引導學生認真地進行思考,再通過聲調變化更好地演唱作品。
中國民族歌劇的民族風情極其濃厚,無論是演唱方法、發聲技巧都充分體現了我國民族聲樂的特征。所以,在高校聲樂教學實踐當中恰當地運用民族歌劇,需要引導學生運用民族發聲技巧進行演唱,從而逐漸擺脫西方音樂演唱技巧的影響。在開展民族聲樂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特征,挑選真正適合學生的演唱方式,讓學生在運用民族唱法演唱傳統民族歌劇的同時,逐漸形成自己獨有的藝術風格,使民族歌劇獲得更好的發展。在具體的教學實踐當中,教師在引導學生演練民族歌劇時,應當幫助學生分析自己的演唱特點,在深刻理解人物的基礎之上,挑選適合自己的角色,運用自己的唱腔塑造人物形象,從而創造出符合自身特征的人物,而不是單純地復制角色。唯有如此,學生才會懂得如何去理解作品,進而運用自己已經掌握的音樂技巧處理作品,使歌劇表演呈現出鮮明的藝術個性。
就我國高校民族聲樂教學現階段的情況來看,情境教學明顯過于薄弱,所以在構建民族歌劇教學體系時,還需要注意針對教學需求營造相應的情境,讓學生充分感受民族歌劇演唱的氛圍。在具體的實踐當中,不僅要引導學生掌握演唱的技巧,同時還要注意其他與藝術相關的要素,比如情感、形體等,通過形體訓練、小劇場演出等不同的方式來創設情境,讓學生不斷地累積經驗,提高學生演唱時的心理素養,從而在表演角色時融入自己的情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
綜合性是歌劇最突出的特征,同時對學生的音樂素養有著較高的要求,所以,在聲樂教學實踐當中,高校聲樂教師應當在結合學生情況的基礎之上,進一步加大實踐的力度,通過小歌劇和正劇相結合的方式,為學生創造更多表演的機會,同時選擇真正適合學生的曲目,讓學生通過大量的實踐來強化自己的能力。同時還可以邀請具有專業水準的院團對學生進行指導,幫助學生發現表演當中的不足之處,使學生的表演能力得以不斷提高。如果條件允許,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文藝匯演,讓學生大膽登臺,進行舞臺演出的同時認真聽取觀眾的意見,發現自己在聲樂演唱方面的不足,并在今后的演唱實踐當中努力改進,從而有效地增強自己的聲樂演唱能力。
在高校聲樂教學當中,民族歌劇具有重要的價值,當前高校聲樂教學以歌劇作品演唱為主,忽略了情感的投入,阻礙了學生的發展。所以,在組織開展聲樂教學時,教師要幫助學生解讀作品,把握不同人物角色的個性特征,進而形成自己的獨特體驗,再在演唱當中合理地加以運用,增強學生進行二度創作的能力,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從而為學生今后的發展奠定基礎,使民族歌劇得到更好傳承的同時,為我國音樂事業的發展輸送更多優秀人才。此外,為進一步滿足高校聲樂教學改革的需求,高校教師還需要積極地探索真正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充分感受聲樂藝術的魅力,更加努力地配合教師,充分挖掘自身的聲樂天賦,從而確保實現通過聲樂教學提高學生音樂素養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