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旭
(東北農業大學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自20 世紀70 年代以來,我國竹笛演奏的音樂風格開始發生融合,音樂家逐漸將南北各流派的創作思路與演奏手法結合在一起進行藝術創作,并在學習、借鑒西方音樂創作理念與作曲思路的過程中逐漸擺脫傳統創作思想的束縛。現代音樂家莫凡所創作的《綠洲》展現了鮮明獨特的地域性藝術風格,在樂曲中大量使用“疊”、“吐”等演奏技法,促進了竹笛獨奏形式的多樣化發展,引領了新時代竹笛演奏技法的創新,將南北技法融為一體,強化了竹笛演奏的藝術表現力與演出效果。
我國竹笛音樂的藝術特點在于貼近自然與生活環境,相比其他樂器能夠更好地抒發創作者的思想情感,能夠滿足不同層次、不同類型聽眾的藝術鑒賞需求與審美需求,可營造出獨具特色的藝術情境,給觀眾帶來立體化的視聽體驗。由著名藝術家莫凡先生所創作的獨奏曲《綠洲》創造性地運用了竹笛的音色與音程,使用了具備地方特色的藝術素材。竹笛獨奏曲《綠洲》帶有鮮明的新疆地區音樂風格,創作者在樂曲中主要描繪了我國新疆沙漠邊緣地帶的美麗自然風光與歡快、愉悅的集體歌舞場面,將以漢族民間音樂為代表的東方音樂元素與以哈薩克族、維吾爾族為代表的中亞傳統音樂元素結合在一起,構成了具有深厚戲劇色彩與流暢音樂語言的藝術風格。這一著名音樂作品在演奏中為觀眾營造出優美、深遠的藝術意境,使音樂文化元素獲得了升華與重構,對傳統竹笛演奏方式與創作思路做出了結構性調整與優化,在充分吸收東西方音樂文化精華的基礎上進行創新。作品音樂情緒積極陽光,樂句悠揚簡短,旋律變化起伏有致,生動地展現了遼闊高遠的沙地“綠洲”風情。
竹笛獨奏曲《綠洲》受到新疆地區獨特音樂文化的影響,兼具中國傳統文藝創作思路與歐美藝術理念,在凸顯民族特色與地方特色的同時融入了歐洲音樂藝術的基本特點。創作者莫凡在樂曲中頻繁使用增二度音程,突破了我國傳統音樂創作手法的局限,與其他流派的竹笛演奏方法有較大差別。為增強藝術氣氛、提升渲染效果,創作者吸納了我國新疆地區民俗藝術的創作手法,對半音的使用方式進行了全面調整,主動在裝飾音與旋律音中添加半音作為修飾,以此充分展現不同樂句所包含的深層次藝術情感。創作者還采用了新疆地區民歌特有的弱起節奏與切分節奏,演奏者可奏出富有韻律感的節奏,并突破規律性的樂句節奏,不斷改變節拍的音程長短與音符時值,在旋律層面不受時間因素與曲式結構的限制,使竹笛獨奏曲《綠洲》具備更明顯的自由、寬泛的特點,有著不同時值的節拍能夠在個別樂句中起到推動情感表達與主題展開的特殊作用,樂曲的節奏具備鮮明的即興性,使樂曲更具藝術感染力與表現力。
作曲家莫凡在《綠洲》開頭部分的6 個小節中大量使用增二度音程,并使用了虛實并用、寓情于景的本土化顫音技法,描繪沙漠“綠洲”夢幻般的美麗自然景色。開頭部分的尾聲對竹笛的音色進行漸慢處理,使用最低沉的樂音結束樂曲的起始部分。這一部分的樂曲旋律主要在竹笛的中音區與低音區進行,音色偏向厚重低沉,富有感染力與思想性,在描述沙漠邊緣人民歌舞活動的樂句中使用了升C 大調到降B 大調的增二度音程,體現了新疆地區獨特的藝術表現風格,為樂曲增添了瑰麗動人的異域風情。創作者莫凡在竹笛獨奏曲《綠洲》的慢板部分大量使用了帶有弱起節奏的連續性樂句,這一特殊的藝術表現形式體現了新疆地區音樂風格的主要特征,受到了當地語言與民俗習慣的影響。《綠洲》作為使用較多弱起節奏的器樂曲,具備更為活躍多變的音樂旋律,可采用新疆地區民歌的演唱手法由女中音唱出樂句。創作者莫凡在收集新疆民歌素材的過程中對樂曲的調性進行了全面調整,使用了多樣化的樂曲創作技法,使樂曲的整體節奏中既有自由、散漫的散板,也有急促、活躍的急板,在藝術風格上呈現出變化多端的特征,在演奏手法上較為重視節奏感與新穎性。
《綠洲》中的樂句節拍在小快板部分中不斷變化,以6/7、7/8、8/8 等節拍為主,這一部分的樂句主要描繪了我國新疆地區傳統歌舞慶典中愉快、和諧的集體聯歡場面,缺乏對稱性與連接性的復合節拍強化了樂曲的動感與節奏感,突破了使用均勻性節拍律動方式的局限。樂句所描繪的集體舞蹈場面生動、直觀,旋律發展主要依托節拍的速度變化來進行,演奏者可使用新疆地方民歌素材作為引子,突破固定創作模式的限制,形成樂句短、音調高亢有力、旋律跳動幅度大的藝術表演風格,樂句相比其他竹笛獨奏曲更為簡短干脆,音樂情緒較為激昂向上。創作者莫凡在竹笛獨奏曲《綠洲》的尾聲部分使用了散板型節拍,在這一部分的樂句中添加了具有新疆民間特色的波浪式躍動旋律,對引子部分所描繪的音樂素材進行進一步的拓展與延伸,襯托出其他段落所描繪的自然風情的藝術魅力,給人以完滿的藝術體驗與高層次的文化觀感。
創作者為細致、生動地描繪新疆地區愉快、歡樂的集體舞蹈表演情境,在小快板部分多次使用了轉折較為平緩自然的樂句,并在此類樂句的結尾部分引入三連音,演奏者應當使用靈活、快速的吐音演奏出樂句結尾部分的連音,描繪出舞者輕盈、靈巧的姿態與優美的舞蹈動作。靈巧、活潑的三連音改變了樂調,使樂句所描繪的舞蹈場面更為真實、感人,營造出飄逸、悠遠的藝術意境,音調活躍、優美,體現出對人文價值的探索與精神自由的追求。
創作者為展現地域性音樂風格,在《綠洲》中頻繁使用增二度音程與修飾性半音,為提高演奏的質量和水平,必須重視配套的視唱練耳訓練,在訓練過程中探明并牢記各類音色與音程之間的內在關系,保證自身能夠準確辨別不同樂器的音色,掌握高層次的半孔技術。演奏者應當牢記指孔的點,依照規律與遮擋幅度大小,保證演奏過程中音準的精確性。竹笛獨奏曲《綠洲》在慢板和快板部分均使用了復合型節拍,如4/8、3/9 等,其強弱變化規律為從強到弱,而后由弱轉為次強,樂句中每一個相似節拍的強弱變化與起始音調都是不同的,因此必須進行專項強化訓練,以熟悉樂曲中常見的幾種復合節拍的演奏方式,保證在轉變節拍長短與演奏強度的同時保持樂句演奏的連貫性與一致性。
為提高演奏質量,演奏者應當在演奏《綠洲》的過程中使用波音、吐音、滑音等演奏技巧,通過靈活運用指法技巧強化《綠洲》這一地方特色音樂作品的藝術表現力,演奏者的手指必須在調節笛孔空洞大小的過程中保持較快的速度,拇指與食指應保持獨立。為滿足演奏質量的要求,演奏者應當每日進行高強度的基本功訓練,練習關鍵性的運指技巧,使手指形成自動化的條件反射,充分發揮手部肌肉的機能,連貫地奏出清晰、準確的旋律與音符。
演奏者應當清楚明確地認識創作者在《綠洲》中所描繪的自然景觀,并根據自身的理解對這一樂曲所營造的藝術意境進行還原。竹笛獨奏曲《綠洲》在樂句中所描繪的情境可分為節慶歌舞場景與沙漠風景兩種,其中快板與結尾部分主要描繪了新疆地區各族人民集體舞蹈的歡樂場景,慢板與引子部分則重點描繪了沙漠地帶雄渾壯麗的自然風光,演奏者應當在頭腦中構建對此類情境的初步印象,理解創作者莫凡所描繪的情境并加以復制與提煉,總結相關樂曲段落的思想內涵,選擇較為適宜的藝術表達手法。演奏者應當使用散板型節拍展現出悠遠、寂寥的空間感,在演奏各個樂句時延長收尾時間,使用較輕的力度奏出樂音,營造出神秘而寂靜的藝術意境。在描繪新疆人民載歌載舞的快板部分,演奏者應當提升演奏力度與節拍遞進速度,使樂句富有節奏感與層次感。
作曲家莫凡在創作竹笛獨奏曲《綠洲》的過程中運用了豐富多樣的演奏技法,將現代創作理念與傳統演奏技法融為一體,描繪了我國新疆地區雄渾壯闊的自然風貌,將當地居民與自然環境和諧共存的關系呈現于樂曲之中,強化了竹笛作品與時代精神的銜接,凝聚了創作者個人的日常生活經驗與社會文化性格,將各種新興的創作技法充分運用到竹笛音樂創作領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推動了傳統竹笛藝術的現代化、國際化、社會化發展進程,革新了樂曲結構組織形式,為我國新時代竹笛藝術的發展與進步注入了全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