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青
(南陽理工學院 河南 南陽 473000)
中原傳統音樂文化是中原地區勞動人民創造的一種具有鮮明地域文化特征的音樂形態和文化門類,是中原地區人民集體歷史記憶和積淀結晶,是保障中原地區音樂文化不斷創新、綿延發展的不竭動力。中原傳統音樂文化作為中國傳統優秀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原地區乃至全國優秀音樂文化資源,是發展中原地區文化軟實力與文化產業的重要基礎。但目前傳統音樂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普遍面臨著發展的困境,甚至有生存危機。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改變了人類生產與生活的方方面面,就傳統音樂文化保護與傳承領域,大數據的參與應用尚處于探索階段。本文就中原傳統音樂文化目前存在的保護與傳承發展困境,探索如何借助大數據、云計算等互聯網技術打破傳統音樂文化的發展局限性,構建大數據背景下中原傳統音樂文化創作、教學、保護、傳播與傳承的路徑體系。
中原傳統音樂文化內涵豐富,歷史悠久,具有連續性與代表性。全國已公布的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之傳統音樂項目共401 項,其中河南省成功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傳統音樂項目13 項,有信陽民歌、西坪民歌、江河號子、鑼鼓藝術、板頭曲等。隨著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日漸重視,河南省政府及相關部分也逐漸加強對中原傳統音樂文化的政策傾斜與資金支持,整體發展趨勢向好。基于此,我們更應該加強對中原傳統音樂文化的保護與對傳承問題及相關路徑進行研究。目前中原傳統文化發展仍舊面臨著亟待破局的困境。
從國家公布的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可知,中原傳統音樂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樂種僅占3.2%,相較于樂種豐富的中原傳統音樂資源來說,這遠遠不夠。究其原因,一是很長時間以來,地方傳統音樂保護管理缺失,各傳統樂種處于分散、無組織狀態,大多數地方樂種散落在民間劇團中,極少演出,且代際傳承困難。傳統音樂大多采用“口傳心授”的傳承方式,一旦核心傳承人逝世,代際傳承無力,加上演出停滯,極容易出現樂種相關資料遺失、損壞、樂種消亡的情況。二是近年來雖然政府對傳統音樂種類、劇團及傳承人的重視程度加強,但在參與度及政策落實方面仍存在較多問題。政府各級單位雖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存在不少薄弱環節。有些地區成立了非遺文化保護中心,但保護中心的音樂種類大多較為分散、資料不全,管理人員也是臨時抽調基層文化站人員,在專業度、認真度上都存在問題,即落實側缺乏切實可行且長效的工作機制。
中原文化是典型的中華農耕文化,中原傳統音樂文化大多是在農耕勞作中創作而成的,具有很強的場景性。但隨著音樂作為一種獨立的表現形式脫離于原有的勞作場景,而具有了藝術性、娛樂性等特征,傳統音樂的受眾也就脫離了原有的田間地頭,走向了大眾文化消費場域。但大眾消費又具有多樣性、多元化的消費習慣與消費需求,這就要求傳統音樂要獲得市場的認可,在市場中健康、可持續發展,就必須滿足多元文化消費需求。這對于中原傳統音樂文化的發展是一種高要求,也是必然需求,但目前中原傳統音樂恰恰面臨樂種創新難的問題,主要體現在音樂表現形式創新難、創作創新難、傳播渠道創新難等。而且,隨著新時期年輕一代成長為文化消費的主要群體,他們大多長期脫離農耕文化,很難對以號子、采茶歌等為代表的傳統音樂產生認同感,從而導致中原傳統音樂文化面臨難以滿足消費群體需求,市場生存空間狹小的困境。
中原傳統音樂的代際傳承問題是制約傳統音樂發展的致命問題,這個問題歸根結底是人才問題。人才是文化傳承與延續的根本,是傳統音樂文化傳承活力的源泉。中原傳統音樂的保護與傳承方式,一部分依賴現代化高中低各級學校教育,一部分是通過民間劇團、音樂組織培訓,還有一部分仍舊沿用“口傳心授”的傳統傳承方式。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學校多元教育體系的日益完善,中原傳統音樂進課堂目前仍處于初級階段,高校大多作為音樂學院的專業必修課堂進行普及性教學,中小學則基本屬于公共課普及。而面向民間音樂組織,因傳統音樂的市場空間逐漸被壓縮,民間傳承人難以憑借傳統音樂技藝維持院團及個人生計,這就造成了中原傳統音樂文化傳承上的后繼乏人,傳承無力。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信息處理技術、數字化技術日趨完善,傳統音樂資源的數字化轉化、儲存成為目前中原傳統音樂保護的重要手段。2010 年10 月,文化部啟動“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工程”,次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將傳統音樂、戲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法律化保護。2017 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明確提出加強對以傳統音樂為代表的文藝創作的扶持力度,實施音樂振興工程,挖掘整理優秀的劇作,推進數字化保存與傳播。
在這一政策背景下,中原傳統音樂文化的挖掘、整理、保護與傳播工作正有序開展,當前對中原傳統音樂文化的數字化保護工作也陸續進行,其中數字化保護主要集中在對各地傳統樂種的相關文獻、樂譜、演出視頻、圖片、音頻等資料的整理、數字化處理、儲存和展示。雖已取得初步成績,但仍存在較多需要進一步注意的問題。
中原地區的傳統音樂數據庫雖有部分已建成,但總體上數量還很少,且因資金、技術、管理等多方面的條件限制,對傳統樂種相關資料整理不夠,分類不清晰,在進行數字化處理時還存在較多問題。有些數據庫雖已建立,但是數據庫的內容過于單一且空泛,主要以圖片、音視頻為主,而缺乏較為豐富的呈現形式,在數字化、虛擬化展示、人機交互等方面需要進一步探索。而更多的是地方小樂種并未啟動數據庫建設工作,且尚未納入整體的數據庫體系建設中。
中原地區的傳統音樂資源種類豐富,分布地區較為廣泛,在資源整合方面難度較大,資源碎片化現象嚴重,往往出現重復性工作。因為各音樂資源分布在不同地方、不同管理單位,各部門的管理方式又不統一,因此在進行數據庫建設工作時合作化程度不高,各部門協調工作難做,效率不高。
目前中原傳統音樂數據庫建設大多處于初步探索階段,在數據庫功能開發與應用上主要還是以音樂資源的數字化儲存與展示為主,僅僅具有部分的信息檢索功能,而不具備更多的智能化演示、人機交互及其他個性化功能應用。這就使得重資金投入的數字化建設項目,除了在數字化保護方面成績突出,但在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方面并沒有明顯成績。這些數據庫在進行傳統音樂資源的數字化處理之后,往往被束之高閣,導致傳統音樂數據庫的利用率極低,傳統音樂數據庫資源的隱性多元價值得不到充分發揮,無法實現其原有的傳播、傳承功能和價值。
身處大數據時代,我們要精準認知大數據對于中原傳統音樂文化保護、創新、傳播與傳承發展的意義所在。相較于傳統數據,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應用,不僅包括傳統的結構化數據,還包括來源于日志、歷史數據、用戶行為記錄等半結構化或者非結構化數據。大數據、云計算、5G 通信技術及分布式文件系統技術,極大提高了高性能的數據儲存的可靠性。除此,大數據的核心價值在于快速實現對海量數據的抓取與精準分析,以及分析結果的可視化。因此,我們要加大對大數據技術應用于傳統音樂文化傳承方面的基礎與拓展研究,探索如何借助大數據技術及相關數字化平臺,不斷調整中原傳統音樂文化內容與形式,以適應新時代文化消費的需求。并基于中原傳統音樂目前面臨的一系列困境及數字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一步加強與深化大數據技術應用,創建中原傳統音樂資源數據庫并開發多元應用功能,創新數字化創作平臺,拓展多元數字化傳播平臺、教育平臺及傳承平臺,重新構建中原傳統音樂保護、創作、傳播、傳承與發展的文化生態體系。
中原傳統音樂資源數據庫建設是構建中原傳統音樂文化生態體系的基礎,是振興中原傳統音樂文化及中原優秀傳統文化的前提。目前大數據、云計算、5G 通信技術日趨成熟,完全可以實現傳統音樂資源的數字化信息處理、儲存、展示、交互等。但要構建完善的中原傳統音樂資源數據庫,必須使政府、各管理部門、民間院團、音樂傳承人以及技術人才各方面共同參與,積極推進方能實現。一是要求政府及各文化管理部門的積極引導與參與,由政府主導,各文化管理部門、藝術單位、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高等院校、科研單位等開展廣泛的合作。二是廣泛且深度挖掘中原傳統優秀樂種,整合傳統音樂文化資源。主要是通過官方及各級單位發動各地院團、藝人和音樂傳承人,通過實地調研、訪談等方式,搜集各地傳統音樂相關文獻、音視頻資料,并進行錄音、錄像或口述記錄保護,從而有效整合音樂資源。三是開發多元數據庫應用功能,拓展多種展現形式。注重對數據庫資源隱形價值的開發及利用,將單一的音視頻展示拓展為影音、VR、AR 以及動漫等多元形式及沉浸式智能化互動模式。四是增強數據庫的檢索與精準推送功能,方便用戶在進行相關檢索時,既可通過樂種名稱、曲名、關鍵詞等單字段檢索,也可通過二次、組配等高級檢索方式進行檢索,除此,還可以根據用戶身份,提供具有針對性的傳統音樂資料。
中原傳統音樂表現形式面臨創作內容陳舊,市場受眾普遍減少等困境,大數據在消費群體心理需求分析、受眾反饋價值分析以及傳播行為分析等方面具有優勢,因此要注重大數據技術參與中原傳統音樂創作,創新音樂表現手法、表現形式等。即在創作新的傳統音樂作品時,要注意:一是不改變傳統地方音樂的表現風格和文化特征,包括曲式、音律、唱腔等;二是搜集傳統音樂受眾群體通過互聯網或調查問卷的反饋意見、受眾群體的偏好等大量數據,利用各種參數建立模型,進行嚴密而精準度地數據分析,得出相對理性且可視化的分析結果。通過大數據分析,可清晰認知不同消費群體對傳統音樂的關注和喜愛程度,并可根據當代主流文化消費群體的音樂審美,創新音樂表現手法,融入新的樂器、織體類型,跳出創作者原有的經驗式、固化式的創作思維,進行“數字化”分析導向的音樂文本創作。
互聯網、大數據平臺的構建,對于中原傳統音樂文化在傳播區域、傳播渠道、傳播方式上都意味著革命性突破。基于大數據技術的數據庫平臺可以實現精確定位觀眾的態度、偏好和價值觀來重塑傳播模式。對受眾群體的精準性分析,使得大數據傳播更具有時效性、及時性、精準性。大數據可以通過常用的網絡音樂平臺,根據大眾文化消費群體日常關注的音樂類型與消費行為,了解受眾群體的區域分布、年齡階段、喜歡的類型、形式、內容等,精準定位受眾群體的消費習慣與偏好,進行個性化、人性化傳播。將大量的數字化的傳統音樂資源在線提供給消費者,并開發下載、教唱、合唱、視頻發布等表現形式,將傳統音樂文化資源進行產業化開發,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相結合,拓展傳播渠道,創新運營模式。
中原傳統音樂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離不開相關專業人才的培養與消費群體的市場培育,通過大數據傳統音樂資源及平臺開展線上教育與引導,是一種極為高效且低成本的方式。但目前中原傳統音樂線上教育與培訓尚未形成體系,亟需變革已有傳統的傳承人及人才培養模式,培育及營造全民學習、熱愛傳統音樂文化的氛圍。一是借助中原傳統音樂數據庫搭建傳統音樂教育平臺,利用MOOC、短視頻、直播等新形式,實現數字化資源的多渠道傳播及相關知識普及,進而實現傳統音樂教育的資源共享。二是針對專業院校的傳統音樂學習者而言,開發針對性、專業性、個性化的教學模式,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習慣、喜好、進度等進行定制個性化服務和靈活的學習方案,培養學習興趣。三是對于大眾文化消費群體,尤其是潛在的傳統音樂文化的受眾群,通過跨界融合、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等方式進行多元消費融合,在進行傳統音樂文化培育的同時,通過“傳統音樂+動漫”“傳統音樂+游戲”“傳統音樂+文創”等模式進行市場引導及相關創意人才培養。
注釋:
①本文的“中原地區”指狹義上的河南省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