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 群
(安徽省歌舞劇院 安徽 合肥 230041)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不斷推進能夠更好地傳承我國民間藝術,民歌作為中華民族悠久發展歷史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種藝術門類,需要當代音樂學領域給予進一步關注。時代與科技的不斷發展也讓我國的民歌藝術經歷了跌宕起伏的嚴峻考驗,新時代尤其是網絡技術的快速革新,使得各種音樂涌現到人們面前,人們漸漸淡忘了民歌的藝術魅力,年輕人尤其缺乏對民歌藝術的了解以及關注,這對民歌在新時代的藝術傳承和發展提出了考驗。在新時代,讓年輕人了解民歌、愛上民歌,是每一位音樂工作者需要肩負的重任,也是讓民歌在新時期保有活力的關鍵因素。本文將著重分析中國民歌發展現狀,探尋傳承民歌藝術的有效策略。
很多年輕大學生在接觸音樂時會更偏向于具有濃郁時代氣息的音樂,缺乏對中國傳統音樂的認識,大部分大學生都喜歡流行歌曲,只有少部分大學生喜歡交響樂,而喜歡民歌的則少之又少。從調查數據上看,只有17%的學生了解民歌并喜歡民歌,而這部分學生又多為民族樂器或民歌演唱等相關專業的學生,這樣的調查數據值得深思。教育工作者要認識到網絡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雖然拓寬了我們認知外部世界的渠道,但是信息的爆炸式發展也使得人們會更盲目地追尋感官刺激。全世界各地有著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如果只是一味地追捧更新潮的外來音樂,則會忽略本民族特有的音樂,忽略了文化的根基。
在圍繞青年學生欣賞民歌作品的相關調查中發現,過半的學生只是當電視或網絡中恰巧出現和民歌相關的內容時會關注一下,只有不到10%的學生會主動搜索民歌進行聆聽和欣賞。當代音樂受眾只要擁有手機以及耳機就能收聽歌曲,然而大家聽得更多的是流行歌曲或抖音神曲,缺少對民歌的關注以及重視。從調查結果上看,缺乏受眾群體的音樂類型也會逐漸失去市場,那么當民歌逐漸被邊緣化時,我們的傳統藝術應當如何傳承?這個問題需要當代教育工作者和音樂從業者們給予重視。
青年學生對民歌缺乏足夠的興趣的原因在于一些學生認為聽民歌沒有用、浪費時間,同學之間并不會圍繞民歌進行交流;大部分學生認為民歌對自己缺乏吸引力,這和青年學生的娛樂方式以及視聽習慣有著直接關系。學生們會更傾向于在快餐式的文化中獲取快感,而傳統音樂文化需要一定的欣賞基礎以及足夠的耐心,因而其生存空間不斷萎縮。
根據民歌演唱相關調查的結果可以發現,有過半的青年學生會零散地演唱幾首民歌,例如《茉莉花》等等,只有不到20%的同學能夠完成整首民歌的演唱,而這其中大多都是音樂專業的學生。民歌在中國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但是反映在青年學生群體中,卻幾乎有學生一首民歌都唱不出來。面對外來文化的沖擊以及流行文化的侵蝕,教育工作者需要認識到,在教育階段強化民族音樂教育、加強民族音樂的滲透,對個體的審美意識發展有多么重要,而民歌的教學和欣賞又是很多教學中尤其忽略的點。民歌這門藝術從創作到傳唱都和人民群眾的生活息息相關,作為一種以群眾為基礎的藝術形式,未來的發展也需要一代代年輕人付出努力,然而只有19%的學生愿意學習民歌,還有2%的學生明確表示自己不愿意學習民歌以及了解民歌。這樣的數據需要音樂教育者深刻反思,思考我們的音樂教育在未來應當如何調整。
大部分80 后、90 后在小時候都聽過《搖籃曲》《茉莉花》,聽過小白菜的故事,然而對于00 后來說,這些內容則較為陌生,難以想象在00 后成人之后,中國民歌是否會面臨失傳的危險,如果我們只會演唱流行歌曲,那民歌教育又該何去何從呢?
民歌發展較為困難,很大一個原因在于外部環境的改變,主要是流行音樂、電子音樂等新潮文化的沖擊,壓縮了民歌的生存空間,這些文化新形式成為了人們的娛樂新選擇。我國同其他國家的聯系日益增多,通過國外音樂,學生能夠了解到國外的風尚以及價值觀,這些快速更迭的文化信息是符合年輕人的信息獲取習慣的,尤其是隨著城市化的不斷推進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夜生活成為了生活領域的新延伸,電子音樂等新潮音樂充斥其中,娛樂媒介也在不斷推進新音樂風格的誕生,這些外部環境的改變都嚴重壓縮了民歌僅剩的生存空間。自媒體的發展使短視頻背景音樂也成為一種新的音樂類型,不斷涌現的音樂新形式讓民歌的生存空間越來越狹窄,受到的沖擊越來越大,人們在流行文化的耳濡目染之下逐漸忘卻了民歌的藝術魅力以及文化淵源,從而導致當代民歌發展困難。
除了外部因素的重要影響之外,民歌發展困難也和內部因素有著直接關系。外部帶來的更多的是民歌發展環境的阻力,而內部因素則會影響民歌的縱深發展。民歌之所以發展困難,原因在于很多教育工作者沒有認識到民歌教育的重要性,從而在教育理論的選擇、教材的使用等環節上,并沒有立足于中國的傳統音樂文化。例如,在小學階段,音樂教育就偏向于西方音樂,學生學習的是國外的歌曲,欣賞的也是西方作品,雖然這些優秀的音樂文化作品都是音樂素質教育中的重要模塊,但是中國本土的音樂作品在教材中是明顯缺失的。到了高等教育階段,一些音樂院校所采用的教學模式也是西方教學模式,課程的設置以西方課程為主,而西方的音樂教育模式更注重理論體系的構建,民歌作為中國傳統民間藝術的重要門類,有其特有的文化根源以及演唱方式,是離不開實踐的,尤其是民歌演唱者對樂曲的把握以及塑造,將直接影響最終的藝術呈現,缺乏文化認知能力以及表現力的演唱者,是很難將民歌的精髓傳遞出去的。學生缺乏的是演唱過程中的二度創作能力,無法對民歌的藝術內涵進行系統化的歸納以及呈現,從而導致人才培養斷層,不利于民歌未來的傳承以及發展。
傳承民歌藝術至關重要,尤其是在全球一體化發展的今天,只有認識到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才能夠更好地樹立文化自信。民族傳統文化是促進社會發展的靈魂,音樂教育工作者要立足于文化傳承的角度,讓學生通過民歌藝術學習,將這門藝術帶到更為廣闊的舞臺上。
首先,要更新教學觀念。面對外來文化的沖擊,教育工作者要認清現實,加強傳統音樂的熏陶,讓學生以民族音樂作為立足點,構建自身的音樂素養,改變對傳統音樂的錯誤看法,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民歌的興趣。很多民歌作品講述的都是中華歷史文化故事,教師需要強調民族意識以及愛國主義情操的培養。面對東西方文化交融的現狀,要加強師資力量的投入,讓音樂教育更好地凸顯出中華民族的音樂特色,改變學生的片面認知。音樂教育工作者也要不斷提升自身的民族音樂教育素養,加強對民歌的了解以及提升發掘民歌魅力的能力,將民歌的美感傳遞給學生。
其次,要注重利用現有資源,對民歌藝術進行發展以及傳承。當下流行音樂平臺是明顯多于民歌藝術傳播平臺的,雖然已經有人嘗試在平臺中加大民歌的推廣力度,但是和流行文化相比,推廣力量仍然較為薄弱。音樂工作者要打開思路,將民歌藝術和現代音樂進行創意性結合,例如,在電子音樂中應用民歌素材,讓民歌元素成為歌曲中的亮點。這種過渡似的資源利用方案,可以快速抓住年輕受眾群體的興趣,使其認識到民歌的魅力,從而愛上民族音樂。除此之外,音樂工作者們也要深入研究民歌的內涵以及靈魂,將民歌的精華予以發揚,去其糟粕,運用現代化的音樂運作手段,讓民歌藝術登上新臺階。例如,楊麗萍的舞蹈作品《云南印象》就是將原生態民族歌舞放在現代舞臺上的成功案例,原本是田間地頭的民族歌舞,通過與現代藝術的交融,成功走向世界,這也為音樂工作者們展示了一種全新的民歌運作模式。這些都是利用現有資源傳承發展民歌藝術的有效策略。
最后,要完善制度。在民歌傳承和發展的過程中,相關的制度支持也是非常必要的,國家應當建立更為完善的制度和政策,提升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度,通過對民間藝術的宣傳以及保護,避免文化流失,并為民歌藝人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為民間藝術提供更為肥沃的發展土壤,積極對鄉村文化進行引導,讓優秀民歌藝術有機會走到更多人的面前。各地文化部門也要加強對所在地區民歌藝術的挖掘,通過定期開展民歌文化藝術活動,在當地營造文化保護的氛圍,讓公眾都融入到感受民歌、傳承民歌的氛圍中,從而為民歌的發展提供助力。
綜上所述,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進步,民歌藝術也面臨著新的挑戰以及機遇。新時代,要想更好地傳承和發展民歌藝術,需要音樂工作者加強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加強民族精神認知,與時俱進,與時代發展步伐相貼近,從而實現民歌藝術的傳承發展。要針對民歌藝術的特性推陳出新,強化教育環節,完善制度,注重資源利用,讓民歌藝術在新時代進入正向發展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