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穎
(石家莊科技職業學院 河北 石家莊 050000)
音樂是一種關于聲音的藝術,對于敏感的人類而言,音樂能夠對情緒產生一定的影響,音樂與情緒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人們在開心或傷心時聽到音樂,內心都會有所感觸。音樂除了是一種藝術形式以外,還是一種獨特的語言,是一種對所有人通用的心靈情感語言,音樂是全人類共同擁有的交際規則。無論人們使用的是何種語言,表達情緒的方式都是相同的:憤怒的時候會大喊,傷心的時候會流淚。音樂也是如此。曾經有心理學家召集了幾百名志愿者做過一個實驗,結果顯示:舒緩的音樂會讓聽者情緒憂傷,高亢歡快的旋律容易讓人產生興奮的情緒,而交替播放兩種音樂的時候,人的情緒也會隨著音樂跌宕起伏。由此可見,音樂對人的情緒、情感有著重要的影響,音樂中的音色、音頻、音效等因素會對人的大腦皮層產生作用,讓聽者本能地跟隨音樂產生冥想,喚起聆聽者或美好或傷心的記憶。所以,合適的音樂能夠讓人釋放壓力,舒緩情緒,起到放松身心的疏導作用。因此,高校可以借助音樂教育對高校學生進行情緒、情感的疏導,幫助學生建立陽光自信的心態。
情緒是一個人在受到某種刺激時所產生的心理反應。高校學生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等活動中由于各種壓力而引起的負面情緒,如焦慮、抑郁、冷漠等,會對身心健康產生不利的影響。音樂通過聽覺器官和神經傳入人體,會對體內的生理節奏產生作用,引起機體細胞的共振,從而使身體產生反應。實驗表明,音樂會使學生的心率、肌肉的緊張程度發生變化,這些生理變化能直接引起心理和情緒方面的變化。美好動聽的音樂、舒緩而規律的聲波震動對人體細胞、血液的流動有促進作用,可以讓學生緊張的心理和情緒得到緩解。高校學生具備良好的情緒狀態之后,人際交往中的緊張和壓力也會得到改善。有研究表明,優美動聽的音樂不僅可以讓學生保持心情愉悅,在使學生心境保持和諧的狀態下,還有以情益智的作用。對于高校學生來說,這讓他們在遇到問題的時候,能夠成熟理智地進行思考,處理事情的能力也會得到增長,能夠幫助他們解決學習、生活、人際關系中的難題,內心的壓力會逐漸消失,有助于整個人的狀態逐漸轉好,形成良性循環。
音樂在作為人的情感表達載體的同時,也是人的精神和情感力量的源泉。音樂可以給學生以美的體驗,對學生的情感有很強的感染作用,美感體驗激發學生產生積極的情緒,保持平和健康的心態。以美益智,好的音樂對學生的記憶力、想象力和思維能力等有積極的促進作用。美感體驗還包括崇高的激情體驗,如一些崇高而悲愴的音樂往往給人以巨大的情感激勵和精神動力,讓人產生積極的情緒。音樂的情感審美對學生的情感反應有重要的影響,對音樂美的感知可以讓學生產生各種各樣的情緒,這與學生的音樂審美心理有密切關系,可以影響學生的情感表現。音樂審美奠定了學生的審美心理活動基礎。
音樂對學生情緒和情感的疏導作用顯著,所以,高校需要借助正確的音樂教育方法來對學生進行情緒疏導,讓學生接受音樂深刻的感染力的同時,對自我情緒和情感進行自覺剖析,用正確的態度面對學習、生活中的壓力,增強心理承受能力,在與人交往的時候,態度更真誠、寬容,用仁愛的態度對待同學和家人。在音樂教育的開展過程中,激發學生的正能量,從而擺脫自卑、消極等不良情緒的影響。在音樂氛圍中,讓學生慢慢學會使用音樂進行自我情緒宣泄,利用正確的方法處理負面情緒,學會放松情緒,用積極的心態對待人生。
除了音樂專業的學生之外,絕大多數的高校學生并沒有接受過系統的音樂教育,沒有進行過音樂欣賞的相關訓練。學生們主要通過電視和網絡等形式接觸音樂,以流行歌曲為主,對各種音樂類型的文化內涵并沒有深入了解,致使音樂對學生情緒、情感的調節效果也不明顯。音樂教育要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接受音樂藝術的熏陶,讓學生對音樂知識、技巧進行深入了解,全面提升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能夠自己獨立選擇合適的曲目,發揮音樂對情緒、情感的正面引導作用。音樂源自生活,無論是流行音樂、傳統音樂,還是古典音樂,都可以排解壓力,讓人身心放松。然而高校學生大多對流行音樂更感興趣,因為流行音樂更貼近學生生活,歌詞對社會熱點、生活困擾和心理矛盾等的描寫更直接,容易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然而,目前網絡上的歌曲良莠不齊,20 歲左右的高校學生正值青春期,情緒和行為也很容易被煽動,引發不良的情感狀態。所以,高校的音樂教育要讓學生對音樂進行全面深入的了解,感受不同形式音樂的內涵和審美體驗,如我國的民歌、戲曲及各種器樂作品等。音樂教育要讓高校學生了解音樂意境,體悟音樂中對情感的表達,如對自然的熱愛、對宗教的信仰、對宇宙的敬畏等。在傳統音樂中,體味先人對待生活中“喜怒哀樂”的態度,引導學生重新認識音樂,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才能使不同的音樂風格、音樂形式和音樂內涵對不同類型的學生進行情緒、情感的正面影響。
高校對于學生來說無異于一個社會,大家需要在一起同吃同住,共同學習。集體生活中難免會因為個性或者生活習慣的不同而發生矛盾,產生摩擦。個性敏感、不善于處理人際關系的學生,很容易在與同學發生矛盾后情緒壓抑,集體氛圍緊張容易導致學生產生不良情緒,長時間的負面情緒積壓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很不利。
在我國古代就有以歌會友的傳統,音樂是一種藝術語言,能夠表達情感,也是個體性格特點的體現。高校在進行音樂教育的同時,也要不斷擴大音樂在整個校園內對學生的影響力。學校要充分利用音樂的良性作用,將音樂教育作為媒介,促進學生之間的團結,良好的集體環境能讓學生們感覺到家庭般的溫暖,對情緒和情感有很好的安撫作用。高校可以成立各種學校音樂社團,如合唱團、流行樂隊、器樂演奏團、音樂欣賞文學社等,讓有共同音樂愛好的學生找到知音,快速建立同學之間的友誼,并在相關的音樂社團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建立自信。在學校范圍內發起一些音樂社團的比賽類活動,如歌唱比賽、舞蹈配樂比賽等群體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加強與同學的交流合作,充實學生的課余生活,讓他們在追求音樂的同時,放松自我,緩解情緒。有了好的心態之后,在處理同學關系時也會更寬容,減少矛盾的發生,溫馨和諧的同學關系有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
學校范圍內的音樂活動對學生有積極的意義,然而還是無法完全避免一些學生遭受情緒或情感的困擾,高校要做好這些方面的相關建設,為學生提供更舒適、隱蔽和專業化的幫助。例如,高校可以創建音樂情感減壓室,幫助學生排解情感上的壓力,疏解不良情緒,讓有較重心理負擔的學生有一個能夠卸下重負、獲取內心平靜的空間。情感減壓室要配備專業的教師,傾聽學生的傾訴,再根據學生的情況、個性特點和愛好幫助學生選擇音樂內容,通過音樂聯想、情境回憶等方式對學生的緊張情緒進行疏解,使其放松身心,以達到良好的干預效果。學校可以定期舉辦音樂知識講座,為學生講解音樂情緒疏導的相關知識,并推薦一些優秀的音樂作品,教授學生對自我進行音樂心理疏導的科學方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學校的音樂活動,正確認識自己的不良情緒,引起學生對音樂心理疏導的關注,也提高學生對自我心理健康的重視程度。學校還可以通過音樂廣播電臺對學生進行音樂教育,加強音樂教育對情緒疏導的全面建設,讓音樂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
總而言之,高校音樂教育的開展能夠作為一種有效的手段,對學生的情緒、情感進行有效調節,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因而,在當前環境下,加強對學校音樂教育工作的組織和開展,積極挖掘內蘊其中的正面作用,將有助于學生情緒、情感的積極營造,對于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產生積極作用。同時,教學工作者也要不斷地進行教學實踐,總結出有效的教學方法,發揮音樂教育對學生情緒、情感的正面效用,為學生創設健康的成長環境,成長為對社會發展有益的杰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