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立波
(莒縣教育和體育局 山東 日照 276599)
我國的傳統音樂文化底蘊深厚、源遠流長,彰顯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現今,傳統音樂文化得以延續藝術生命,不僅體現在其扎實的文化根基,而且也被賦予了新的時代意義。傳統音樂作為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千百年來人民積累和沉淀的藝術智慧,優美的音符記錄了各個地區、各個民族群眾的思想和情感,匯集成了千姿百態、千變萬化的音樂形式,深深地扎根于傳統文化土壤之中,得到了延續和發展。因而,探尋音樂教育對于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多元功能,將加強和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也將進一步深化學校音樂教育對于傳統文化的應用與實踐,從音樂教育改革和傳統文化傳承角度來看,具有深刻的實踐意義和研究價值。
傳統音樂想要以合理的方式進行保護和長久的傳承,進行學科化建設是必須要走的一條正確的路徑。雖然近些年來,學校的傳統音樂教學陸續開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在系統化的學科建設方面依然有很大的拓展空間。事實上,音樂教育的深入開展,不僅可以使傳統音樂教學課程專業性強、涵蓋性廣,而且能夠觸及傳統音樂文化內核,在潛移默化中逐步地將其滲透于學生的藝術修養之中。另一方面,筆者在對傳統音樂的田野調查中發現,由于過去我國的音樂記譜意識薄弱,導致很多珍貴的傳統音樂文化因為沒有系統的記錄而消失于歷史的洪流之中,這種文化的流失是永久的、不可恢復的,是永遠的遺憾。過去由于大眾文化傳承意識薄弱,沒有及時地對傳統音樂文化進行保護,導致很多珍貴的傳統音樂文化斷代。現在,在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的政策引導下,傳統音樂的保護和傳承工作更加規范和深入,音樂教育擔負起了文化傳承的重任。
音樂教育作為最重要的傳承渠道之一,是傳統音樂藝術性傳承和學術性建設的根基。所以,學校的系統性音樂教育活動的開展,可以從正規性的學科建設入手,優化傳統音樂文化資源,提升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力度。學校音樂教育的學科化建設,不僅能夠豐富傳統音樂的理論知識體系,還能從音樂表演實踐需求出發,加強傳統音樂表演型、學術型、創作型人才的培養工作。筆者從學校傳統音樂教學實踐中認識到,學校的傳統音樂教育開展能夠從高瞻遠矚的發展性策略入手,系統化地進行傳統音樂課程設置和教學開展,從傳統音樂的理論基礎入手逐步深入到藝術實踐,將傳統音樂的表演舞臺與音樂的教學講臺連接為一體,將田間地頭的傳統音樂搬到多元精彩的教學課堂,為學生創造濃厚的藝術氛圍,使其對傳統音樂的藝術性和系統性產生更為深刻的認識。
傳統音樂是在一定歷史背景和文化環境下產生的,體現了當時大眾藝術審美的眼光和追求,因而傳統音樂也印刻了時代的烙印。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多元文化的不斷交融,大眾的音樂審美品位也更加的多元開放。在此背景下,傳統音樂文化如何結合時代發展進行不斷的創新,才能符合音樂多元化的要求是值得重點研究的問題。大量實踐證明,學校豐富的音樂教育開展活動,對于傳統音樂內容的創新具有積極的作用。學校培養的音樂人才具備專業的音樂基礎,對于音樂內容的創作具有豐富的思想性,因而在傳統音樂作品的創作中,能夠與當前的觀眾欣賞需求和審美品位相匹配,為傳統音樂作品加入更多的現代內涵。
音樂教育系統地培養和拓展了學生音樂創作的技法和手段,使傳統音樂文化能夠以新穎的形式展現內在的文化魅力和藝術價值。顯然,與傳統的依賴于民間藝人創作發展的常規形式相比,音樂教育激發了傳統音樂自身創新發展的動力。以傳統民歌為例,很多學校在本土的校本音樂教材的構建中,融入了很多學生喜歡的膾炙人口的音樂內容,并且積極鼓勵學生傳唱家鄉的歌。很多學生為了使歌曲的表現形式更加的豐富,對民歌的演唱內容和曲調進行了大膽的創新,有的加入了說唱內容,有的加入了合唱聲部,有的則進行了樂曲的重新填詞,加入了符合現代學生審美的歌詞,賦予了傳統音樂新的藝術思想。這樣一來,傳統音樂不再是一種古老、陳舊的音樂形式,而是在與現代音樂文化的碰撞交流中,產生了新的藝術表達和呈現形式。
千百年來,我國創造了燦爛的傳統文化,豐富多彩的傳統音樂以老百姓最為喜歡的方式承載了傳統文化的精髓。傳統音樂在文化傳承過程中,多以口傳心授的師承關系進行代代相傳,現今看來,這種傳承方式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適合當時的傳承人培養工作。現在,只能作為其中一種的傳承方式,而不能作為主要的傳統音樂傳承人培養方式。面對缺乏系統的傳承模式這一問題,學校教育以更為專業的平臺加強了傳統音樂人才的培養工作。現今,傳統音樂的傳承方式也更加的多元化,學校音樂教育在針對傳統音樂人才音樂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拓展方面經驗更加豐富,形成了專業系統的傳統音樂人才培養渠道。尤其是學校音樂教育平臺的構建,集聚了最為先進的教學思想和高端的教學資源,在音樂師資的儲備上也更為專業,進一步拓展了傳統音樂文化傳播人才的培養途徑。
相較于傳統的傳承方式而言,音樂教育以系統化的人才培育為切入點,對傳統音樂傳承人才針對性地展開系統化培養工作,進一步彌補傳統傳承人才培養方式中的不規范和不足之處,以更加全面系統的人才培養方案推進傳統音樂教學工作的開展。學校音樂教育的廣泛性開展,可以使傳統音樂人才能力更加多元化,符合傳統音樂文化發展的人才需求。學校音樂教育的人才培養類型也進一步豐富,徹底改變了傳統人才培養中表演、創作人才一把抓的狀況,細致地對傳統音樂人才進行分類,能夠滿足各個方面的傳統音樂人才需求。
傳統音樂教育是面向學生群體展開的教育活動,輻射的面積大、受益的群體廣。因而,音樂教育的廣泛開展對于傳統音樂文化的普及具有顯著作用。傳統音樂在學校教學中的開展,使廣大學生群體對于傳統音樂文化的認知度和理解力提升,能夠從文化遺產的傳承角度去重新思考傳統音樂文化的重要性。隨著學校傳統音樂教育活動的逐步深入,學生對于傳統音樂的藝術性和文化性產生了更為深刻的審美體驗和心理認同,繼而逐步地從感性的音樂品鑒上升到理性的傳承思考,能夠自主地參與到傳統音樂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中來,成為守護傳統文化的一分子。所以,從傳統音樂教育活動實施的根本目標上來看,一方面豐富了學校的音樂特色化教學,加強了音樂學科建設的文化價值;另一方面,激發了學生的探索興趣,使傳統音樂文化的審美趣味凸顯出來,營造與眾不同的音樂氛圍。
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角度而言,學校傳統音樂教育的廣泛開展,加強了傳統音樂知識和技能在學生群體中的普及速度,使學生能夠在生動、有趣的課堂氛圍中,感受到傳統音樂藝術的璀璨奪目、博大精深。音樂教育對于傳統音樂文化的普及助力,有益于激發傳統音樂文化自身內在的活力,將傳統音樂文化教育的被動傳承改為主動式發展,這樣才能為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學校傳統音樂教育活動的持續性開展,使一批又一批的學子暢游在豐富的藝術海洋中,得到了音樂審美和文化素養的雙重提升,不僅能夠使學生逐漸養成欣賞傳統音樂的好習慣,還能夠主動創作和保護傳承傳統音樂形式,使傳統音樂創新發展成為一種常態。所以,傳統音樂教育的普及開展對于傳統音樂傳承工作的快速推進意義深遠,作用顯著。
總而言之,傳統音樂文化依托教育平臺進行的不斷改革和創新,對于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和價值。傳統音樂形式得以保護以及傳統音樂文化得以傳承,學校深入的音樂教育開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音樂教育以更為學科化的課程建設,展開了傳統音樂人才的全面性培養工作,進一步深化了音樂教學改革,使我國傳統音樂在與時俱進的社會發展中呈現出了新的文化特色和藝術魅力。因而,對于音樂教育對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作用的探究具有一定的實用性,有效地指導了學校傳統音樂教育的合理開展。與此同時,音樂教育也肩負起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工作的重任,以保護和搶救文化的角度探尋傳統音樂發展路徑,全面推進傳統音樂教育理論體系建設,指導傳統音樂藝術實踐的探索。當然,學校的音樂教育開展要與時俱進,做出不斷的調整,要根據傳統音樂傳承工作的時代要求進行不斷的充實和完善,才能體現出學校傳統音樂教育的時代性和特色,才能確保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