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延芳 馮學偉 賀春俠
鄭州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河南省鄭州市 450000
缺血性腦卒中是臨床常見的腦血管疾病,50%的卒中后患者會因上肢肌力及本體感覺功能下降而導致生活質量受到嚴重影響[1]。文獻[2-3]報道,康復治療對于腦卒中后患者的肌力康復尤為重要,等速肌力訓練對卒中后患者肌力康復的積極作用已被廣泛認可;雙側上肢運動結合強制性運動訓練恢復偏癱患者上肢運動功能的效果良好。為探討等速肌力訓練聯合雙側上肢強制性運動訓練對缺血性腦卒中伴上肢本體感覺功能障礙患者的上肢本體感覺功能、運動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本研究選取96例患者進行了干預觀察,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在本院就診的缺血性腦卒中伴上肢本體感覺功能障礙患者96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符合缺血性腦卒中的診斷標準[4],經顱腦CT及MRI檢查確診;(2)相關試驗及檢測結果顯示存在上肢本體感覺功能障礙;(3)發病前無運動、感覺功能障礙,病情穩定;(4)能耐受本研究的康復治療。排除標準:(1)昏迷、認知障礙、腫瘤患者;(2)臟器功能嚴重異?;颊撸?3)視、聽、平衡覺嚴重障礙患者;(4)罹患其他影響運動功能疾病的患者;(5)不能配合進行康復訓練治療的患者。采用隨機數字法將納入研究的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8例。觀察組患者男24例、女24例;年齡54~66歲,平均(61.36±3.47)歲;病程3~10個月,平均(6.16±2.78)個月;其中左側偏癱患者25例、右側偏癱患者23例。對照組患者男26例、女22例;年齡55~67歲,平均(62.38±3.77)歲;病程3~11個月,平均(5.86±2.84)個月;其中左側偏癱患者22例、右側偏癱患者26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腦卒中后常規藥物治療及等速肌力訓練。等速肌力訓練:采用ISOMED2000等速肌力訓練系統(德國DR公司);訓練前,指導患者進行熱身活動并講解訓練方法,預測試后設定系統關節活動范圍等參數;患者取舒適坐位,固定軀干及雙下肢,手持操作桿,保持肘關節伸直,以60°/s及120°/s進行等速訓練,30 min/次,1次/d。訓練以患者感覺肌肉稍疲勞但第2天不感到疲勞為宜。1周訓練5 d,持續訓練4周。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患者治療和訓練的基礎上,給予雙側上肢強制性運動訓練:(1)雙側上肢訓練。在懸吊帶幫助下,患者進行雙側肩關節水平內收、外展訓練,每組動作重復100次,每完成20次休息2 min,每次訓練20 min;完成肩肘的屈、伸訓練,每組動作重復40次,每完成10次休息2 min,每次訓練20 min。每天進行雙側上肢訓練1次。(2)限制健側,指導患者進行患側塑形訓練(穿衣、倒水、撿豆子、寫字等),反復提醒患者使用患肢,每天訓練15次。1周訓練5 d,持續訓練4周。
1.3 觀察指標 分別于干預前、干預4周后進行檢測評估。
1.3.1 軌跡誤差、執行時間 采用Teconobody系統檢測兩組患者患側上肢的平均軌跡誤差(ATE)、測試執行時間(Time),數值越小表示其本體感覺功能恢復越好[5]。
1.3.2 運動功能及感覺功能 采用簡化版FM量表檢測兩組患者的運動功能及感覺功能,得分越高表示其運動功能及感覺功能恢復越好[6-7]。
1.3.3 上肢功能 對兩組患者進行Carroll上肢功能測試(UEFT),評估其上肢功能,得分越高表示其上肢功能越好[8]。
1.3.4 生活能力 采用改良Barthel(MBI)指數評估兩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得分越高表示其獨立生活能力越好[9]。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兩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同組干預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ATE、Time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ATE、Time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4周后,兩組患者的ATE、Time均顯著降低,觀察組患者的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ATE、Time比較 (n,x±s)
2.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FM量表運動、感覺功能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FM量表運動、感覺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4周后,兩組患者的FM量表運動、感覺功能評分均顯著增高,觀察組患者的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FM量表運動、感覺功能評分比較 (n,x±s)
2.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UEFT及MBI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UEFT、MB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4周后,兩組患者的UEFT、MBI評分均顯著增高,觀察組患者的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UEFT及MBI評分比較 (n,x±s)
人體本體感覺系統對運動功能影響巨大,參與、調節著動作的產生和完成,當腦卒中患者本體感覺發生障礙時,其動作的協調性嚴重受損,進而影響運動功能,導致日常生活能力顯著下降[10]。莫林宏等[11]報道,可以利用本體感覺功能指標、FM評價量表、UEFT功能測試結果對腦卒中后偏癱患者的四肢運動、感覺功能進行相對定量的評估。
等速肌力訓練是一種恒定角速度下所進行的運動訓練,在等速肌力運動狀態下,腦卒中偏癱患者可以通過承受不同角度下的最大阻力來增加自身的肌力,增加運動關節的穩定性,從而達到抑制肌肉攣縮的目的[12]。雙側上肢運動可以通過激活腦卒中患者受損大腦皮質,修復神經功能,進而改善運動功能;強制性運動可以通過重復訓練激發腦卒中患者神經系統興奮性,促進腦循環,改善受損組織的再灌注,從而增強神經功能的修復能力,同時還可以避免患肢出現習得性廢用[13-14]。
本研究將腦卒中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患者給予等速肌力訓練,觀察組患者給予等速肌力訓練聯合雙側上肢強制性運動訓練。結果顯示,訓練4周后,觀察組患者的ATE、Time顯著小于對照組,FM量表運動及感覺功能評分、UEFT評分、MBI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結果提示,等速肌力訓練結合雙側上肢強制性運動有助于缺血性腦卒中伴上肢本體感覺功能障礙患者改善其上肢本體感覺功能,促進運動功能恢復,提高日常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