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耀楠 陳亞如 陳瑞芳
駐馬店中心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二病區,河南省駐馬店市 463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呼吸科常見疾病,患者主要表現為氣流進行性受限[1]。COPD患者大多伴有各種肺外損害如中樞神經系統損害等,導致運動能力、記憶力、語言功能障礙等的發生。文獻[2-3]報道,COPD患者出現認知功能障礙的概率接近11%,會大大地降低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質量,影響COPD的治療效果;部分患者還可能出現抑郁,進一步損害其認知能力,形成惡性循環。多學科協作診治是最近幾年新提出來的一種診療手段,主要是以患者為中心,通過全體醫務人員的團結協作,為患者制訂一個連續性、個體化和規范化的診療方案對患者進行治療和護理[4-5]。為探討多學科協作護理干預在COPD合并認知功能障礙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本研究選取82例患者進行了干預觀察,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我院住院治療的COPD伴認知功能障礙患者82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 符合COPD診斷標準[6];(2)年齡≥18歲;(3)伴有認知功能障礙;(4)病情穩定;(5)患者(家屬)對干預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1)肺癌、肺結核患者;(2)合并嚴重心血管疾病、腎臟病、代謝性疾病患者;(3)有認知障礙、意識障礙或精神障礙病史患者;(4)不能配合完成問卷調查患者。采用隨機數字法將納入研究的患者分為兩組。試驗組患者41例,其中男26例、女15例;平均年齡(52.25±4.82)歲;平均BMI(25.29±2.18)kg/m2;平均病程(5.48±2.31)年。對照組患者41例,其中男28例、女13例;平均年齡(54.37±4.12)歲;平均BMI(24.83±2.25)kg/m2;平均病程(5.36±2.45)年。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護理干預。指導患者控制好自己情緒,按時用藥,注意飲食,認真做好自我監測工作等。出院后,每周電話隨訪患者1次;3個月之后,每2周電話隨訪患者1次,共隨訪6個月。
1.2.2 試驗組 給予多學科協作護理干預。(1)建立多學科協作團隊:由護士長、肺內科醫生各1名,肺內科專科護士2名,神經內科醫生1名,神經內科專科護士2名,營養師、藥劑師、二級心理咨詢師各1名組成;為團隊建立一個微信群,方便成員之間的交流和溝通。(2)培訓:對團隊成員進行為期2周的培訓,培訓內容主要包括COPD疾病治療指南,COPD合并認知功能障礙的發病原因、藥物治療、營養、心理管理及評估,以及各個團隊間的協作(方式)等。(3)護理干預:①收集患者臨床資料,評估患者生活質量、認知功能、心理狀況、營養狀況等,初步判斷出患者可能存在的問題,擬定相應的護理方案。②團隊成員集體討論,確定治療方案及護理實施計劃,設計出護理執行記錄單,要求護士每次完成一項護理操作后均在記錄單上進行登記。③在護理過程中發現專科護理問題,由專科護士處理并提出指導意見,如指導患者進行呼吸功能訓練等。由護士長監督護士每天執行護理工作的情況,責任護士在每天查房后向專科醫生反饋患者病情變化情況,以便及時更改治療及護理措施、計劃。④出院后電話或上門隨訪患者半年,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強調按時按量服用藥物的重要性,讓患者養成健康規律的生活習慣。⑤指導家屬對患者進行智力訓練,如積木、拼圖等,訓練患者的記憶力、執行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指導患者自行穿衣、洗臉、刷牙、進食等,訓練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7]。
1.3 效果評價 在患者入院3 d(干預前)及出院半年后回院復診時(干預后)進行評價。
1.3.1 肺康復效果 通過6分鐘步行距離(6MWD)綜合評估患者的肌代謝、神經肌肉、心肺功能;采用Master Screen PFT肺功能儀檢測患者第一秒呼氣量與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 pred);利用Borg疲勞量表評估患者的呼吸困難程度,患者評分越高表示其呼吸越困難;采用圣喬治呼吸問卷(SQRG)判斷患者的活動能力、癥狀,患者評分越高表示其癥狀越嚴重。
1.3.2 認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采用簡易精神狀態檢查量表(MMSE)[8]評價患者的認識功能,患者評分越高表示其認知功能越好;采用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ADL)[9]評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總分14~56分,患者評分越高表示其日常生活能力越強。
1.3.3 生活方式和生活質量 采用健康促進生活方式量表Ⅱ(HPLPⅡ)[10]評估患者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質量,患者評分越高表示其生活方式越健康、生活質量越好。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 SPSS 19.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數據以x±s表示,兩組間均數的比較采用t檢驗,同組干預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肺康復效果比較 干預后,試驗組患者的6MWD、FEV1%pred、Brog評分、SQRG評分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肺康復效果比較 (n,x±s)

續表1
2.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認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 干預后,兩組患者的MMSE、ADL評分均顯著增高,試驗組患者的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認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 (n,x±s)
2.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干預后,兩組患者的HPLPⅡ評分均顯著增高,試驗組患者的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n,x±s)

續表3
肺康復是COPD患者治療的基礎,但許多患者對肺康復的重要意義認識不足,調查結果顯示,3/4以上的COPD患者缺乏疾病相關知識及防治技能,不重視呼吸康復鍛煉[11-12]。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試驗組患者的6MWD、FEV1%pred、Brog評分、SQRG評分均顯著優于對照組,試驗組患者的肺康復效果明顯好于對照組,提示多學科協作護理干預可顯著提高COPD合并認知功能障礙患者的肺康復效果。多學科協作護理干預,不僅是單純給予患者對癥支持治療,而是通過專科醫生間的交流合作,一起為患者制訂科學的治療方案,最大程度實現合理用藥、科學飲食、舒緩患者不良情緒,減輕患者認知功能損害,從而提高臨床治療效果[13]。此外,對患者進行專科護理及健康教育,隨訪出院患者等,對提高患者的康復積極性,促進肺功能康復同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COPD患者常伴發認知功能障礙,主要表現為記憶、認知、注意力、運動、空間執行功能、學習和語言表達功能受損[14-16]。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兩組患者的MMSE、ADL評分均顯著增高,試驗組患者的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結果提示多學科協作護理干預能明顯改善COPD合并認知功能障礙患者的認知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多學科協作護理干預,專科護士從治療、護理、呼吸功能訓練等多方面對患者進行專業指導,營養師為患者制訂飲食計劃,心理治療師為患者提供相應的心理護理干預,患者接受到良好的健康教育,對出院患者進行為期半年的隨訪,能保證患者院內外治療及護理的持續性,從而有效改善患者的認知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兩組患者的HPLPⅡ評分均顯著增高,試驗組患者的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多學科協作護理干預能有效改善COPD合并認知功能障礙患者的生活方式、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與谷靜等[17]報道的結果相似。多學科協作護理干預,通過團隊各個成員的相互協作,能讓患者在住院期間和出院后均能得到科學的治療和護理干預,保證患者不間斷地進行康復訓練,促使患者踐行健康的生活方式,從而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