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艷平 楊春燕
(湖北經濟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5)
“摘帽不摘政策”,對教育扶貧的實施成效及策略進項實地調查研究非常重要,能夠獲取第一手資料,本文針對性設計了問卷,以學生、家長、教師、教師兼行政人員作為問卷對象,通過數據分析,了解最新扶貧政策實施效果并提出相應的意見。本文以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為地區基點,調查研究在教育扶貧政策實施的的大背景下,鄂西少數民族地區中小學建設的精準度、教育資源的供給程度、教育扶貧的現狀以及教育扶貧成效,分析政策落實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性提出鄂西少數民族地區中小學教育扶貧的對策思路,為鄂西少數民族地區中小學教育扶貧工作提供參考。
我國教育扶貧歷史隨著國家整體扶貧開發的歷史而發展。中國扶貧開發有兩大階段。第一階段:1986 年到2013 年--區域扶貧開發階段。第二個階段:2014 年至今--精準扶貧階段,2013 年習總書記首次提出“精準扶貧”概念。精準扶貧政策的貫徹實施取得了顯著效果,具體成效表現在:第一,貧困人口大幅減少,減貧速度不斷加快;第二,貧困地區農村居民收入實現快速增長。第三,貧困地區農村居民生活條件不斷改善。通過對扶貧歷史的梳理,也是見證包括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在內的教育扶貧穩步推進的過程,“摘帽不摘政策”,未來教育扶貧政策也會繼續發揮其效力,引領中國地區教育乃至整個國家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
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北連重慶,南接湘西,是湖北省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地區,有土家族、苗族等28 個少數民族,州府恩施。作為“老、少、邊、山、窮”地區,精準扶貧、脫貧攻堅任務艱巨,提高當地居民文化教育水平和生活幸福感意義重大,重視中小學扶貧教育建設情況尤其重要。同時,鄂西少數民族地區又是國家級貧困地區,通過提高中小學教育建設水平達到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目標顯得十分重要。
問卷及走訪面向對象包括學生,家長、普通教師以及教師兼任行政管理職務四類,通過問卷設計及走訪,了解調查對象對教育扶貧政策內容了解程度,對教育扶貧政策的切身體會與認知等方面的情況。在調研的207 份問卷中,回收有效問卷114 份,問卷對象主要是學生、家長、教師、教師兼行政人員。學生占比55.07%,家長占比31.88%,教師占比11.59%,教師兼行政管理人員占比1.45%。在問卷對象中,主要是中學生對扶貧現狀有深刻的理解。數據可見,在“精準扶貧”政策的指導下,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區的中小學教育質量總體得到提高。具體數據表現在:
中小學生受到的政策幫扶主要是通過助學金,占比58.77%;學雜費書本費減免,占比43.86%;寄宿生活費補助,占比42.11%;其他包括學校食堂的就餐補,獎學金,學校設施更新,校車免費乘坐等方式。學生通過切身感受,體會扶貧政策對個人受教育過程的影響。從學生生活水平和受教育水平的提高解決現存問題是重要的實踐方式,習總書記曾說:“‘扶貧先治愚’,把貧困地區的孩子培養出來,這才是根本的扶貧之策”。中小學生的生活和受教育的物質條件有了保障,在受教育的過程中才會免去后顧之憂,這也正是提高受教育程度的措施之一。
中小學生對扶貧政策的切實感受體現在:學校設備更新,教學環境變好,占比82.46%;有更好的老師來授課,學校的教師水平提高,占比達到58.77%,另外,學費、餐飲費、交通費等花費減少,從這些方面可見,教育扶貧政策不僅從學生的日常花費上得到貫徹,在學校的基礎設施和師資力量也會有印證,從硬件到學生和教師個體,由面到點的深入取得相應的成效。在教育扶貧政策的評級上,滿意度不低,多數學生、家長及教師認為可以接受,從一定程度反映了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在教育扶貧的政策的貫徹上總體向好。但是仍有不少占比的評價欠佳,未來的政策實施需要在此基礎上不斷完善,爭取扶貧路上“一個不漏”。在少數民族地區,貧困面源大,貧困程度深,個體主動性弱等困難讓教育扶貧的貫徹上受到一定的阻礙,未來應該對癥下藥,更精準有效的推進教育扶貧政策。
根據調查結果,教育扶貧政策從實施到現在,在認可度上總體比較樂觀,對教育扶貧政策是滿意或者非常滿意的人不在少數,從側面看出政策貫徹比較到位,但是也不排除有人認為一般或者不滿意,因此,在政策的完善上就需要深入這部分群體,傾聽他們對教育扶貧政策的看法,真正做到“精準扶貧”。

從以上分析可知,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教育扶貧政策成效顯著,在扶貧教育思想方面、基礎設施方面、扶貧措施方面等都做出積極的努力并取得明顯的教育扶貧成果。
調查發現,鄂西地區的教育扶貧政策的實施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是也存在各個方面的問題,根據問卷調查結果,發現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調查結果顯示,49.12%調查對象認為資金是影響中小學生接受更高層次教育的主要因素,物質基礎是教育扶貧能夠順利進行的最重要的因素;此外,中小學生成績不好,自身不愿意讀書也占不小比例(22.81%),說明教育扶貧過程中的宣傳力度不夠,學生的教育思想未能完全轉變,有厭學成分,另外,學生成績不好可能是經濟因素導致家長忙于工作而沒有時間監督孩子的學業,教師薪資不高而導致沒有足夠的動力教育孩子,學校沒有足夠的可調動資金更新教育資源等因素導致學生學習成績欠佳,出現厭學現象。其他因素也有待挖掘并分析原因,針對性采取措施。
調查顯示,班主任和其他任課教師對學生的家庭情況的程度較低,占比27.19%的老師對學生的情況一點都不了解,對學生的家庭情況進行摸底是采取精準教育扶貧措施的前提,基于鄂西地區戶型分散,貧困戶情況不一,只有清楚每位學生的具體情況才能讓具體的扶貧措施得到高效精準的落實,達到精準教育扶貧的目的。在后扶貧時代就要進一步精準識別,精準施策,鞏固扶貧成效。
其他存在如教育扶貧項目少、扶貧資金投入少、政策參與復雜,沒有評審過程、建設性項目后期缺乏管理、重經濟扶貧輕教育扶貧、政策監管不到位、宣傳不到位,人民不理解、缺乏公示,扶貧措施不全面等諸多方面都存在問題,由此可知政策的實施還存在較大的問題,在廣源覆蓋的同時要精準制策,更要精準施策。
貧困縣摘帽后必須堅持不摘責任、不摘政策、不摘幫扶、不摘監管。國家專項計劃的實施,是為了促進高等教育機會公平,提高重點高校農村學生比例,讓更多農村孩子獲取優質高等教育資源。教育扶貧是“拔窮根”的根本政策之一,作為一項教育扶貧政策,國家專項計劃需要繼續實施下去。2020 年之后,摘帽貧困縣可以繼續享受國家專項計劃政策,既體現了政策的穩定性,又充分反映了對農村和貧困地區的制度關懷,是推進教育公平和社會公平的應有之義。
未來,鄂西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扶貧在繼續響應實施國家專項計劃的同時,還需要花更多的力氣,讓教育扶貧走得更堅實。如增加教育在中小學建設中的投入,在目前農村和貧困地區中小學校硬件質量得到普遍改善的情況下,進一步推動教育投入由物到人,更多向教師群體傾斜,保障和改善教師待遇,提升教師隊伍質量,吸引更多優秀人才投身貧困地區的基礎教育,以不斷提升貧困地區基礎教育質量。通過構建教育扶貧的長效機制,對貧困地區學生進行分類、精準幫扶,讓貧困地區學生享受更優質的基礎教育,為他們的人生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后扶貧時代,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扶貧需向縱深發展,評估前期和中期的教育扶貧政策的成效,建立多元主體,靈活高效的教育扶貧政策并充分落實。
鄂西少數民族地區作為重點扶貧地區之一,教育扶貧政策的實施取得顯著成效,但也存在不少問題,教育扶貧政策應該順應時代變遷,從廣撒網到精準施策,針對教育扶貧在中小學建設過程中的新問題,實時追蹤扶貧對象的現狀,針對新問題精準施策才能讓教育扶貧政策永葆生命力。未來的教育扶貧政策應該從多元主體,靈活高效,精準聚焦等方向傾斜,為地區中小學建設提供更加完善的政策支持,斬斷貧窮根,走出教育扶貧特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