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利
(牡丹江市第五高級中學,黑龍江 牡丹江 157000)
中國鋼琴作品《春舞》有著鮮明的新疆地域特色,是中華傳統民族音樂與西方浪漫主義音樂的完美碰撞,在充分地展現中華民族文化底蘊的同時,也傳承了優秀的中華民族精神。20 世紀80 年代,隨著鋼琴藝術在中國的日趨活躍,極具新疆民族韻味的中國鋼琴作品《春舞》應運而生。在新疆舞曲迷人的曲調下,為聽眾描繪了維吾爾族青年們迎著朝霞,愉快地去果園采摘葡萄的場景。孫以強在創作中充分地利用了和聲、調式、伴奏織體以及節奏變化等專業技法,在賦予作品較高演奏技巧的同時,也為曲調帶來了多維的音樂色彩,既展現出了整首鋼琴作品的音樂張力,又使作品散發出獨特的藝術魅力。
作曲家孫以強在鋼琴作品《春舞》的引子部分,為每個樂句都標上了連線,并通過譜面標記“dolce”的形式,來確定這個歌唱性段落的音樂特征。演奏者在演奏引子部分時,要表現出作品旋律連綿不絕之感,以突出樂句空靈、柔美的音色效果。與此同時,演奏者還需自如的掌握好每一個樂句的彈奏力度,并始終保持一個力量來自然地貫穿長串音符的演奏。除此之外,演奏者也要控制好手指下鍵速度,在慢速下鍵的過程中,不斷根據旋律的走向來調整樂句內部的強弱變化。在演奏波音部分時,演奏者的演奏要稍微放慢一些,以此來交代清楚每一個音,傳遞出更加寧靜、飄逸的感覺,猶如置身在空曠的音樂背景中,吸引著聽者一步步邁入到夢幻的音樂意境內。值得注意的是,此處的休止符起著重要的呼吸作用,因此,演奏者在彈奏時一定要將每一個連線的末尾音處理干凈。緊隨而來的兩個雙音猶如空谷回聲,盡管譜面上并為對其進行連線標記,但演奏者仍需彈奏出旋律的歌唱性,通過手指貼鍵的慢速弱奏,為聽眾呈現出二重唱的音響效果。在彈奏三連音時,演奏者要充分地利用好手掌的關節支撐,通過較淺的整齊觸鍵,來保持旋律均勻而又連貫的聲音效果。
由于作品的整個引子部分都建立在P、PP 的基礎之上,因此在彈奏時,演奏者手指在觸鍵時切不可太過輕淺,而是應以交深的觸鍵來進行彈奏,以此為聽眾呈現出薄霧縈繞的清晨場景。為了凸顯出引子部分溫柔、寂靜的氛圍,演奏者在整個引子部分的演奏中應適當演奏出散板的節拍,充分地烘托出曲調中所蘊含的深遠意境。彈奏至21 小節時,演奏者要通過不斷轉換的力量對比,來表達主旋律從容的音樂之感,并以輕盈、飄逸的音色來扣動聽眾的心弦。值得注意的是,在彈奏級進的小音群時,要表現出應有的漸強效果,演奏者在彈奏每組中的強拍時,要通過手指間不斷交替的力量來演繹出更深的效果。除此之外,演奏者還要通過起手“落滾”的動作來表現出每一個小樂句之間的歌唱性呼吸,盡管這些小樂句都是一個動機,但演奏者的整個旋律線條不能斷,因此仍應彈奏出大句子的音樂感覺。為了凸顯出顫音所模仿的撥弦樂器音色,演奏者在演奏此處時切不可彈的過快,同時還應在旋律上行和下行的過程中,表現出力度的漸強與漸弱變化。由于左手的切分節奏模仿了手鼓的節奏型,演奏者在彈奏D 音時,可以通過小指來進行較深的觸鍵,以此在彈奏中強調出這個音。隨后將力量帶到A 音上,而后再通過手指跳奏的方式來點出后面的三個跳音。值得注意的是,這個貫穿始終的節奏體現著作品的音樂性格,所以彈奏者在此處的演奏要富有彈性,對比出旋律聲部的力度差別。演奏到176—187 小節時,演奏者需要在同樣奏法的基礎上,演奏出更加飽滿的音樂旋律,以此來凸顯出音色的厚重感。第30—35 小節為作品主題旋律的第一次變奏,運用了分解八度加花的演奏方式,由于這些分解八度有著彈奏跨度較大且速度較快,因此演奏者在演奏時,不但要保證手指迅速下鍵,還要確保手指快速離鍵。演奏者可以通過手腕、手臂的橫向移動來確定觸鍵位置,并以指尖來進行彈奏,充分地表現出音樂的爆發力,以此來呈現出更加流動的聲音效果。在彈奏四分音符的音時,演奏者在保持手臂和肩部放松的基礎上,對大指進行適當的調整,使其略微離開琴鍵,并以一定的速度和力度來彈奏這個音頭,同時注意把握好時值,一個比一個弱的演奏出先后面三次出現的分解八度音。自38 小節開始,樂曲轉化為三個聲部,為了更好地突出此處旋律線條的綿延悠揚,演奏者要借助手掌關節和手指第一關節的支撐,將力量集中深入地傳遞到鍵盤之中,當發出后一個音時,要緊接著將全部的力量傳遞給下一個擊鍵的手指。在此過程中,演奏者的手腕既要保持一定的柔韌性,又要極富彈性,如此才能支撐好手指彈奏的全過程。在中聲部和弦的演奏上,演奏者應以貼鍵的形式來壓著彈奏,帶來更為暗淡的音色效果。在演奏此類音樂片段時,演奏者需注意聲部間主次交替的層次感,仔細傾聽演奏的和聲效果,既要保證不同聲部間的獨立感,又要加強每個聲部之間的融合,使聽眾能夠清楚地聽到聲部中的每一個音,為聽眾帶來層次鮮明且清晰準確的多聲部音樂旋律。
盡管作曲家并未在鋼琴音樂作品《春舞》的譜面上做任何的踏板標記,但這并不代表著演奏者無需使用踏板。演奏者對踏板的靈活運用,不但能更加豐富鋼琴作品的音樂表現力,塑造出更加鮮活的音樂形象,還能確保各聲部之間的連貫性,也可以說,運用踏板是演奏者傳遞音樂情緒、營造音樂氛圍的一種重要方式。
作品第20—25 小節作為第一部分,左手低聲部的切分始終貫穿在這一部分的始末,對此,演奏者在踩踏板時需只踩每個小節的第一拍,即在第一拍踩下去,第二拍立刻抬起來。除此之外,為了更好地演繹出這個切分音的節奏型,演奏者只有突出中間的音,才能彈好第一拍的重音,為了與右手進來的旋律重音保持一致,演奏者的踏板也要踩在正拍上。切記,演奏者要掌握好踩踏板的時長,配合好左手跳音,切不可因踩的過長而影響重拍的感覺。除了第一部分需要運用重音踏板以外,在演奏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過程中也會運用到重音踏板。但演奏者在踩重音踏板時,需要掌握好踩踏板的力度,切不可因越踩越強,而影響聲音的層次感和清晰度,更不能因為過度依賴踏板的重音,而忘記了要演奏的作品旋律。演奏者不但可以在正拍上踩踏板來突出重音,還可以通過松開踏板的方式來突出重音。
作為作品的高潮部分,第148—152 小節的第二拍上標注著重音記號,為了避免彈奏出混亂不清的聲音,演奏者應當在左手八度D 時開始踩下踏板,隨即在彈奏本小節第二拍前放開,如此不但能突出旋律的重音,還能演奏出更加干凈利落的聲音。
“音色武器”是趙曉生先生對踏板的生動解讀。在演奏中使用踏板時,演奏者的腳應始終保持放松狀態,利用腳后跟這一支點,來實現前腳掌對踏板的控制,在此過程中,演奏者的腳掌要盡量保持在踏板上,同時借助靈活的腳腕來帶動腳掌去踩踏板。究其根本,演奏者對音樂作品的理解才是運用踏板的關鍵,而演奏者自身的聽覺能力又直接影響著踏板效果,也就是說,演奏者只有真正理解了音樂,才能充分發揮出踏板在演奏中的加之,作品也才會更加有層次感。
演奏者在演奏鋼琴作品《春舞》時,需要在不同的音樂場景營造出不同的音樂氛圍,塑造各色豐富的音樂形象,對此,演奏者不但需要具備扎實的音樂表現力,還應具備一定的音樂想象力。但不可否認的是,相應的技術技巧和一定的手指能力才是演奏者準確演繹樂曲的重要前提,也就是說,扎實的演奏技術是演奏者表達音樂作品的關鍵基礎。生活中,人們常會將演奏稱之為“彈奏”,盡管二者僅有一字之差,但其中卻有著極大的差別。彈奏中的彈字,更加注重對演奏者手指技術的訓練,在這種機械化的運動中,會帶來沒有感情的輕、重效果。相較之下,演奏則對鋼琴演奏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需要演奏者具備一定的技術技巧,還需要演奏者以其自身的內在修養,來對音樂做恰當的層次處理,在手指與琴鍵的觸碰中,自然而又投入地演繹出作品的每一個音符。手指作為接觸鋼琴的重要部位,需要通過系統的訓練來不斷提升手指的彈奏狀態,這便是人們常說的對手指動作的訓練。演奏者在練習初期,需要通過大腦來控制每一個手指動作,在意識的支配下完成所需的演奏動作,這種以手指動作來帶聲音的方式也是學習的重要基礎。隨著練習的不斷深入,演奏者會在重復的動作中形成肌肉記憶,并逐漸掌握每個手指動作的音響效果,在習慣形成之后,演奏者對手指動作的訓練也進入了用聲音帶動作環節,這便需要演奏者先想象出樂曲所需要的音響,而后再通過手指將聲音自然的演奏出來。在鋼琴作品《春舞》的演奏中,演奏者對手指指法的選擇同樣重要。其中,貫穿首部始終的伴奏型,便是舞蹈最開始氛圍的重要烘托元素,由此可見,演奏者在演奏時,應首先明確好演奏的指法。
第69—71 小節是本曲第一部分的最后一個小節,在作品中起到連接的作用,雙手形成八度下行音階,旋律隨之逐漸減慢變弱,直至很弱,在增二度音程的修飾下,給聽眾帶來夢幻而又濃郁的西域異鄉風情。在該譜例中,演奏者的左手需要向左彈奏,同時會運用到穿指法。
在實際演奏中,演奏者的指法可以在遵循基本原則的基礎上,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靈活的選用指法,如此才能自如的演奏出鋼琴作品。
鋼琴作品《春舞》以其極高的可聽性,不但深受廣大鋼琴學子的追捧,也極受鋼琴家的推崇,更是各大音樂會的常備曲目之一。不僅如此,人們對鋼琴作品《春舞》的教學與傳播,也極大地促進了中國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在向世界宣揚我國邊疆的少數民族音樂特色的同時,也為中華民族文化的世界化發展拓寬了道路。本文從觸鍵方式、踏板運用以及指法設計多角度出發,對鋼琴作品《春舞》的演奏技法進行了深入的分析,《春舞》是中華傳統民族音樂與西方浪漫主義音樂的完美碰撞,在作品優美的旋律中,傳遞了新疆人民對生活的積極樂觀心態,更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