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秀峰
(襄陽職業技術學院附屬醫院,湖北 襄陽 441021)
兒童急性小腸梗阻在臨床上十分常見,患病后病情變化較快。患者的臨床癥狀為典型的程度不同的腹痛腹脹和嘔吐等。隨著病情不斷進展,患者會出現全身脫水表現,從而嚴重威脅到其生命安全。目前臨床上主要通過手術治療該疾病,其中開腹手術治療雖然可以取得一定的療效,但因為術中所做的手術切口較長,術中有大量出血,所以術后需要較長時間恢復,且易出現各種并發癥,綜合臨床效果相對來說難以取得滿意的效果。隨著醫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微創技術也隨之快速發展起來,微創腹腔鏡技術開始被臨床廣泛用于各種疾病的治療,近些年臨床開始通過腹腔鏡治療兒童急性小腸梗阻,療效十分顯著[2]。本文的研究內容即為腹腔鏡與開腹手術治療兒童急性小腸梗阻的應用效果。結果如下:
在這項研究中,我院選擇了兒童急性小腸梗阻200例,全部患者中的男女比例為4:6,平均年齡為(5.9±0.2)歲。隨機分為兩組,使兩組之間沒有年齡或病程差異,以便比較所獲得的研究結果。全部入組患兒經影像學檢查確診為急性小腸梗阻,有直系親屬陪同,親屬對本次研究知情,自愿參與,并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患兒既往體健,未伴發嚴重肝腎等重要臟器的疾病[3]。該研究是在醫院倫理委員會的許可下正式啟動的。
對照組接受開腹手術治療,研究組接受腹腔鏡治療,具體步驟為:
1.對照組。術前常規麻醉,對手術部位進行常規消毒,在患兒右側腹部做手術切口,探查腹腔,確定腸梗阻的位置,分離網膜、腹壁和腸壁,徹底切除病變梗阻。使用0.9%氯化鈉注射液沖洗患兒腹腔,在患兒體內妥善放置引流管,逐層縫合手術切口,使用碘伏做好消毒工作,術后常規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
2.研究組。全麻并消毒后開始手術,在臍部以上1cm 處做一弧形小手術切口,利用該切口注入二氧化碳建立人工氣腹,將壓力控制在8-12mmHg,再置入Trocar,以此作為觀察孔,細心將腹腔鏡置入腹腔內詳細探查患兒腹腔情況,選取一合適部位再做一切孔,置入Trocar 作為操作孔,從回盲部開始探查梗阻具體部位,一般情況下梗阻都位于萎陷腸袢和脹大腸袢的交界處,根據具體分病因將梗阻解除,并切斷束帶,成功復位腸管,逐層縫合手術切口。手術只需將梗阻解除,無需開展粘連松解治療,術后常規應用抗生素進行預防感染治療。
3.觀察項目和指標。(1)治療有效率評價標準:顯效:梗阻完全解除,未見任何不良癥狀。有效:梗阻完全解除,有輕微不良癥狀,經對癥治療后有顯著改善。無效:未達上述標準者。(2)對比兩組的不良事件發生率情況,具體觀察指標為腹腔感染和切口感染。(3)手術治療指標觀察內容: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首次排氣時間和住院時間。
4.統計學方法。針對本次研究中涉及的數據信息均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
研究組的治療有效率顯著更高,組間有顯著差異(P<0.05)。具體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有效率比較(n,%)
研究組不良事件發生率顯著更低,組間有顯著差異(P<0.05)。具體見表2.

表2 兩組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n,%)
研究組各項手術指標均顯著優于對照組,組間有顯著差異(P<0.05)。具體見表3.

表3 兩組各項手術指標比較(分,`x±s)
兒童急性小腸梗阻在臨床上十分常見,患病后主要的臨床表現為腹痛、腹脹、嘔吐和排便異常等,該疾病會造成激發感染,使患兒出現水電解質紊亂,會嚴重傷害小兒身體健康。如在患病后不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治療,極易導致病情加重,甚至誘發各種嚴重并發癥,如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等,甚至有誘發休克的可能,需要臨床加強重視。該疾病有十分復雜的病因,患病后發病迅速,各種內在或外在因素都可能會堵塞腸道從而誘發小腸梗阻,其中最為常見的就是急性小腸梗阻[4]。常見的疾病類型包括絞窄性小腸梗阻、機械性小腸梗阻和非機械性小腸梗阻。一旦確診疾病,需要及時接受手術治療。臨床早期在選擇手術方式時,以開腹手術治療為主,雖然可以獲得一定的療效,但會對患兒造成較大創傷,術中出血量大,術后腸蠕動恢復所需時間長,術后患兒住院時間長,且術后極易并發多種并發癥,綜合臨床療效十分不理想。
隨著醫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微創技術逐步發展起來,微創腹腔鏡技術開始被廣泛應用到臨床上,通過該技術治療急性小腸梗阻時,療效十分顯著。相較于傳統的開腹手術治療,腹腔鏡技術對患兒的創傷更小,術中出血量少,術后腸蠕動恢復所需時間更短,術后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率更低,且腹腔鏡技術可以準確探查梗阻的位置,手術時間被有效縮短,術后康復時間也更短。此外,該治療手段的精細度更高,分離效果更好。通過腹腔鏡技術治療小腸梗阻時,可以對組織進行充分放大,保證手術視野足夠清晰,便于醫師實施各項操作。在切割血管時,通過電凝處理可以將出血量降至最低。術中建立氣腹,可以在短時間內增加患兒的腹腔壓力,從而避免小血管頻繁出血,這樣有助于減少術中總出血量。
在通過腹腔鏡技術治療疾病時需要注意:1.掌握腹腔鏡下兒童急性小腸梗阻的適應證。如梗阻原因不明,需要先進行腹腔鏡下腹腔探查,如伴發嚴重腹脹,經探查發現結腸存在占位性病變,且廣泛、緊密粘連在腹壁時,需要考慮改為開腹手術治療。2.首個穿刺孔部位需要正確選擇,部位盡量選在臍周,或臍部平面與原切口距離6-8cm 處,再通過腹腔鏡對腹腔內的情況進行觀察,據此確定其他穿刺孔的位置。3.先分離臟器和腹壁,保證手術視野足夠開闊,術中需要對腹腔進行全面探查,以免遺漏梗阻部位。4.術中細致操作,術后使用0.9%氯化鈉注射液對腹腔進行全面沖洗。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接受腹腔鏡治療的研究組患兒的治療有效率顯著高于接受常規開腹治療的對照組患兒,組間差異顯著(P<0.05),研究組不良事件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顯著(P<0.05),研究組手術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顯著少于對照組,術后首次排氣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住院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組間差異顯著(P<0.05),證實了對兒童急性小腸梗阻患者實施腹腔鏡治療可以取得預期的綜合臨床效果。但由于本次調查樣本較少,得出的結論未必有說服力,這是在這里需要特別做出說明的。未來,希望臨床醫生能夠選擇大樣本的患者,再次進行相同的研究,以減少研究結果的偏差,增強研究結果的說服力。
綜上所述:對兒童急性小腸梗阻患者實施腹腔鏡治療的臨床效果更加顯著,治療的安全性更高,且術后患者恢復所需時間更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