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德進 徐廣春 徐鹿 王聰博 胡雙女 魏利輝


摘要:蝸牛是蔬菜田常見有害生物,近年來,隨著種植結構、氣候因子等因素的影響,我國蔬菜田蝸牛的發生呈逐年加重的趨勢,給菜農帶來了嚴重的經濟損失。綜述蔬菜田中常見的蝸牛種類、生物學特性及發生危害特點,歸納總結目前防治蝸牛的主要技術及農藥登記情況,并展望未來蝸牛防控技術研究的發展方向,以期為蔬菜田蝸牛的科學防治及應用基礎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蝸牛;種類;生物學特性;防治對策;發生危害特點;農藥登記情況
中圖分類號:S436.3 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2-1302(2021)19-0134-04
蝸牛通常是對腹足綱所有陸生生物的總稱,廣義的蝸牛還包括蛞蝓,但植保專業領域一般指帶殼種類。蝸牛生殖能力強、危害期長、食性雜、可危害多種十字花科蔬菜,是我國蔬菜生產中的重要有害生物[1]。蝸牛是牙齒最多的動物,但不能咀嚼食物,只能通過齒舌來碾碎寄主的葉、莖,形成孔洞或缺刻,有時也可以咬斷嫩苗,造成缺株斷壟及死苗毀種[2-3]。同時,蝸牛常常在葉菜表面留下褐色排泄物或分泌的白色黏液,對蔬菜的外觀品質造成影響,降低蔬菜的商品價值,其產生的損失甚至高于直接危害損失[4]。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護地蔬菜迅速發展,且隨著農田水利的改善以及秸稈還田、免耕等技術的推廣,蔬菜地蝸牛的發生危害逐年加重,對蔬菜產業造成嚴重威脅[5-6]。本研究通過整理分析相關文獻資料,明確我國蔬菜田中常見的蝸牛種類、形態特征、生活習性及防治措施,旨在為生產中蔬菜蝸牛的識別、防治及相關應用基礎研究提供依據。
1蔬菜地蝸牛發生種類
據相關文獻報道,我國蔬菜上常發生危害的蝸牛品種主要有巴蝸牛科巴蝸牛亞屬的同型巴蝸牛(Bradyaena similaris Ferussac)、尖巴蝸牛亞屬的灰巴蝸牛(Bradybaena ravide Benson)、上華蝸牛亞屬的條華蝸牛(Cathaica fasciola Draparnaud),瑪瑙螺科瑪瑙螺屬褐云瑪瑙螺(Achatina fulica Ferussac),槲果螺科槲果螺屬的滑槲果(Cochlicopa lubrica Muller)[7-9]。從地域分布上看,滑槲果螺偏北方發生,同型巴蝸牛、灰巴蝸牛、條華蝸牛在華北、華中、華東、華南等地區都有發生,褐云瑪瑙螺則主要在華南地區發生[10-11]。此外,有報道在蔬菜地危害的蝸牛種類還有鉆擬蛹螺(Pseudonapaeus miser Martens)、吐爾根擬蛹螺(Pseudonapaeus miser Martens)、薄球蝸牛(Fruticicola ravida Benson)、雙色胡氏螺(Huttonella bicolor Hutton)、細鉆螺(Opeas gracile Huttqn)、橢圓蘿卜螺(Radix swinhoei Adams)、皺疤堅螺(Camaena cicatricose Muller)等[12-15],但這些種僅局限于部分地區發生并不普遍。
2蔬菜地常發蝸牛的形態特征
蝸牛在分類上屬于柄眼目。柄眼目生物普遍具有2對觸角,可以翻轉收縮,前后觸角功能不同。蝸牛通過密布血管的肺腔呼吸,為避免脫水常分泌大量黏液來阻止蒸發。蝸牛殼相當于外骨骼,一般分為3層,最外層是貝殼硬朊,中間層是碳酸鈣,最內層是珍珠層。蔬菜地常見的蝸牛種類在蝸牛殼形態特征上存在明顯差異,主要品種的特征見表1[16-18]。
3蝸牛的生活史及生活習性
3.1年生活史
蔬菜田常發蝸牛的生活習性相近,一般混合發生。蝸牛一般每年發生1代,最多2代。通常以成貝或幼貝在植物基部或保護地薄膜、磚瓦塊、植物秸稈及松軟的土壤中越冬。當溫度達到12 ℃以上時,蝸牛開始活動。4月中下旬至6月上中旬為取食高峰期,5—6月為交配產卵高峰期。當氣溫在 35 ℃ 以上時,便鉆入表層土壤或菜地周圍的雜草中越夏,此時蝸牛殼口有白膜封閉。9月初左右為秋季產卵高峰期。當氣溫下降到10 ℃以下時蝸牛以成貝或幼貝開始越冬。孵化的幼貝約需要1年時間生長達到性成熟。蝸牛的壽命一般為2~3年,但在適宜條件下壽命能達到5~6年[19]。
3.2蝸牛的生活習性
蔬菜田,特別是保護地蔬菜田高溫高濕的環境非常適合蝸牛發生。蝸牛對強光刺激敏感,因此白天一般不活動,大多在18:00以后開始活動取食,20:00—23:00達到取食高峰期。幼貝剛孵出,就可以獨立活動取食。當個體受到外敵侵擾時,頭和足能縮回殼內,同時分泌黏液將殼口密封。外殼受到損傷時,蝸牛體內能分泌特殊物質進行肉體和外殼修復。蝸牛對逆境具有強大的適生性,耐寒、耐熱、耐干旱和耐饑餓。
3.3取食危害習性
蔬菜田常發蝸牛食性雜,主要危害白菜、蘿卜、甘藍、花椰菜、莧菜、生菜等10余種十字花科蔬菜,還取食豆科、茄科、葫蘆科、百合科、傘形華科、薯蕷科、菊科等多種寄主,據統計蝸牛取食的寄主種類達到了58科200多種。蝸牛可以取食植物的多個部位,如葉片、莖稈、花、果實甚至根部。
3.4交配產卵習性
蝸牛屬于雌雄同體生物,既可以異體受精,也可以自體受精。交配一般在凌晨至日出前進行,交配的方式多為雙向交配,即互相將陰莖插入對方的陰囊內。每對蝸牛交配需2~12 h。1次交配可多次產卵,每個成貝均能產卵。蝸牛的卵通常堆產于植物根部或淺層土表,也可以產于磚瓦塊或土縫內。每個個體1次可產卵20粒左右,一生產卵約300粒。卵期15~25 d,初產卵白色,漸變黃色,以黏性分泌物將卵粒黏結成塊,5~20 d卵孵化為幼螺。
3.5蝸牛的發生與環境因子的關系
蔬菜田常見蝸牛的適宜溫度為18~28 ℃,在10~35 ℃范圍內均可取食活動。溫度低于-29 ℃時,死亡率達到67%,高于46 ℃死亡率達到100%。相對濕度在68%以下時,蝸牛的活動減少。降水量對蝸牛的發生數量有顯著影響。當降水量超過常年同期降水量的30%時,蝸牛繁殖率高,活動性強,可預測為大發生年;若降水量低于常年同期的30%,預測蝸牛繁殖率低,活動性差,為輕發生年[20]。田園清潔程度也對蝸牛發生量有影響,周圍雜草叢生的地塊,蝸牛發生量偏大。
4蝸牛的防治對策
4.1農業防治
做好清潔田園,及時對溝邊雜草、田間植物秸稈進行清理。同時,采取夏天高溫烤土、冬天低溫凍土等方式,可以破壞蝸牛的生存環境,減少越夏越冬基數。在蝸牛產卵盛期,結合農時進行土壤翻耕,將土中的卵塊暴露到表面,日光暴曬至其自行爆裂死亡。同時有條件的地區,可以推廣使用地膜覆蓋、起壟栽培、水旱輪作等技術來減少蝸牛的發生數量[16,19]。
4.2物理防治
可以采用物理隔離手段減少蝸牛對蔬菜植物的入侵,比如在蔬菜田周邊開隔離溝、在蔬菜地周邊撒施生石灰、草木灰或油茶籽榨油后剩下的渣餅等驅避隔離蝸牛[21]。
4.3生物防治
充分利用家禽資源來捕食蝸牛。一是在蔬菜地周圍堆集鮮嫩的菜葉、雜草或者薄膜、麻袋等,噴上清水增加濕度后進行人工誘捕后飼喂家禽。二是在傍晚或清晨,特別是雨后,在田間放養雞鴨來啄食蝸牛[22]。
保護和利用天敵是控制蝸牛種群數量的潛在手段。螢科昆蟲是蝸牛的最致命天敵。螢火蟲幼蟲是蝸牛最主要的捕食者[23]。步甲科中的一些步行蟲有細長而帶鉤的口器,可以將蝸牛肉從厚厚的背殼里勾出來[24]。但利用生物天敵防除蔬菜田蝸牛技術尚未成熟,目前未見相關技術產品和報道。
4.4化學防治
4.4.1防治蝸牛的化學藥劑品種藥物滅螺是利用有毒的化學物質或植物源提取物來滅殺螺類生物。有關藥物滅螺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8世紀初日本人采用石灰氮滅螺。硫酸銅一直是化學滅螺的主要方法,該方法最早由埃及人發明,是世界上最早消滅螺類的化學藥物[25]。
早期用于蔬菜蝸牛防治的化學合成藥劑有六六六粉、殺螟丹、硫酸銅、敵百蟲、五氯酚酸鈉、三苯基乙酸錫等,但因為安全性及防治效果不佳等問題,目前已經沒有相關產品在蔬菜蝸牛防治中進行農藥登記[26]。目前市場中登記的防治蔬菜蝸牛的主要農藥品種見表2。
由表2可知,防治對象為蝸牛的農藥登記產品有94個,涉及的農藥有效成分只有四聚乙醛、甲萘威、殺螺胺、速滅威等幾種。登記產品匯總含四聚乙醛成分的產品有92個,占比達到9787%,其中顆粒劑產品72個,占比為76.60%。四聚乙醛最早是作為固體燃料、人工降雨催化劑使用的,自從
1937年發現其對蝸牛和蛞蝓的引誘和毒殺作用后,四聚乙醛取代了劇毒農藥砷酸鈣、巴黎綠等無機農藥,在防治蝸牛和蛞蝓的危害上起到了重要作用[27-29]。雖然后來發現一些具有殺軟體動物活性氨基甲酸酯類農藥,四聚乙醛仍是最重要的殺螺劑成分。四聚乙醛是一種選擇性強的殺螺劑,有特殊香味。蝸牛受引誘劑的吸引而取食或接觸到藥劑后,體內會大量釋放乙酰膽堿酯酶,破壞螺體內特殊的黏液,使螺體迅速脫水,神經麻痹,并分泌黏液,由于大量體液的流失和細胞被破壞,導致螺體在短時間內中毒死亡。
在登記產品外,有學者比較了滅幼脲、甲維鹽·高氯、除蟲脲、氟蟲脲、氟啶脲、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抑食肼、核型多角體病毒、殺鈴脲、吡蟲啉等大田常用農藥對蔬菜田蝸牛的毒殺效果,發現甲維鹽·高氯、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吡蟲啉等對蝸牛具有一定的毒殺作用,但其毒殺效果還有待更多的試驗數據支撐[30-31]。
4.4.2防治蝸牛農藥使用方法根據蝸牛的發生特點和危害習性,施藥時間應在08:00以前或 18:00 以后,即在蝸牛活動盛期進行。對于顆粒劑、毒餌劑型,可以直接撒施或拌細土、細沙后撒施。對于可濕性粉劑可進行兌水噴霧。因外殼的保護作用及藥劑的作用方式,顆粒劑、毒餌劑的使用效果優于噴霧[32]。
5展望
因種類鑒定技術手段難以普及,目前蔬菜田蝸牛種類調查并不系統。不同品種的蝸牛種群生態學研究尚處于初始階段,蝸牛天敵種類調查及應用技術研究也未見太多報道。種植戶沒有掌握防治蝸牛的有效辦法時,往往習慣性參照大田作物的防治技術手段進行蝸牛防治,盲目大劑量使用化學藥劑卻達不到預期的防治效果,反而造成了生產成本增加,且污染了生態環境。因此,須要普及蝸牛的生物學知識,提高種植戶對蝸牛類有害生物的了解,明確綜合防治技術的重要性,放棄采用化學藥劑防治技術。
當前蔬菜蝸牛防治中的藥劑登記品種十分單一,近40年長期使用四聚乙醛類殺螺劑,抗性及農藥殘留問題已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農藥研發企業和科研機構正投入資金和研究力量篩選對蝸牛高效的新農藥活性成分或化學結構,開發蝸牛防治中的替換、輪換藥劑。特別是開發利用自然植物中富含的麻黃樹素、皂苷類化合物和膝黃菌素等生物堿、黃酮類物質作為植物源殺螺劑,將成為綠色蔬菜生產中有害蝸牛防治的重要新途徑。
參考文獻:
[1]張民照,宗雨,王雪瑩,等. 有害軟體動物條華蝸牛假死性的研究[J]. 中國農業科學,2009,42(11):3914-3921.
[2]李建波,葛應蘭. 蔬菜田蝸牛的發生與防治現狀及分析[J]. 植物醫生,2017,30(4):45-49.
[3]李洪冉,董向麗,褚棟. 蝸牛對農作物的危害不容忽視[J]. 中國植保導刊,2015,35(4):88-89.
[4]葉建人,王強,趙學平,等. 蝸牛對蔬菜和玉米的危害與趨向性研究[J]. 中國蔬菜,2013(16):89-91.
[5]張夕林,周紅新,楊麗華. 江蘇沿江地區蝸牛危害發生特點及其防控技術[J]. 上海農業科技,2015(6):143,162.
[6]姚麗美,王猛,馬佳,等. 2011—2012年我國南方部分地區玉米病蟲害發生規律初探[J]. 江蘇農業科學,2013,41(7):98-101.
[7]岑湘云,劉延彬. 南寧市蔬菜蝸牛種類調查及細鉆螺的發生與防治研究[J]. 廣西農業科學,1988(3):34-36.
[8]趙玉文. 防治為害蔬菜的軟體動物[J]. 山西農業科學,1985(10):31-32.
[9]張衛紅,錢周興,郭云海,等. 新疆陸生貝類區系及動物地理學分析[J]. 干旱區研究,2009,26(2):238-242.
[10]蕭鳳回,郭玉姣,王仕玉,等. 云南主要藥用石斛種植區域調查及適宜性初步評價[J]. 云南農業大學學報,2008,23(4):498-505,518.
[11]錢周興,張衛紅,郭云海,等. 浙江陸生貝類區系及其生態分布分析[J]. 四川動物,2006(4):814-818.
[12]趙春,畢春白,楊帥群,等. 1.8%四聚乙醛GR防治薄球蝸牛田間藥效試驗[J]. 中國園藝文摘,2017,33(4):33-34.
[13]蕭維良. 皺疤堅螺[Camaena cicatricosa (Muller)]生態觀察的研究[J]. 暨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與醫學版),1989(1):46-52.
[14]楊呂娟,張子俊,張衛紅. 新疆農牧區擬蛹螺屬2種蝸牛形態特征和分子數據的比較研究[J]. 江蘇農業科學,2020,48(4):121-126.
[15]王治明. 四川農田蝸牛的發生規律及其綜合防治措施[J]. 中國植保導刊,2010,30(10):33-34,40.
[16]趙虎,胡長效,張艷秋. 灰巴蝸牛生物學特性及藥劑防治研究[J]. 農業與技術,2004(4):73-76.
[17]張君明,虞國躍,周衛川. 條華蝸牛的識別與防治[J]. 植物保護,2011,37(6):208-209.
[18]李碧華. 褐云瑪瑙螺——云南熱區陸生貝類資源新記錄[J]. 云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0,10(1/2):111-113.
[19]張文斌,任麗,楊慧平,等. 農田蝸牛的發生規律及其防治技術研究[J]. 陜西農業科學,2012,58(5):267-269.
[20]曹成斌,王滿生,何梅榮. 灰巴蝸牛發生規律初步研究[J]. 陜西農業科學,1992(3):15-16.
[21]陳艷麗,章金明,林文彩,等. 茶粕對灰巴蝸牛的驅避作用[J]. 浙江農業科學,2015,56(8):1259-1261.
[22]王玉玲,瞿紅俠. 灰巴蝸牛的生物防治研究[J]. 北方園藝,2011(9):160-162.
[23]陳琪. 螢火蟲的秘密[J]. 小學生導刊(高年級版),2019(7):10-11.
[24]郭靖,章家恩. 福壽螺的生物防治現狀、問題與對策[J]. 生態學雜志,2015,34(10):2943-2950.
[25]吳月英,寧安. 中國新型化學滅螺藥的研究[J]. 熱帶醫學雜志,2009,9(4):450-454.
[26]劉穎芳,彭宇,劉鳳想. 中國滅螺技術的研究進展[J]. 四川動物,2005,24(4):651-654.
[27]張勁松. 殺軟體動物藥四聚乙醛[J]. 江蘇化工,1986(2):27-30.
[28]佚名. 人工降雨的新催化劑——四聚乙醛[J]. 氣象科技資料,1973(1):20.
[29]蘇奕人,王友志,陳慧健,等. 復配四聚乙醛對福壽螺的殺滅效果[J]. 江蘇農業科學,2020,48(2):113-117.
[30]田素梅,王玉玲. 幾種農藥對灰巴蝸牛毒殺效果研究[J]. 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13,29(3):69-72.
[31]田素梅,王玉玲. 幾種生物農藥對同型巴蝸牛防治效果比較[J]. 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12,28(6):82-85.
[32]韓麗娟,王強,張光進. 四種殺蝸牛農藥的藥效與防治技術研究[J]. 農藥,1987(6):49-50.
基金項目:國家特色蔬菜產業技術體系項目(編號:CARS-24-C-01)。
通信作者:徐德進(1980—),男,江蘇鹽城人,碩士,副研究員,從事農藥高效使用技術研究。Tel:(025)84390403;E-mail:jaasxdj@ja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