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上期,我們看到了鹽商階層對當時社會公益及教育的貢獻,在本期,我們將會看到長蘆鹽商這個特殊階層的另外一面。在珍貴的長蘆檔案中,有很多大案要案卷宗,比如說五綱總被捕案案卷,還有褚玉璞截留鹽款案案卷。這些案件在當時都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因為它們都與當時的中國政界高層有關,甚至當時的國民政府最高領導人蔣介石也牽扯其中。在長蘆檔案中,這些案件有著怎樣曲折的來龍去脈?通過這些檔案,我們能否捋出,當時的大鹽商們與政界之間,有著怎樣錯綜復雜的關系呢?
紀錄片解說:1928年10月19日,當時已是國民黨領袖的蔣介石,親自向天津警備司令部下達了一個密令,在毫無征兆的情況下,拘捕了長蘆綱總王君直、李贊臣、楊丹臣、郭少嵐、李少舫五人,后將五人押解南京。一時間,津門上下一片嘩然,各大鹽商及工商業者惶恐不已,人人自危。
誰知,這一事件,前前后后竟然拖了三個年頭,后來由于王君直病死于南京,引發全國矚目,最終演變成了轟動一時的全國大案。五綱總被捕案有著怎樣的歷史背景與經過?為何蔣介石會對幾個綱總產生如此大的興趣,甚至不惜大動干戈呢?
在長蘆檔案中,有一份關于五綱總被捕案的厚厚卷宗(圖1),仔細翻閱這些檔案,一幕幕歷史的細節展現在我們眼前。
專家解說:1928年出現什么情況?北京政府結束,首都遷到南京,這期間就有新軍閥勢力和舊軍閥勢力之間的一個博弈。除了政治上的博弈之外,他們在經濟上,在社會上,在文化各方面都有博弈。特別是天津地區,作為長蘆鹽的集散中心,這個地區政治比較動蕩。
紀錄片解說:長蘆鹽區是全國七大海鹽產區之一,其每年的鹽稅收入,占到了全國鹽稅的15%左右,其銷地涉及直豫184州縣,可以說,誰掌握了長蘆鹽區,誰的手中就掌握了財富。因此,長蘆鹽區關于引岸的爭奪,歷來十分激烈,五綱總被捕案就與引岸之爭有著密切的聯系。
主持人:在1911年辛亥革命后,長蘆鹽區發生了十大累商拖欠洋款1000萬兩的債務風潮。在這次債務風潮中,十大累商的引岸被沒收,共有引地六十三縣。由于鹽務署方面不方便經辦,于是呈準改由蘆綱公所各綱總代辦。這是一個無本的生意,因此針對十大累商引岸的爭奪十分激烈,震驚全國的五綱總被捕案就是由此而引發。
紀錄片解說:1923年,舊官僚李廷玉奪得長蘆公運后,欲望仍不滿足,繼而又向現任綱總王君直提出承辦津武口岸的要求,結果遭到王的斥罵。從此,李廷玉與綱總們結下冤仇。
專家解說:津武口岸包括舊天津縣四門和武清縣。這一引岸涵蓋的地域廣、人口多,在引商口岸中收益最大。這個引岸的鹽稅由蘆綱公所的綱總把持。蘆綱公所實際就是長蘆鹽商的行業公會,它隸屬于天津總商會。蘆綱公所的綱總由鹽商們推舉,一般四年一期,一期一般四五個綱總,任期內辦事平妥無疵者期滿仍繼續任事,不另改選。
紀錄片解說:1928年,李廷玉到達南京,通過邵力子的關系,向蔣介石陳述長蘆鹽區多年的積弊,并告發了綱總們侵占“四省公司”津浦鐵路鹽斤加價之巨款事件。
專家解說:這一事件緣起于清朝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為修筑津浦鐵路,清政府采取給鹽斤加價的辦法籌款,即每斤鹽加價錢四文,先由眾鹽商墊付上繳。津浦鐵路經過直、魯、蘇、皖四個省份,保管這筆款項的機構名稱即為“四省公司”。津浦鐵路鹽斤加價款償清以后,蘆綱公所卻仍繼續征收,日久累積,數目非常大,而這筆款項卻被綱總們所侵占。
紀錄片解說:此事原本是公開的秘密,但由于當時國民黨剛剛結束北伐,立足未穩,正在囊中羞澀之時,蔣介石得此消息,認為是個難得的機會。于是蔣介石密令天津警備司令部,將長蘆綱商五綱總秘密逮捕,從而引發了震驚全國的五綱總被捕案。
主持人:看到這里,也許您會認為,五綱總被捕案其實就是鹽商之間為了利益,而勾心斗角的產物。那么,事情真的有那么簡單嗎?通過研究長蘆檔案中的五綱總被捕案卷,我們可以發現,鹽稅之爭不僅是鹽商之間的斗爭,在政府與鹽商之間,也存在著各式各樣的矛盾。
紀錄片解說:說到底,五綱總被捕案的真正原因,其實是當時國民黨南京政權,為控制地方政局、集中地方財力所采取的一種非常手段。李廷玉的告發,給了蔣介石一個機會,他可以通過這一事件借題發揮,掌控津武口岸及周邊地區的政局和財富。
專家解說:蔣介石在南方成立南京政府缺錢,他就希望勒索一些,等于是勒索鹽商。1928年,蔣介石下令,讓傅作義通過公安局把五大綱總逮捕。這個事前前后后一共是三年時間,歷經1929、1930、1931三年才結束的。
紀錄片解說:五綱總被捕后,長時間查而不審,押而不訊。其他眾鹽商各懷懼戒之心,都不敢出來擔任綱總,蘆綱公所的事務幾近癱瘓。為將五綱總解救出來,其家人也是各顯其能,四方活動,然而卻收效甚微。
專家解說:蔣介石采取這個措施,實際上也是為了解決他的財政收支的問題。據李廷玉所講,綱總手里有280多萬兩銀子,這280多萬兩銀子是多年積壓在那的,想把這部分錢作為罰款交到南京政府。實際上綱總手里沒有那么多錢,即便有那么多錢,綱總也不情愿交給南京政府,所以這兩方形成一種對峙。
紀錄片解說:1929年1月初,五綱總被押解至南京,拘押于南京國民政府大門以內的西廂房,后移往南京大華飯店,并經蔣介石指派王寵惠、馮玉祥、閻錫山、孔祥熙、宋子文、譚延鎧、趙戴文等七人,組成“審訊長蘆鹽案委員會”,以王寵惠為主席委員。但因當時中國四處戰亂,各委員星散各地,一時間根本無法聚齊,故此案一拖再拖。
主持人:蔣介石拘捕五綱總后,按常理講,要么盡快審訊結案,要么無罪開釋。然而國民政府卻采取了不審不訊、長期羈押的方式。那么蔣介石為什么要這樣做呢?在長蘆檔案中,我們發現了大量長蘆綱總與北洋軍閥政要之間來往的文件資料(圖2),這或許能引導我們找出問題的真正答案。
紀錄片解說:五位綱總與北洋軍閥集團之間,或多或少都有著某種程度的關系,在天津是呼風喚雨的頭面人物,其所在的天津商會具有很大自主性和號召力,蔣介石對于這一階層放心不下,因此才親自下達了拘捕蘆商五綱總的密令。
經過一段時間的運作,五綱總的家人發現,這件事情找誰都不好使,除非直接找到(下轉08頁)(上接14頁)蔣介石本人,才有解決問題的可能性。
1929年7月中旬,蔣介石到北平視察。蘆綱公所聞訊后,急忙公推劉景泉、劉漸逵、王春煦、陳右銘等7人為長蘆通綱全體商人代表(圖3)趕赴北平面見蔣介石,并向蔣介石提出了準予五綱總保外候訊的請求,或以劉景泉等4名代表以身代押,換回五綱總。蔣介石均未答復,劉景泉等4人只得悻悻而歸。
專家解說:五綱總都是比較有名的人,有些是社會名流,在天津是很有影響的。1928年抓了五綱總以后,首先反對的是五綱總的家屬和所謂的引商,我們稱之為傳統的鹽商。這批人在天津的報紙《大公報》《益世報》上掀起輿論,進而形成一種群眾輿論,希望或呼吁南京政府把他們釋放,或以什么方式解決。
主持人:這份厚厚的長蘆檔案,是天津商會遞給蔣介石的呈文 (圖4),內容都是要求國民政府早日對五綱總進行結案,呈文的措辭可以說是一次比一次強硬,但是南京的蔣介石始終不為所動。而這時,一件意外之事的發生,讓蔣介石也頂不住各種壓力了。
紀錄片解說:由于長期羈押,長蘆五綱總屢染疾病,1931年1月4日,綱總王君直終于在羈押期間病逝。王君直的靈柩運抵津門后,引起津城各界的強烈反響。津商會、各法團及社會各界人士紛紛致函南京政府,請求盡快了結此案,釋放眾綱總,其中頗多微詞。
在社會各方的重重壓力下,蔣介石不得不急令趙戴文趕快了結此案。1931年3月2日,趙戴文以“事出有因,查無實據”為由,諭知原告所控無據,對五綱總,以“手續錯誤,負有責任”為由,罰款50萬元,被羈押達28個月的四綱總返回天津,這一歷時三年的五綱總被捕案終于得以結案。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