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桂元
摘要:在素養教育的背景下,學生的音樂水準和藝術能力的培養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老師在長時間的教學中不斷的磨合,小學音樂教師要認識到節奏對于音樂教學的重要性,將學生作為藝術教育的主體,不斷探索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教學方式,在探索中前行,以多元化的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節奏感,以此提高音樂教學的課堂質量和效率。
關鍵詞:小學音樂;節奏訓練;模擬教學
小學音樂教師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的使用、多種游戲活動的開展和多種打擊樂器的運用等對學生進行音樂節奏的練習,幫助學生了解音樂節奏的涵義,掌握音樂節奏的技巧,培養學生豐富的音樂感知能力,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從而提升小學音樂教學質量,促進小學生綜合能力的不斷提高。
1.歌曲輔助,抓住節奏特點
每個人對于歌曲都有與生俱來的敏感度,在進行音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選擇那些比較朗朗上口的兒歌,具有明顯的記憶點,讓學生根據這些記憶點可以快速抓住節奏。比如教師們可以先讓學生聽歌曲,在聽幾遍之后,試著哼出旋律,為了幫助學生找準節奏,教師會在旁提示,比如關于降調和升調,這樣的方式可以讓學生們利用歌曲快速找到記憶點,從而快速學習。很多兒歌都會采用重復的旋律,在重復哼唱的過程中可以幫助學生不斷進行調整,讓學生掌握歌曲的節奏感。通過兒歌,也可以幫助教師檢驗一下前面幾個環節的訓練成果,看看學生們是否具備了一定的樂感,對于節奏產生了基本的判斷能力。例如,在指導學生學習《小兔子乖乖》這首兒歌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這首歌曲,并在停頓的地方拍手,如"小/兔子/乖/乖,把門/開/開誰來/也不開。"一邊聽著這首歌曲,一邊看著教師打手拍,學生可以有效感受歌曲中的律動和節奏。
2.鑒賞型教學
鑒賞型教學是指通過音樂感知鍛煉學生音樂鑒賞能力的音樂學習方法,這種方法能夠讓學生對音樂節奏擁有更敏感的知覺。同時,通過不同音樂類型的直觀性鑒賞,能夠讓學生在比較中總結出規律與各種音樂類型所具備的相關特點。例如民歌、童謠、古典音樂、兒歌、流行音樂等不同的種類,有著非常明顯的差異與特征,學生需要通過鑒賞的方式來對這些不同種類的音樂進行分析與鑒別。實際教學活動落實過程中,教師還可以結合音樂的節奏加入更多的形體表演,讓學生調動更多的感官對音樂中的樂理知識和節奏知識進行有效學習。例如,教師帶領學生學習流行音樂時,可以給班級中的學生布置編舞任務,讓學生自主感受節奏,對流行音樂的整體氛圍進行理解,并通過自己的肢體對其進行展現,這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以及鑒賞能力。在鑒賞童謠或兒歌時,教師可以以合唱的方式讓學生對某首童謠或兒歌進行深入學習,共同演唱的過程中,學生還可以對這些不同音樂風格,相關特點進行有效區分,保證學生的音樂學習水平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3.將節奏訓練與語言有機融合
在音樂中語言也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將語言與節奏有機的結合,能夠形成一個動聽的音樂。由于語言是學生日常生活中最為常見的一種,如果教師培養學生樂感的時候能夠合理使用語言,將語言與節奏有機的結合,能夠幫助學生很好的理解。教師在讓學生進行語言節奏訓練期間,最主要的是語言,語言練習是節奏訓練當中的基礎所在,而旋律與節奏在其中也占據極其重要的作用。開展語言節奏訓練過程中,教師合理在其中添加一些動作,能夠增強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能力,也就是說讓教師引導學生,使用拍腿等形式,增強學生的節奏感,在此期間,學生通過語言節奏的訓練,不僅增強了學生的樂感,還讓學生掌握了語言與動作的能力,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小學生對音樂的審美能力。
4.加強對樂理知識的講解
俗話說,一口吃不成一個胖子。在培養小學生音樂節奏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掌握樂理知識的形成是達到這一教學目標的基礎條件。如果學生都沒有了解到音樂中有哪些樂理知識,甚至不知道音樂節奏是什么,那么對于其自身來說,自然也就無法形成節奏感知意識及節奏思維。所以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適當地增加一些與樂理知識相關的內容,借此幫助學生系統地了解到何為節奏,讓學生能夠進一步產生學習興趣。在課堂上,教師可以根據音樂教材中的相關內容,對一些經常會應用到的樂理知識進行匯總,例如音樂簡譜、五線譜、各個音符的對應音調等等。之后,教師可以系統化地將其構建成完整的教學體系,幫助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
5.創造型教學
創造型教學指的是在日常音樂節奏訓練中,教師需要加入一些故事元素來輔助完成整體音樂的學習。例如,在兒歌《小兔和狼》的教學時,教師指派學生根據音樂內容分角色扮演,有的學生出演受驚的小兔子,有的學生扮演兇猛的大灰狼,根據音樂節奏的卡點,分別做出不同的神態動作,演繹出新的音樂小故事。現代教育認為,只有學生在日常學習中不斷體驗,才能做到真正全身心投入到教學活動之中。特別是對于小學生來說,與其長篇大論地教導樂理知識,不如帶著孩子一起情景模擬,設置相應的場景游戲,滿足小學生好奇、頑皮的學習心理。
6.通過模擬教學加強節奏訓練
對小學生進行音樂教學時,可以適當采用與教學內容相符的模擬教學的練習。教師可以使用模擬訓練的方法,幫助小學生進行節奏訓練。模擬訓練很大程度上具有一定的理論性,教師就要注意對不同年級段學生的使用,對于高年級學生來說還是會起到一定效果的。在進行模擬訓練時,教師還要對學生加以正確的引導,通過問答形式讓學生加深對節奏知識的理解,使學生的音樂水平得以提高。例如,在三年級下冊《采山》一節課中,老師可以在課前給學生發放一些音樂器具,如口琴、豎琴等,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的輔助進行教學,播放一些關于“采山”場景的音樂,讓學生認真聽,并且要求學生使用這些樂器來進行模擬演奏,在學生演奏完成后,讓學生回答一些問題:“你手上用來演奏的樂器是哪一種?”“這種樂器演奏的音樂節奏效果怎么樣?”通過老師的這幾種提問,會讓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的音樂內容有所了解,加深對音樂節奏的掌握。
結束語
綜上所述,音樂作為一項藝術性活動,在教育過程當中更應該突破傳統教學的局限性,促進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的多樣化。教師要把興趣化作導向,降低音樂節奏學習的難度,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最大限度的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黃昭蓉.節奏訓練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具體應用[J].當代教研論叢,2018(12):126-127.
[2]汪文靜.淺析如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進行節奏訓練[J].北方音樂,2018,38(19):231.
四川省南部縣第二小學 四川 南充 637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