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蘭
摘要:音樂是一門藝術,可以不斷提高小學生的綜合素質。小學音樂是學生們必須學習的科目,隨著新課程的不斷推進,音樂越來越受到師生的重視,傳統小學音樂教學一般只是教學生唱歌,這種教學方法很枯燥。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這種教學模式已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作為一名音樂教師,必須了解小學生音樂學習的心理特征,只有全面了解學生,才能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以科學的理念和新穎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提高學生的口語和實踐能力。
關鍵詞:方法;心理特征;音樂教學
前言:
音樂教師不僅要具備專業的音樂素質、音樂理論知識和掌握教學方法,還要不斷學習和研究小學生的心理知識,并與普通教學緊密結合,探索小學音樂中情感的呈現方式,重視學生音樂欣賞中的情感欣賞,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心態。本文分析了學生音樂學習心理特征,進而探討音樂教學方法的改進措施。
一、分析學生音樂學習心理特征
1.興趣和好奇心是學生音樂學習的主要驅動力。小學生年紀小,生活經驗有限,所以他們的心理很簡單。因此,興趣是學生積極學習的唯一動力,如果學生喜歡音樂,他們會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并且一定會學得很好。因此,教師也應該把握住這一特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采用游戲教學法,即可以根據音樂的節拍與學生進行游戲,逐步縮短學生與音樂的距離。
2.音樂教學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價值。音樂是學生通過這一途徑抒發自己情感,寄托自身希望的直觀表現形式。因此,在音樂教學過程中,要積極構建創新的教學方式,教師在傳達理論知識時,要賦予音樂更多的情感,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欣賞水準,陶冶自身的審美情操。學生學習音樂,可以消除自身的消極情緒,鍛煉穩定的情感表達方式,保持樂觀向上的積極態度。
3.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大多數小學生喜歡展示,他們都希望老師能關注自己,表揚自己。因此,在音樂教學中,老師應該盡最大努力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和思維方式的升華。
二、音樂教學方法的改進措施
1.創新引進法
在小學生的教學中,需要教師重視音樂教學內容,應根據教材的實際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特別是采用適當的導入方式導入,如多媒體視聽圖片導入有聲有情的故事介紹等。這樣,各種形式的介紹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其次,組織學生體驗和感受音樂,體驗是現代學習方法的一個突出特點,課堂音樂學習首先要通過聽、體驗、感受音樂來進行。在聽的過程中,集中精力,積極思考,仔細聆聽,根據自己的經驗和感受,從音樂中找到答案,最后用自己的語言總結出來,這種思維過程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
2.創設教學情境
學以致用"是學生學習的最終目標。當學生們了解了情況后,學生的興趣只有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才能激發起來。那么,老師在通常的音樂教學過程中,應該仔細設計,并建立科學合理的音樂教學體系,音樂教學情境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教師可以創建在音樂教學中,創設合適的語境,運用優美、自然、流暢的語言進行教學,向學生解釋歌曲中包含的感受,讓他們親身感受,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在歌曲的語境中漫游和探索,滿懷激情地走進祖國。其次,引導學生探索音樂,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孩子們對音樂的興趣始于對聲音的探索,從探索生活中的聲音開始,比如敲門的聲音、腳步聲和聲音,這些聲音包含著節奏和旋律,讓學生認識到,音樂不僅僅是歌唱和演奏,更離不開我們的生活。
3.課外教學應設計有趣的活動
教師在課堂外進行教學活動時,過于模式化的音樂課堂不僅會降低學生的學習樂趣,而且不符合學生心理發展的規律。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將興趣適當地融入音樂課堂,使音樂課堂充滿樂趣。例如,根據學生的競爭心理,設計拔河、單程跳遠等競技游戲,通過比賽調動學生的積極參與,達到音樂鍛煉的目的。此外,該活動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跑步能力,還鍛煉了學生得緊抓能力。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恰當地教學,也會在學生的創造性活動中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和教學效果。
4.滿足學生的真實需求
音樂教育為學生樂感能力的發展提供了一個重要平臺,教師在選擇音樂材料時,需要認真對待學生的需求,才能真實發揮音樂價值,要從他們自身愛好出發,提高學生樂感理解能力,培養學生的良好性格。教師可以選擇一些激昂、抒情優美等音樂作品,比如學習《黃河大合唱》曲調慷慨激昂,令人精神振奮的歌曲時,學生通過演唱歌曲,吸收歌曲所傳達的思想情感同時,也讓學生有更好的代入感,能有效地規范自身的行為方式。除此之外,教師可以貼些勞動者奮斗場景的海報,在播放中會讓學生在歌詞中體會到中華人民剛正不阿的奮斗精神,和光榮偉大的歷史記載。利用故事情境使教學模式生動且富有活力,給學生一個更優秀美好的音樂體驗,音樂教師要注重學生的生活習慣與生活情趣,著重對興趣能力的培養,輔助學生更快速掌握音樂興趣能力,培養其良好的性格。
5.情感體驗
因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態度和經歷會形成不同的情感。由于年齡的增長和與社會事物的接觸越來越廣泛,小學生有著強烈的目的性思維、控制能力、自覺行動和知識的愿望。在這個階段,他們對音樂的分化和選擇性也更加突出,大多數學生喜歡節奏歡快的流行音樂,能給他們帶來快樂。然而,歌曲中所表達的情感,以及演唱時所用的速度、力量和音色,不能僅僅通過教師的解釋就轉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學生必須親自感受,用耳朵傾聽,用大腦聯想。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只起到"引導"的作用,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比較,探索和理解旋律的風格、節奏的特點、結構的形成和情感的變化,進而對歌唱速度提出自己的見解,歌曲的音量和音色。通過這一逐步準確把握音樂元素的過程,學生對音樂的美感會不斷加深。
總結:總之,音樂教師不僅要具備專業的音樂素質、音樂理論知識和掌握教學方法,還要不斷學習和研究小學生的心理知識,并將其與普通教學緊密結合,使學生不僅能學習音樂知識,同時也促進了他們的身心發展,潛移默化地使他們發展出更加健康的心理素質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參考文獻
[1]張克學.淺議音樂教育發展的新思路[J].貴州大學學報,2014,23(2):112.
[2]趙宋光.音樂教育心理學概論[J].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3,33(89):55-57.
[3]劉再生.中國音樂史簡介[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