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原名查海生,朦朧詩派的代表詩人,他被認為是全力沖擊文學與生命的極限詩人,1979年考入北京大學,1989年選擇自殺。海子的生命雖然短暫,但是憑借其才華和創造力,在非常貧困、單調的生活環境中創作了近200萬字的詩歌、小說、戲劇和論文。海子的很多詩歌都表達出一種哲學的詩意美,并在詩歌中通過各種意象來表達自己的哲學觀。他的詩歌受到了眾多讀者的喜愛,詩歌中所包含的生命意象更是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诖?,本文從多個層面針對海子詩歌當中生命意象進行分析探討。
一、生命中的原始之美
海子的詩歌蘊含了他對遠古時代的向往之情,因為詩歌中包含了具有原始生活氣息的村莊、古代城池、喜馬拉雅山脈等意象,帶有原始的古樸、純凈,而生命的力量則是在這些古樸、純凈的事物中得到展現。海子作為一名詩人,不僅有對遠古的向往,還有對歷史的悲憫。他在詩里寫道:“有一小批年輕的詩人開始走向我們民族的心靈深處,揭開黃色的皮膚,看一看古老的沉積著流水和暗紅色血塊的心臟,看一看河流的含沙量和沖擊力?!蔽覀儚闹锌梢粤私獾胶W釉姼柚猩庀笏宫F出的原始美來自他對民族歷史的深刻感悟。又如,在海子創作的《敦煌》中,他表達了對敦煌的贊美和感慨,描述了敦煌雖然經歷歲月的滄桑,但仍然佇立于荒漠之中,并成為人類文明的永恒象征,以此表達生命力的強大。
二、生命在死亡中升華
在海子所創作的詩歌中,生命的出現往往與死亡相伴,而死亡則可以使生命得到升華。在海子看來,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結束,而是通往生命本真狀態的重要途徑,也是實現生命最高理想的主要方式。在《美麗白楊樹》中,他寫道“陪伴花朵和詩歌/靜靜地開放/安詳地死亡”,從文字中可以了解到詩人將死亡看作生命的回歸,因為盛開后的花朵將逐步走向死亡,回歸泥土,并最終化作植物的根蒂,這也為它再次獲得新生打下了基礎。海子也在詩歌中表達自己對死亡和新生的看法,如在《抱著白虎走過海洋》中,他將太陽看作生命本真的狀態,而人類只有在死亡的輔佐下才能夠越過海洋并獲得新生,從而表達出生命在死亡中得到升華的道理。而這一方面的描述也對應了存在主義哲學家亞斯貝斯的觀點,即死亡才是生存得以實現的條件。對海子而言,他對生與死已經有了深刻的感悟,在他創作的《九月》中寫道“目擊眾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遠在遠方的風比遠方更遠”,這表現出詩人已經通過對死亡的審視獲得了更好的感悟。
三、生命中的詩意
在海子的詩歌中,生命中的詩意往往通過遠方的形象予以呈現,遠方代表了純潔、自由、神秘,這與現實的喧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從而展現出生命的詩意。海子在《遙遠的路程》中描寫“遙遠的路程上卻干干凈凈”,在他看來,遠方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在吸引著自己,這也是他踏上通往遠方路程的動力。他在《民間藝人》中寫“心在最遠的地方沉睡”,在《草原之夜》中寫“我的頭顱就埋在這里,摟抱著夜色中的山岡”,之所以會使用大量的筆墨描述遠方這一意象,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將遠方看作生命的依托、精神的家園,生命的詩意只有在遠方才能夠得到呈現。海子還將自己比作遠方忠誠的兒子,然后孤獨地走向遠方,而這一方面的描述表現出詩人的理想主義精神,這也成為海子生命意識的真實寫照。
四、生命的真實躍動
在海子的詩歌中,經常會出現抒情的內容,既表現了生命個體的真實存在,又表達了生命因無法超越時間而變得迷茫的觀點。海子創作的《感動》《春天》都描述了野花這一事物,渲染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畫面,表現出生命個體在融入自然時的歡暢,從而表達出生命的真實躍動。但是在他創作的詩歌中還描述了青春的季節很快過去,個體生命無法阻擋時間流逝,從而表達出生命的有限性。在《秋日黃昏》中,海子通過對秋日黃昏的描述,表達了他對生命與時間的感慨,以及生命在大自然面前的悲劇性和無奈性。在海子的詩歌中,他能夠直面生命的困境,并義無反顧去尋求擺脫的途徑,表現出他寬廣的胸懷。
五、生命群體的共振
在海子的詩歌中,生命群體的共振也是生命意象的重要表現。他在《五月的麥地》中寫道:“全世界的兄弟們,要在麥地里擁抱?!痹娭泻w了各個層面的空間,并利用麥地營造出一個氣勢磅礴的空間。在這一空間中,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向自由奔去,并在這一過程中形成生命群體的共振。海子創作的《麥地》同時出現了眾多人物,并通過對他們的描寫來表現生命的共振。在與他人的共存中,人能夠達到生命最充實的境界。雖然這只是海子的意想,但也表達了他心中沉重的生命意識。
六、對本真的追求
生命雖然充滿苦難,但海子對生命仍然表現出摯愛之情,而且從來都沒有放棄對生命價值的思考,并在思考中獲得了對生命本真的頓悟。在《日出》中,他寫“在黑暗的盡頭/太陽,扶著我站起來”,太陽使得海子對生命有了更為深切的感受。而在《黎明》中,他寫生命就是在搏斗中失敗、并在失敗中搏斗,如此往復的循環也表現了生命的本質,展現了生命的力量。在海子看來,時間和空間雖然會對生命造成阻礙,但是生命的真實和純粹則無法被奪走,這也是生命追求的目標。
七、對健全生命的向往
在海子的詩歌中,對健全的生命懷有向往之情,這與他成長的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海子從小生活在農村,這樣的環境使他形成單純、樸實的性格,也使他對自然、生命有著難以割舍的情感。他在《活在珍貴的人間》中寫道:“我踩在青草上/感到自己是徹底干凈的黑土塊?!睂W佣?,其滿懷激情走向詩壇,期望能夠將自己對生命的感悟用詩歌的形式表達出來,但理想與現實產生了巨大的反差,這讓他感到驚詫。20世紀80年代的詩壇存在明顯的浮躁之風,在海子看來,這樣環境下的生命表現出明顯的殘缺,自己無法融入這樣的環境,只能選擇以筆為刀來宣揚自己的理想主義,并利用自己的詩作詠頌健全的生命。最終海子選擇以自己的生命去實踐自己在詩歌中構筑的生命理想,進而結束自己的生命。在海子的思想意識中,詩歌從來都不是一個名詞,而是一個動詞,詩人的生命應該與其詩篇在一起,也正是這一份執著,海子義無反顧地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海子走了,或許是走向了尋找健全生命的行程,但是他的死亡并不代表他生命的結束,而是一個生命存在意義的真實顯現。
八、結語
在海子的詩歌中,針對生命的意象各有側重,但是最終會歸結到一點,即對生命的本真的追求。海子雖然走了,但是其詩歌中生命意象對現實社會的影響卻從來沒有停止,這也指引著我們對生命進行更為深刻的思考。
(江蘇經貿職業技術)
作者簡介:周倉庫(1983-),男,河南周口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為朝鮮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