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藝術創作來說,手段和目的是密不可分的,繪畫中任何一種思想的傳達都離不開與之相對應的表現技法。隨著現代科技文化的發展、藝術的變革以及審美的多元化,繪畫技法不斷豐富,這種情況下,畫者固守任何一種傳統體系或觀念都不是一種積極的態度。陳和西一直致力于油畫語言研究,經過幾十年的繪畫實踐,他漸漸形成了獨特的油畫藝術語言。本文主要研究陳和西的油畫底色的制作和運用。
一、底色制作
在西方油畫史中,很早就產生了制作有色油畫底子并在上面作畫的方式,但形式比較單一,大多是用某種灰色或在有肌理的底層上刷制灰色。其底色沒有明顯的色彩色相、明暗變化,呈現給觀者的是一種相對平整的視覺效果,主要也是為了解決素描稿上黑白灰關系的問題。
陳和西的底色繪畫與傳統底色從明暗的角度出發只是簡單區分黑白灰有所不同,他把色彩自身作為研究起點,建立了一套與眾不同的色彩觀察體系和色彩表現體系。陳和西在寫生和創作中是以底色優先的方式,以底色中的色彩色調為基礎,結合物象占據畫面中的底色的面積大小決定作畫的先后順序。
(一)基底制作
與西方傳統油畫慣用的媒介劑的調配方式“肥蓋瘦”不同,陳和西的油畫底色制作采用一種相反的“瘦蓋肥”的方式,在第一遍繪制過程中以調色油的使用為主,而在第二遍上色的過程中主要采用松節油。關于底色制作的顏色和媒介劑主要分為兩部分:基底部分與潑灑部分。基底部分為“肥”,其媒介劑以調色油為主,松節油為輔,調色油與松節油的基本比例為5∶1。在制作底色時,該媒介劑的用量比較大,因此可以用容器一次性多調配一些。潑灑部分為“瘦”,其媒介劑以松節油為主,調色油為輔,松節油與調色油的比例為5∶1,調制的顏色最好呈“米湯狀”。在底色制作過程中,畫者根據不同品牌的調色油與松節油的特性,適當調整底色。為了避免在制作底色時出現過多失敗的底色,畫者應該先了解在制作底色的過程中常遇到的幾種問題。
(二)底色制作中存在的問題
首先是兩層顏色之間沒有發生反應,即沒有產生“龜裂”或者“花點沫”的效果。這種現象的產生可能有兩種原因:一種是在第一層色中,涂塊面布基底的顏色過厚或者過干,導致第二層顏色中的松節油沒法將第一層強色沖開;另外一種可能是用來調制“瘦”的顏色的媒介劑中的調色油的比例偏高,不能實現破色的效果。
其次是在底色制作的過程中,第一層色與第二層色之間發生的反應過于強烈,出現花狀的大光圈。這種問題的出現,可能是調制“瘦”的顏色的媒介劑中的松節油偏多,或者調配“瘦”的顏色的濃度不夠,導致松節油的含量偏高,從而出現破色偏過的現象。
再次是底色中的色彩和肌理平均,沒有韻律。這種情況的發生,可能有兩種原因:一種是在刷制第一層顏色時,過于用勁平涂或平刷,導致基底色不透氣,色彩沒有變化;另一種是在潑灑第二層色時,筆的高度或者使用的力度不夠,導致底色中的花狀肌理不明顯。
這種底色制作方式相對于一般的底色制作來說比較復雜。畫布最好以中粗紋亞麻布為主,油畫顏色的種類要盡可能多,這樣有利于呈現底色色彩的豐富性和多樣化。
二、底色分類及運用
陳和西的底色的分類可歸為三種,單色底色,復色底色和花色底色,每一種底色都有獨特的藝術表現力。
(一)單色底色
單色底色是以色彩的色相、明度和純度的形式存在于畫面之中的,強調畫面色調統一,指運用某種灰色(黃灰、紅灰、綠灰等)在白色畫布上刷上一層具有明顯灰度和純度變化的同類色底色。“單色”強調畫面色調的統一,但并不意味著使用顏色的單一。
例如,陳和西2011年創作的《晌午》,整個畫面籠罩在黃灰色的色調中,無論是近處黃綠色的田埂,還是遠處的樹木和小麥,都融入整個黃灰色調中。陳和西借用中國畫皴擦點染的方式,在底色上進行揉、壓、掃、勾,既保留了原有的底色,又使底色融合在畫面之中。前面的土地大量地保留黃綠底色,中景是一排深色偏綠的樹木和亮色的人,后面的農作物則偏黃綠、偏紅色,這樣既拉開了前后的層次關系,又使畫面的色彩豐富起來。天空是黃灰色,作為畫面的紐帶(灰色色階)。樹則是采用剪影式的方式保留了大量的黃灰色底色作為枝葉,并用重色略微地勾畫幾根豎線條,顯得生動而自然。從整個畫面的色彩構成不難發現,黃色底色在這幅畫的創作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畫者通過物象色彩與底色色彩的相融,有意識地融入了自己的主觀性創作,從而把這種在田里勞作的常見農村場景表現得微妙細膩而又富有意境。
(二)復色底色
復色底色,能夠給予畫者再次調制畫面色彩的參標,使各種色彩在碰撞之中相互協調。其在單色底色的基礎上把原本不和諧的色彩并置在畫面中,大量色相不同且對比強烈的色彩在純度、面積、表現形式方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構成視覺沖擊力較強的底色。
例如,陳和西在2009年創作的《花地》。大面積繁復的藍綠色的花,與小面積的灰色的天空形成了鮮明的形、色面積之間的對比,給予觀者極大的視覺沖擊力。通過對底色的保留與再創作畫面呈現出花團錦簇的效果。他在創作的過程中根據自然對象的特征,按照一定的空間透視關系,對紅色塊面的大小、遠近、疏密關系進行考量,以達到畫面的協調統一。畫面中還有很多白色的花蕊,這是畫者對復色底色的保留,有意地勾勒近處幾株似狗尾巴草的物象和遠處的一些白色的細線。畫面中色彩與色彩之間互相碰撞,使得畫面更加豐富。具體分析《花地》很容易發現復色底色的運用,而這一做法不僅能夠為自身的寫生和創作提供很多便利,還能夠對畫面色彩的再配置提供調色啟示,表現出一些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意象色彩,從而提升畫面的藝術境界。
(三)花色底色
花色底色可以給予畫者色彩和形狀的偶發提示,增強畫面靈動性和奇特性。它是在單色底色和復色底色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出的研究成果,是一種比較豐富的底色,不僅表面具有各種偶然性的色和形,還具有某種特質的油性質感。
例如,陳和西2011年創作的作品《暖陽》。這幅作品大部分保留了底色,畫面形式輕松自如,隨意的勾勒與涂抹其實是對底色肌理的合理布局與運用。陳和西巧妙地運用了斑駁的底色,根據畫面需要,用大塊的黃色壓出了陽光的光斑,用筆干脆,寥寥幾筆把樹枝中光線的游離交代得很清楚。左右樹木的枝干利用了底色上的線,樹枝渾然天成,底色中的暗色除了確定基調,也起到了烘托出祥和氛圍的作用。重色與亮色的精心布置營造出畫面的空間感,增加了觀者想象的空間,也契合主題表達。畫者利用大面積深色樹枝的蓬松感與亮色的畫面中心形成鮮明對比。畫面中,有人在曬著糧食、有人正背著背簍,幾只家禽正在覓食、一只白色的狗正在玩耍,猶如陶淵明筆下“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的世外桃源。觀者通過作品,可以感受到陳和西對底色的把控能力,以及對底色的巧妙利用與保留。
三、結語
油畫發展至今,本來就有豐富多彩的藝術語言、繪畫技法與構成形式。作為21世紀的油畫學子,在這樣紛繁復雜的藝術洪流中,若不努力思考、認真學習,尋找到適合自身的繪畫語言,便容易迷失自我。不過也正是這種各個畫派百花齊放的時代,使得油畫藝術家可以努力尋找自身的符號,不斷創作出與個體和時代相結合的作品。正如陳和西在風景油畫探索過程中,將西方油畫同中國文化的精神相結合,推陳出新,形成了他獨特的油畫藝術語言。同時陳和西的繪畫也表明好的藝術創作要立足生活從本土文化中吸收營養。
(四川輕化工大學)
作者簡介:季曉林(1995-),女,四川達州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油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