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志剛
非物質文化遺產一直都是我國非常寶貴的文化財富,有著非常豐富的藝術表演形式,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時代在不斷進步和發展,讓非物質文化遺產保持原有的基本特性并進行文化傳承是頗為重要的工作。在群眾文化中融入非遺表演形式,不僅可以讓群眾文化具有濃重的生活氣息,也可以更好地體現非遺表演藝術的文化和情感。本文主要研究新時代群文工作中的非遺表演藝術。
新時代背景下,社會人士對于精神文化的要求越來越高。藝術表演是豐富人的精神事業的一種日常生活方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表演形式充分體現了那個時代的民族歷史文化和歷史情感,一些民俗的地域舞蹈完美地表現了地方的風俗習慣和日常活動。群眾文化的主要發展前提是面向廣大人民群眾,其包含人的行為和精神兩個主要層次,并且兼容性、隨意性非常強。所以在群眾文化中有非常多的非物質文化表演藝術形式,群眾文化也對非遺藝術的傳承影響頗深。
一、新時代群文工作中的非遺表演藝術概況
《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作出了明文規定:“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當前社會人士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越來越重視,在社會上也受到了廣泛的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我國群眾中有著非常高的地位,社會人士都非常認可,經歷了時代的變遷依然可以維系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交流,具有非常強大的力量。以嶺南傳統的舞蹈文化為例,其具有悠遠的歷史,是我國極具特色的民族民間舞蹈文化,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種地區民族文化表演活動的表達形式。
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有流傳下來的民俗舞蹈,也有著非常多的呈現形式,主要特點是更貼近時代民族的生活方式,讓人們能夠通過這些傳統的表演形式對整個民族的文化底蘊有深刻的了解,代表著整個民族的審美及個性體現。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非常寶貴的文化財富,在傳承和保護的過程中一定要保持原有的特點和特性,其核心理念一定不能隨意改變。在群眾文化工作中也應重點體現“非遺文化再現”和“非遺文化創作”的差異,不能一概而論。群文工作是一個非常廣泛的群體性活動,其文化概念極為寬泛,其中包括人類精神文化及行為文化等諸多方面,該文化是社會勞動的結晶所在、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標識,更是民族進步和社會發展的主要載體。群眾文化具有隨意性、廣泛性、兼容性及多元性等特征且民族群眾及廣泛性極為突出,中華民族文明史極為悠遠,所涵蓋的各種民族文化和表演意識也十分豐富。所以一定要先確保該民族特色的理念正確,再進行普遍的傳播,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非遺表演藝術。
二、新時代群文工作中的非遺表演藝術形式
中華民族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的民族舞蹈、樂器、歌曲可謂數不勝數、種類極其豐富。隨著時代的發展,國家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揚越來越重視,保護一些具有歷史意義的非遺表演和一些歷史文獻成為當前青少年的重要責任。
國家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表演藝術的態度是要全面普及,社會人士對于非遺表演藝術的認知,將更多有意義、有價值的表演藝術進行傳承和保留。非遺表演藝術大多來自一些帶有濃重宗教色彩的、傳統的民間小村落,而這些藝術表演大多是被用來慶祝重大的節日和祭祀,通過豐富的肢體動作和語言為生活帶來希望。
目前的群眾文化中也有非常多的非遺表演形式。例如,在廣東嶺南依然存在非常豐富的民俗舞蹈,如獅舞、蜈蚣舞,并且我國最古老的劇種昆曲現在依然有很多人學習和表演。但是隨著藝術的發展,很多文藝工作者會對傳統的民俗表演藝術形式進行創新,這樣的改變如果過大則會失去了本來藝術的價值和魅力。尤其是傳統的表演和現代的表演大有不同,若改編不得體,就會呈現不倫不類的藝術變形形式。所以如何在群眾文化中對傳統表演藝術進行保留和創新也成為一大問題。
三、新時代非遺表演藝術對群文工作的影響
(一)表演藝術的形態
在表演藝術的形式上,傳統的藝術表演更具有獨特的文化生活方式,在很多具體的表演細節中都能夠很好地反映出當地的一些風俗習慣和生活特色。一部好的帶有生命力的作品是通過所處時代的生活環境、個人精神以及風土人情所決定的。所以,我國的傳統表演藝術大都有久遠的歷史,并且在發展形成的過程中又融入了很多時代的特點和精神,將生活中原有的形象、狀態通過一些舞蹈或者演唱的形式進行構建,將真實的背景環境下所體現的精神面貌以不同的形式展現出來。
例如,在傳統的祭祀活動中,酒歌是那個時代的民族人民用來驅鬼、祈福的重要形式,人們把自身的情感通過又唱又跳的形式表達出來,如果將具體的人物角色融入祭酒、喝酒、唱酒、舞酒的形式中,構成一個完整的舞臺表演,則會讓觀賞的群眾感受到一份沉重的儀式感。而將這種儀式感運用藝術的手段進行技術處理會讓觀眾得到更加直觀的感受,與原生態的表演形式相比較,這樣的藝術表演形態更能直擊觀眾的心靈,也可以讓傳統的非遺表演藝術在更專業的舞臺上得以表現和傳承。此外,黃南熱貢藝術中的六月會、土族於菟舞以及蒙古族納頓歌舞等皆屬于非遺文化表演形式,并且以上表演形式已然成為各區域的特色代表。例如,民間樂舞在保留原有的舞蹈表演形態上也融入了新時代群眾文化,以此充分體現社會變遷和時代發展。
因此,多樣的非遺表演藝術在根本上對群文工作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群眾文化工作可以通過不同的非遺表演藝術形式進行深入分析和了解,通過這種更直接的表達影響社會人士的日常生活和精神層面。
(二)表演作品的內涵
一部優秀的藝術表演作品不應該只有地方特色和人文情懷,更重要的是將整個國家的民族思想都能夠很好地體現。所以,一個藝術作品的精髓一定是整個作品的內涵,這才是能夠影響群眾的靈魂所在。
好的作品其過程是敘事,但結尾則更多的是給人深思和感悟的。一部藝術作品的內涵主要由環境因素和時代因素構成。仍以嶺南的傳統舞蹈為例,嶺南的地域文化特點非“水”莫屬,“水”對于嶺南地區的經濟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嶺南舞蹈在創作中有非常多以整體環境為背景的地域生活習慣和特點,充分地將生活中的特色轉化為舞蹈的靈魂和神韻。可見,在進行群眾文化工作時,要充分考慮實際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習慣,并且一些外在的物質因素也會對人們的情緒產生特別大的影響。
時代因素,是一個時代的重要精神,可以積極反映出這個時代的思想價值觀點。嶺南地區是一個生命特征十分豐富的地區,體現了頑強的生命力。這些時代背景下的精神都是該地區人民在進行藝術創作時的依托。在群眾文化工作中,一定要表達出當前時代的特點和精神,讓所有的人民群眾都能夠感受到生活的意義和時代的價值。
四、結語
本文通過對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表演藝術的觀察、體驗感受、了解分析,為群文工作積累大量的經驗和素材。非遺表演藝術在根本上和群文工作有一定的相似性,具體的群文工作中有著非常多的非遺表演藝術形式,無論是非遺表演藝術的形態還是內涵對于群文工作都有著積極的影響,這可以讓群眾更加了解非遺文化,也可以讓非遺文化的創作理念促進群文工作的全面發展和進步。
(建寧縣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