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映琳
摘 要:我國失業問題隨著經濟的發展越來越突出,是經濟運行過程中不可忽視的問題。通過對失業的含義和類型入手,分析失業產生的原因以及它對于經濟的影響,可發現失業會直接影響我國經濟的發展速度。基于此,結合中國的一些基本情況,分別從調整產業政策,增加工作機會;加大教育資本投資力度,提升勞動者素質;加強對學生動手能力的鍛煉,轉變大學生就業觀念;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拓寬就業咨詢渠道四個方面,針對性地提出解決失業問題的對策。
關鍵詞:失業問題;經濟;影響;對策
中圖分類號:F240?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1)28-0010-03
人口基數過大、人均資源不足、勞動力相對過剩是我國現階段的基本情況。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和經濟增長方式的逐步轉變,越來越多的人的知識和技術水平無法適應這種轉變,我國的失業問題越來越突出,并引起了全社會的高度關注,已經成為影響我國未來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穩定性的重大挑戰。
一、失業的含義和類型的界定
(一)失業的定義
失業,顧名思義,即失去工作,通常是指人到了適合工作的一定年齡段以后,擁有了工作的能力,但是卻沒有工作機會,也可以說是找不到與自己能力相匹配的工作。失業問題是市場經濟國家普遍都會面臨的難題,中國也不例外。中國在失業調查期間內所統計的失業人員是那些已經失業或正在找工作的適齡人員。
(二)失業的類型
1.自愿性失業。即自愿性失業,是一種自主放棄就業的類型,造成這類人群不愿就業的原因是多方面,比較常見的是由于社會風俗習慣、個人過分挑選、薪資未能達到期待值等原因。這部分人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動放棄就業機會,衣食住行普遍全都靠父母,依靠父母去享受優越生活。
2.非自愿性失業。非自愿性失業是與自愿失業相對的一個概念,是一種被迫放棄工作的類型,是由非主觀原因造成的,例如工人們由于技術跟不上等原因不得已放棄自己的工作。具體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一是摩擦性失業。摩擦性失業指的是由季節更替或者是技術原因導致的失業,又可稱為季節性失業或是技術性失業。技術性失業是由于企業技術變革引起的失業,企業員工無法適應新經濟體系的要求。季節性失業,顧名思義,必然是與季節相關的。例如,冰飲企業的員工夏季需求量必然是多于冬季的,此時員工面臨的就是季節性失業。這意味著有些人不得不轉移到不同的工作崗位中去,而其他沒有被及時轉移、在等待轉移的人就屬于失業。這種失業類型通常是十分短暫的失業,是過渡性的。
二是結構性失業。結構性失業主要是由于現有勞動力的知識水平、技能、思想和區域分布等不再適應經濟結構發生的變化,勞動力基礎與市場需求不再匹配而引發的失業。結構性失業是長期性的,通常是由經濟結構的調整變化引起的,某種特殊勞動力的培養必然是需要一段時間的,因此這些調整和變化也會導致特定市場需求和特定類型勞動力在某段時間內的短缺。
三是周期性失業。周期性失業是由整個經濟周期的波動而導致的勞動力總需求不足引起的,這時的失業率與經濟的周期性波動是相對應的。經濟極其容易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如經濟環境是否穩定、政策是否適應經濟發展等等,牽一發而動全身,因此經濟波動是不可避免的。周期性失業率會在經濟繁榮期內下降,而在經濟衰退期則會大幅上升。經濟衰退過程中,由于社會需求不足,前景黯淡,企業就會紛紛減產裁員,從而導致一大波人面臨失業。
四是隱蔽性失業。隱蔽性失業是失業的一種新形式。它是指一種工作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全員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或者工作的生產率低于自己所能達到的標準。例如在經濟危機期間,雇主通常將雇用的技術工人作為普通工人使用,將普通工人降級為更低端的工種使用,并在此基礎上減少他們的工作時間等等,這樣工人們也就不能發揮出自己真正的價值,這也是某種特定意義上的失業情況。
二、我國失業問題產生的原因
(一)經濟根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迅猛發展,為了適應經濟的這種快速變化,隨之而來的就是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和改革,對勞動力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斷增多,經濟快速增長與勞動力質量不符的矛盾在不斷加深。當勞動力的知識和技能水平跟不上經濟結構調整的要求時,大批的勞動力就會開始面臨失業問題。即使是現學新的技能和知識,也是需要一段很長時間的過渡期的。此時面臨的失業通常是非自愿性失業,如結構性失業、隱蔽性失業、摩擦性失業等等。即使是高校畢業的大學生,也大多只具有理論層面的知識,實際動手能力很弱,也不能滿足用人單位的要求,不能適應經濟結構調整的要求。
(二)價值觀的變化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和教育的普及化,人們對于就業的期待值越來越高,不喜歡的工作不干,薪資不高的工作不干等等,不論是眼高手低的原因還是懷才不遇的原因,都是由人們的主觀性意愿決定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優越,自愿性失業現象就越來越多。當就業單位規模和收入預期與自己的想法不一致時,大部分擁有高學歷的人就會選擇失業;而低學歷的人又大多不滿足技術型企業的要求,失業日趨嚴重。
(三)人口原因
我國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國,人口數量過于龐大,不僅人口基數大,勞動力人口也增長得非常快。人口越來越多,人口增速越來越快,工作崗位卻沒能隨著人數的高速增長增多,國家能提供給勞動者的崗位遠遠少于實際需求,這時候必然會導致勞動力過剩,失業也就無可避免。
三、我國失業問題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失業會直接影響我國經濟的發展速度。眾所周知,拉動國民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分別是投資、消費和出口。居民消費水平下降是失業的必然結果,自然會連帶性地影響經濟發展。
失業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需求的問題上。失去經濟來源的居民必然會在各個方面削減開支,因此失業直接帶來的問題就是人們的消費水平下降,對于物資的總需求自然也就慢慢減少了,進而帶來產能過剩的問題加劇,企業無法維持自身發展,不得已而持續裁員,甚至倒閉。久而久之,居民消費刺激經濟的效果就慢慢變弱,企業失業人數也會慢慢變多,兩者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持續制約經濟發展。
一方面,失業率直接反映了資源的浪費率,失業率越高,對于社會資源的充分利用率就會越低。另一方面,失業者失去了自己的工作,就會更依賴于社會保障,這時社會保障成本就會增加,國家財政壓力也會隨之變大,同時也會阻礙國家其他方面的發展。
四、解決我國失業問題的對策
(一)調整產業政策,增加工作機會
我國人口基數大的基本國情是無法改變的,人口保持不斷增長的趨勢也是無法改變的,對于工作崗位的需求量必然是巨大的,因此必須加大對產業政策的調整,多多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并鼓勵自主創業,增加勞動者的工作機會。自主創業需要資金,政府應加大對于自主創業的資助力度,由此激發更多人的創業熱情。這樣不僅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我國就業壓力,也有助于自我價值更好地實現。
(二)加大教育資本投資力度,提升勞動者素質
經濟結構快速調整,高新企業越來越多,對于勞動者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很多勞動者由于不能滿足企業的技術,知識水平要求而被迫失業,這種非自愿失業情況是可以有效減少的。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應該加大對教育的投資,教育發展的程度應該跟得上經濟發展程度。工作創造是一個發展和進步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必須不斷提高勞動者的素質,使他們不僅在工作上做到勤奮,而且在思維層面要善于創造。沒有工作,人生就沒有財富;沒有創新,社會就不會進步。人的發展就是不斷創新的工作和創造,在工作中創造,在創造中工作。我們可以通過加大教育投資力度,不斷地提高工作質量,在工作中實現夢想創新。
(三)加強對學生動手能力的鍛煉,改變他們的就業觀念
1.受現行升學體系的影響,學校和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方式都是只注重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完全不重視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的鍛煉,導致現在的年輕人大部分都成了書呆子,一脫離書本就喪失了所有的動手能力,無法獨當一面,無法滿足企業對于職工的要求,自然會在畢業之后面臨大數量的失業。
2.近幾十年來,中國的經濟發展迅猛,人們的生活條件也越來越好,年輕人在家普遍養尊處優。初入社會,無法接受臟活累活,覺得拂了面子,也無法一下子從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家庭環境過渡到又累工資又不高的工作環境中去;有些從名校畢業的學生,好的工作崗位沒競爭到,差一點的工作又覺得配不上自己的高學歷,也在家待業等等失業人口自然而然地就多了起來。因此,必須要加強對大學生就業觀念的引導,轉變大學生的就業觀念,以確保實現大學生的充分就業。
(四)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拓寬就業咨詢渠道
每項工作需要的工作技能都是不同的,為了讓更多的人能夠更適應就業崗位的要求,國家和企業應多增加技能培訓機構,使得勞動力在經過培訓后更符合用人單位的要求,更能夠適應經濟結構調整的要求。
除了勞動力技能要跟得上以外,國家也要拓寬就業咨詢渠道,使得失業人員能夠更廣泛全面地了解崗位信息,準確分析自己的崗位適合度,又準又快地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
總之,就業是民生之本,實現充分就業才能創造全民美好生活。生活好了,可支配財富自然會不斷增加,消費水平也能跟著日益提升,消費這駕“馬車”才能成為持續快速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要素。因此,必須要加大對就業問題的關注度,多方入手積極解決“就業難”問題,以促進中國經濟長期持續地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宏英.我國當前的失業問題研究[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1,(4):4+6.
[2]? 徐曉麗.當前我國失業問題的結構性分析[J].理論界,2008,(10):211-212.
[3]? 曾玲.中國失業現狀分析及就業對策[J].大眾科技,2012,(6).
[4]? 董巍.中國失業問題的現狀、原因與對策[J].現代經濟信息,2010,(10).
[5]? 高原.中國經濟增長下大學生失業原因分析——基于勞動力市場分割的視角[D].昆明:云南財經大學,2012.
[6]? 楊艷.我國經濟發展與就業相互關系的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9.
[7]? 王金玉.“真正的財富就是所有個人的發達的生產力”的哲學闡釋[J].勞動哲學研究,2020,(00):193-203.
[8]? 賈堯天.淺析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J].漢字文化,2019,(12).
[9]? 劉振濤.就業預期、失業預期對宏觀經濟的影響與對策[J].對外經貿,2017,(12):91-93.
[10]? 徐秋慧.柏拉圖《理想國》中的勞動教育與當代啟示[J].漢字文化,2020,(8).
[11]? 賈堯天.新時代背景下馬克思人才思想的創新與實踐[J].漢字文化,2019,(15).
[12]? 陳育.中國失業問題原因分析[J].理論月刊,2004,(12).
[13]? 范慶濤.失業的經濟影響及促進就業的政策選擇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6,(8):68.
[14]? 喬永平,吳寧子.淺析中國發展的歷史文化——讀《歷代經濟變革得失》有感[J].漢字文化,2019,(11):60-62.
[15]? 于婉華.試析習近平人才思想對高校人才培育的啟示[J].戲劇之家,2019,(28):127-128.
[16]? 郁燁.淺論新時代人才思想內涵及對當代青年的啟示[J].漢字文化,2019,(12):159-160.
[17]? 李德偉.中國經濟增長與失業治理問題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黨校,2008.
[18]? 任艷,荊世杰.大學生就業心理成因及對策分析[J].漢字文化,2019,(12):191-193.
[19]? 黃子萱.習近平教育公平思想研究文獻綜述[J].漢字文化,2019,(24):121-122.
[20]? 曹昱.對“發展與教育”模型的哲學闡釋[J].漢字文化,2020,(22):192-193.
[21]? 殷秀才.經濟轉型中我國失業問題再認識與治理新思路[D].武漢:武漢大學,2005.
[22]? 任安靜.教育與發展的關系再審視[J].漢字文化,2020,(11):159-160.
[23]? 譚永生.經濟新常態對中國青年失業的影響及趨勢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16,(9):105-109+49.
[24]? 馬承鳳.淺析葛蘭西知識分子理論及其當代啟示意義[J].漢字文化,2020,(4):146-147.
[25]? 趙紫葉.大學生進行挫折教育必要性的研究[J].戲劇之家,2019,(29):161+163.
[26]? 楊廣承,劉中亮.關于當代大學生挫折教育的探析[J].戲劇之家,2019,(24):149-150.
[27]? 高健,鄭光耀,徐偉悅.習近平青年工作思想略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10):73-74+78.
[28]? 賈堯天.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基礎與人的全面發展[J].漢字文化,2019,(14).
[29]? 張鐵軍.緩解失業對我國經濟發展負面影響的探討[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1999,(4):37-38.
[30]? 劉萍,刁永祚.新經濟對勞動力就業的影響探究[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9,(2):156-160.
[31]? 方福前,孫永君.宏觀經濟政策對我國產出—失業關系的影響分析[J].教學與研究,2010,(12):20-27.
[32]? 熊祖轅.中國失業治理研究[D].成都:四川大學,2004.
[責任編輯 毛 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