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穎
摘 要:在經濟全球化程度不斷加深的時代背景下,人類出于對利益的追求,不斷發掘和利用新的可用“空間”,而其自身的發展也導致現代生產方式的轉變、資本在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下的轉換,以及城市化在全球范圍內的擴張等經濟后果。這是新的時代孕生的變局,對當今中國而言,在這個過程中產生的一系列問題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只有善于發現其背后蘊含的啟示意義,才能提出合理的應對之策。
關鍵詞:“空間”發展;全球化;經濟后果;啟示意義
中圖分類號:X196?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1)28-0007-03
自古以來,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人類對于空間的探索和利用一直都在發生。現代電子通信技術與錯綜復雜的交通系統的出現,打破了過去橫亙在人類面前的時間與空間的限制。馬克思早在20世紀就提出了類似“空間生產”的思想,如今,“空間”發展為經濟社會的商品生產和資本循環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這一點在西方國家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一、全球化背景下“空間”發展的影響
空間在人類的發掘利用下不斷發展,對社會的各個方面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首先,生產方式的轉變。列斐伏爾在他的《空間的生產》一書中就曾論述了轉變,并揭示了資本“空間生產”的進程。他指出,現代資本主義之所以得以延續,是因為尋求到了新的生存空間。這里的空間生產指的是空間自身的生產,而不是在空間內部以自身為媒介進行的物質生產,具體表現為現代歷史性城市數量的迅速增加、社會城市化的普遍性等。
其次,危機的產生,這是在資本剩余進行盈利性吸收時產生的結果。自16世紀發現新大陸以來,資本家們就不斷展開境外掠奪,而在工業革命之后又出現了工業形式的資本主義。資本在雇傭勞動和工廠生產的基礎上,吸收剩余的能力得到了內部的強化。也就是說,資本主義在成功內化了技術變革的力量后,生產率得到了提高,從而造成了更大的剩余。剩余資本具有多種表現形式:一是貨幣剩余或信用過剩,這也就會導致金融危機、貨幣危機和通貨膨脹;二是生產能力的剩余,即閑置的工廠和機器;三是投資于建成環境的過剩資本,也就是房地產市場的暴跌以及投資于其他資產的過剩資本,即股票或債券的劇烈漲跌;四是國家財政危機,主要是在社會基礎設施和福利國家職能上的過度開支。當資本家生產的剩余價值數量不斷增加,卻無法得到盈利性吸收時,這些剩余就會喪失價值,從而被毀滅,也就形成了危機。
最后,城市化的全球性擴張。現代資本以入侵空間的方式獲得了新的發展途徑,資本家通過不斷壓榨工人的剩余勞動時間以實現利益最大化,其本質是對無產階級生存發展空間的剝奪和占有。在資本自由競爭的時代,過度積累危機使得資本只能在固定的空間結構內部調整,即將過剩資本向城市中固定資本與消費基金項目轉移,借此延緩經濟危機的爆發,也就是實現了“時間上的修復”;或者進行資本的對外擴張,即開辟新的境外市場,以商品和技術輸出的方式實現“空間上的轉移”。在這一過程中,空間占有和分配的非正義性已成為必然趨勢。在當代資本主義的條件下,不平衡的“空間”發展程度逐漸加深,城市化雖然為剩余價值和人口增長尤其是勞動力數量的增加提供了一個關鍵性用途,即吸收剩余價值和勞動力,但是目前這種城市化不僅僅只是局限于地區,而是在全球性范圍內進行擴張。
二、“空間”發展產生的經濟后果
“全球化”這個術語其實是一個信號,它代表的不僅是強大的資本在全球范圍上的地理重組,同樣也承載著深刻的政治與經濟意義。“全球化”是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資本主義一次次致力于地理重組,借此來解決部分危機和困境。隨著空間不斷地被利用和發展,資本危機的產生得到了減緩,但同樣也帶來了一定的經濟后果。
第一,經濟矛盾的產生。資本主義從自身的利益需要出發,重組并建立的地理景觀實則是一個由交通、通訊、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權力組織構成的人造空間。這促成了資本主義在一段歷史區間內的資本積累,但最終的結果必然是被摧毀并重塑,從而促成下一階段更進一步的發展。簡單解釋來說,資本主義危機周期性爆發是必然的。首先,資本的本性促使他們不斷縮短資本運轉的周期時間,加速資本循環,這種時間范圍上的革命性變化需要資本通過投資一些長期性建設項目才能實現,諸如商場、大型制造工廠以及城市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但是資本為了緩解過度積累危機,只能從這些長期項目中吸收過度積累的資本,從而使得周轉時間再度減緩,這就導致在圍繞不同資本運行時的時間范圍上產生了一系列的矛盾,主要表現為當今社會上貨幣和金融資本的矛盾,以及國家資本和交通、商業、服務、農業以及信息之間的矛盾。
第二,經濟生產結構產生變化。資本總是在力圖消除所有空間障礙以便于更好地進行資本積累,例如不斷降低商品在運輸過程中產生的經濟成本。或者是建立固定的物質基礎設施來促進生產、交換、消費活動,因此越來越多的資本被當作不動產放置進空間結構當中,從而形成限制資本發展的經濟性物質存在。以中國為例,近年電商的大肆發展帶動了相關交通運輸行業的興起,城市之間的道路連接打破了存在于商品與人之間的空間障礙,而“虛假繁榮”的房地產行業發展到最后則會逐漸變成限制經濟發展軌跡的資源結構。經濟全球化對人類社會的各個方面均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如生產和組織形式的革命性變化、勞動力的流動走向、人口數量的增長、資本主義城市化的擴張以及領土所屬權的更替等。以集團性質的跨國公司來說,他們是資本對外擴張的產物,外在表現為在不同國界進行貿易,兼并以及接管當地的生產權利。其實在這個過程中,地理上的分散、生產體系的分裂、勞動的分工以及工作的專業化已經產生,雖然跨國公司在本土仍然保留了一個強大的基地,但是其控制支配空間的權利擴大了,對于目標地來說,原來的經濟生產結構也同樣產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第三,城市化過程中產生特殊問題。全球化進程導致的城市化逐漸發展到了惡化程度,隨著移民潮流的激增,全球各國人口越發集中于城市,城市和城市區域之間已經成為世界經濟中非常重要的競爭實體,產生了各種不同的經濟和政治后果。近20年來,全球人口數量也在不斷增長,機器在生產體系中的地位開始突出,這種以自動化為核心的技術體系,使得人在減少體力勞動的輸出的同時,失去了原先在生產中的中心地位,反而被整合到機械體系中。同樣的,如何合理地解決城市中集中存在的種族、宗教和文化差異,對于像我國這樣的社會主義國家來說,也是一項特殊的政治問題。
三、“空間”發展的結果給予我國的啟示意義
人類占據的空間本身就具有地理上的差異,生活方式、資源利用率、自然環境、政治文化甚至是宗教的不同,在長期的歷史增疊下形成了全球范圍的地理拼圖。并且在資本邏輯的不斷運轉下,地理差異總是被當前發生的政治、經濟、社會過程所再生、維持、破壞并重構。例如,那些背后有強大跨國公司支持的投資商試圖在地租中獲得最大化收益,他們這種行為是在根本上重塑上海、紐約等大都市的環境。對于級差地租的更普遍追逐產生了資本投資強度上的地理差異,最后往往會導致資本充足的地區越來越富有,而資金貧乏的地區越來越貧窮。
在資本主義全球化的背景下,地理不平衡發展也在全球范圍內擴張,正如前文論述的那樣,強制性競爭規律迫使資本家不斷擴大生產、壓縮資本周轉時間、壓榨工人的剩余價值以維護自身的利益和地位,當剩余無法進行盈利性吸收時就會產生危機。資本利用現代革命性的交通運輸技術,力求打破現有的空間障礙,將緩解危機的時空范圍擴散到全球,相對的,全球性經濟危機也正是在其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聚焦我國近年來的發展趨勢,雖然經濟發展迅猛,但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同樣也產生了許多問題,諸如城鄉二元化格局明顯、沿海與內地貧富差距過大、自然資源緊張、生態環境逐步惡化、城市空間格局規劃不合理等等。這些阻礙我國未來發展的不確定因素,值得我們思考并積極提出應對之策。
首先,需要合理規劃城市“空間”發展格局。當今支持中國經濟體的第一塊區域就是房地產行業。在中國各地特別是沿海地區的城市空間中,住房開發項目占據空余土地開發總數的60%~70%,雖然這與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國家政策制度、盈利前景等復雜因素有著莫大的關聯,但住宅數量已經遠遠超過實際人口需要量,這是對城市有限空間的無限浪費,長此以往,眼前虛假繁榮的“泡沫經濟”會一觸即破,其后果的嚴重程度是無法想象的。這就對國家及政府部門的工作提出了要求,對于中國房地產行業不能聽之任之,應對于房價實施合理管控,對城市剩余土地進行合理規劃,完善基礎福利設施,讓城市空間進入一個可持續循環發展的狀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按照高利用率的資源配置的方式,重點發展了沿海地區和城市的經濟。在當前經濟發展模式由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益型的間段,應把更多的資源投入鄉村、教育、醫療、社會工作等基層服務領域,逐步實現我國空間未來發展格局中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其次,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構建積極的發展模式。如今大多數人被卷入全球化潮流中,人們按照資本增殖標準來衡量事業成功與否,把自己的未來鎖定在各種象征財富的曲線上。居住生態惡化、資源緊張、社會沖突加劇、信仰缺失等時代問題促使我們有必要從新的視角來看待世界、看待我國的發展模式。從改革開放以來,一些企業或個人一味地追求利益,破壞了自然生態空間,這就意味著在未來要花費更多的資金和精力去修復它。因此,我們必須嚴格糾正破壞自然環境的行為,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堅決貫徹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堅定走積極向上的良性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
總之,“空間”在新的時代條件下,作為經濟運行過程中的必要因素而存在,既是媒介也是資源。對空間的合理利用與促進經濟協調增長是相輔相成的,只有明確這一觀念,堅決貫徹執行相關法律法規,才能真正走向綠色和諧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 大衛·哈維.資本的限度[M].張寅,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2]? 大衛·哈維.希望的空間[M].胡大平,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
[3]? 強乃杜.歷史唯物主義的空間維度[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9.
[4]? 連才奕.馬克思恩格斯空間思想研究[D].徐州:中國礦業大學,2020.
[5]? 張佳.全球空間生產的資本積累批判——略論大衛·哈維的全球化理論及其當代價值[J].哲學研究,2011,(6):22-27.
[6]? 劉潔.大衛·哈維的空間理論研究-基于全球化視域的當代資本主義批判[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19.
[7]? 楊玉文.中國視域下的大衛·哈維空間正義思想探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6):8-13.
[8]? 黃瑞柳.馬克思主義空間思想與我國空間發展問題研究[D].漳州:閩南師范大學,2018.
[9]? 莫藝禎.讀彼得桑德斯《城市空間問題》的啟示[J].漢字文化,2019,(7):149-150.
[10]? 申雨芊,喬永平.對當前我國共享經濟發展的探討[J].經濟研究導刊,2019,(6):4-6.
[11]? 劉璐萍.羅伯·希爾茲論城市空間問題[J].漢字文化,2019,(6):132-133.
[12]? 張雪婷.論工具理性批判與城市生態[J].漢字文化,2019,(8):148-149.
[13]? 張雪婷.韋伯城市非正當性支配理論[J].戲劇之家,2019,(17):195-196.
[14]? 牛慶燕.全球化視閾中的生態文明話語權重建[J].科學社會主義,2019,(6):108-114.
[15]? 劉璐萍.帕克的城市生態學思想[J].漢字文化,2019,(7):125+127.
[16]? 曹順仙,張勁松.生態文明視域下社會主義生態政治經濟學的創建[J].理論與評論,2020,(1):77-88.
[17]? 朱德熠.新冠肺炎疫情下的行業經濟影響分析——基于與“非典”時期的比較[J].經濟研究導刊,2021,(17):22-24.
[18]? 張勁松.生態美學視野下生態城市設計思想[J].美術教育研究,2020,(17):101-102.
[19]? 曹昱.淺析可持續發展教育對環境意識的培育[J].漢字文化,2020,(20):177-178.
[20]? 韓淑梅.資本邏輯的空間化批判——大衛·哈維空間生產理論實質評析[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99-103.
[21]? 王進怡.生態文明視閾下綠色發展的問題與對策探究[J].漢字文化,2020,(15):147-148.
[22]? 顧曉宇.淺析協同進化與生態文明建設的融合與發展[J].漢字文化,2020,(11):179-180.
[23]? 曹昱.淺析可持續發展教育對環境意識的培育[J].漢字文化,2020,(20):177-178.
[24]? 任政.資本、空間與正義批判——大衛·哈維的空間正義思想研究[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4,(6):120-129.
[25]? 王金玉.生態問題的世界觀檢視[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4):39-46.
[26]? 曾麗琴.空間理論中的生態美學觀——以大衛·哈維與愛德華·索亞為例[J].北方論叢,2014,(1):127-130.
[27]? 蘆玉穎.淺談大自然發展觀[J].漢字文化,2019,(18):180-181.
[28]? 馬承鳳.淺析馬克思人化自然觀的實踐性及其當代意義[J].漢字文化,2020,(8):141-143.
[29]? 宋香麗.網絡輿情視域下生態型政府建設的價值取向[J].漢字文化,2019,(23):169-170.
[30]? 趙楠.化解城市空間矛盾的關鍵是什么——大衛·哈維城市空間生產思想的當代啟示[J].人民論壇,2017,(7):74-75.
[31]? 張佳.全球空間生產的資本積累批判——略論大衛·哈維的全球化理論及其當代價值[J].哲學研究,2011,(6):22-27.
[32]? 劉昊.大衛·哈維城市空間理論研究述論[J].開封文化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21,(3):16-17.
[責任編輯 毛 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