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宇
摘 要: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和電子網絡的普及,人們對于生鮮農產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國內生鮮農產品物流市場發展迅速。借助4C理論分析法,從消費者、成本、便利、溝通等方面,分析生鮮農產品供應鏈模式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最后,針對生鮮農產品供應鏈模式提出針對性的優化策略。
關鍵詞:“互聯網+”;生鮮農產品;供應鏈模式;優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F326.6?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1)28-0033-03
引言
近年來,隨著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以果蔬、肉類、水產為代表的生鮮農產品的消費需求持續增加,但生鮮農產品易腐易變質、不易保存,傳統生鮮農產品供應鏈在流通過程中環節多、損耗大,物流配送成本居高不下,難以滿足消費者對安全性、時效性、便利性的要求。因此,優化生鮮農產品供應鏈體系,對于促進行業增收和保障消費者的安全與便利具有重大意義。
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中指出,“互聯網+”把互聯網創新成果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推動技術進步、效率提升和組織變革,提升實體經濟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創新要素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1]。因此,可運用互聯網技術和思維解決生鮮農產品現有流通模式中環節多、成本高、時效性低等問題,借助信息流,創新出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線上線下協同的優化模式,促進傳統供應鏈模式的轉型升級,提升行業效率。
一、我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發展現狀
目前,我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市場主要以批發市場和集貿市場為主。上游生產環節由數量眾多的小規模農戶組成,戶均耕地面積不足0.6畝[2]。農戶間缺乏統一組織生產和銷售,大部分農戶依據往年農產品價格來決定來年的種植種類和產量。而農產品季節性強、生產周期長,因此農戶收入存在不穩定性。而且農戶單獨面對批發商處于被動地位,難以掌握定價權。
二、生鮮農產品供應鏈模式現存的問題
(一)供應鏈組織化程度低,消費者滿意度低
當前,人們對生鮮農產品的需求觀念不再單純追求數量,而更要求產品安全、新鮮、高品質。新鮮度作為衡量生鮮農產品的質量指標,直接影響消費者的身體健康。生鮮農產品的易腐性和時效性要求供應鏈各環節具有高效組織化能力[3]。目前,我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組織化水平低,個體農戶多且相對分散,流通環節多,各主體對供應鏈認識不足,農產品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弱。各環節合作力度和組織協調力不足,難以實現供應鏈的有機整合。生鮮農產品配送時效性低,多數產品無法做到即時配送,難以滿足消費者的便利性需求。
(二)供應鏈環節多,各環節信息不對稱
生鮮農產品供應鏈模式多依靠以批發市場為核心、農貿市場和超市銷售為主的模式,服務主體包括農戶、農民專業合作社、批發市場、生產加工企業等,網絡化的運作模式提升了運營效率,但同時也存在供應鏈流通環節多、時間長的問題。“互聯網+”背景下信息交換開放度提高,一些商家一味追求如何壓低上游價格、抬升下游價格,而拒絕產品信息共享,導致供應鏈主體間信息傳遞不通暢、各環節信息不對稱,出現虛假報價和逐級加價等不當競爭。顧客和不同商家間掌握的信息不對稱,不僅導致生產者交易價格低、消費者交易價格高,而且產品安全缺乏保障[4]。
(三)冷鏈物流系統不完善,物流損耗大
生鮮農產品具有易腐易變質、不易保存的特點,在生產、運輸、儲藏、流通配送的每個環節都要處于低溫以保證質量。目前,我國冷鏈物流系統流通成本高、損耗嚴重。首先,我國冷鏈基礎設施不完善,整體規模不足。全球冷鏈聯盟數據顯示,冷庫容量排行榜中中國排名第三,但人均冷庫面積僅有0.132立方米/人,只相當于美國的1/4。其次,由于經濟發展不平衡和區域氣候差異,我國冷鏈布局分散,冷庫主要分布在華東、華中和華北地區,其中華東地區冷庫容量占比為36.2%,遠超其他地區[5]。冷鏈企業運營分散,無法形成規模效應,降低了冷鏈物流的效率。另外,冷鏈技術落后,冷鏈“斷鏈”問題突出。大部分生鮮農產品仍以常溫鏈物流為主,運輸過程中損耗量大。果蔬冷鏈過程中“斷鏈”比例達67%,損耗量達15%,而美國的損耗率僅為5%。此外,我國冷鏈物流行業整體從業人員素質偏低,缺少高水平復合型人才,服務質量低,創新能力不足。
(四)生鮮農產品標準化程度低,缺少品牌化的明星產品
農產品具有同質性,雖然有許多生鮮農產品品牌,但各品牌市場占有率低,影響力不夠,消費者對農產品品牌缺少忠誠度。生鮮農產品首先缺少消費者熟知的品牌產品和高增長率、高市場占有率的明星產品,消費者對生鮮農產品認識不足,對品牌信任缺失,這影響了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導致企業利潤低下[6]。其次,農業非標準化是影響農產品品牌化建設的另一大阻礙。農戶小而分散,農業專業合作社等組織稀缺,農產品標準化程度較低。最后,不同層級農產品品牌定位模糊。中高端農產品品牌往往會搶奪低端市場,從而失去品牌勢能,品牌附加值低。
(五)行業監管力度仍需加大
近年來,仍然存在生鮮農產品違規違法使用農藥獸藥等行為。因此,從2019年12月開始,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在全國開始試行,以期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滿足消費者對高品質的需要。合格證成為衡量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通行證,解決了農產品“人盯人”難題。然而,在日常檢查過程中,仍然會出現出示假冒合格證、承諾與抽檢結果不符等行為。例如近日火鍋店哥老官的牛蛙被檢出含有禁用獸藥代謝物,屬于非法添加違禁獸藥行為。同時一些蔬菜、水果中仍存在農藥殘留超標,以及生豬、牛等肉類中含有“瘦肉精”等問題,農產品質量無法得到保障。因此,在日常監管過程中,仍要加大檢查力度,落實國家相應行業標準要求,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三、農產品供應鏈的相應優化策略
(一)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增強消費者的便利性
傳統物流配送體系是以供給為導向,先備貨后銷售,生產者根據往年經驗自主決定品種和產量,因供需雙方信息不對稱,生鮮農產品易積壓,導致成本過高且損耗大[7]。隨著如今消費需求的持續升級,消費者更加注重生鮮農產品的安全性、品質性和便利性。為應對當前趨勢,應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先獲取消費者信息,再結合訂單備貨,提高消費者購物便利性和配送效率。從需求供給預測角度,解決“谷賤傷農”“豐產不豐收”等生產種植結構不合理的問題[6]。由于網購生鮮缺少用戶體驗環節,用戶無法產生足夠信任,生鮮電商平臺可通過圖片、視頻或者網絡直播帶貨等新方式傳遞給消費者產品的具體形態、特點,促進消費行為的達成。同時提供線上線下一體化消費體驗,增加消費者黏性。在此基礎上,通過互聯網和大數據對信息進行捕捉和分析,實時掌握生鮮市場上的價格、供需等重要信息,根據市場動態弄清消費者需求,從而順勢推出差異化和定制化服務,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細分市場并挖掘出潛在消費者。
(二)強化供應鏈各環節的協同,降低流通成本
應依托在互聯網技術下,充分利用信息流,將冷鏈物流體系與互聯網深度融合,商流、物流、信息流三者協同展開,實現生鮮農產品生產、加工、儲存和物流等環節的一體化。在大數據分析下,消費者可按照需求通過線上線下一體化信息平臺訂貨,由配送中心按照訂貨信息就近調撥庫存配送,對于需求相同的消費者,可集中配送,由消費者按照訂單信息到快遞點取貨,減少中間流通環節,形成完善的物流配送服務。各主體間可通過微信、支付寶、網上銀行等電子支付方式完成商品交易,提高交易效率。該模式使得流通渠道線上線下一體化,加強了各環節的協同,降低了流通成本,解決了信息流通不暢問題,提高了供應鏈效率。對于上游農戶過于分散的問題,要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將個體農戶有效組織整合起來,鼓勵其與中游加工企業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形成產銷一體化鏈條。初步構建起連接產地與終端大市場的網絡銷售體系,根據反饋信息實時調整生產結構,防止農產品滯銷,促進農民穩定增收。
(三)大力發展冷鏈物流,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當前,我國冷鏈物流體系和設施等不夠完善,冷鏈物流技術落后發達國家較多,與巨大需求之間形成了結構性矛盾,制約了供應鏈的發展。因此,要推動冷鏈物流行業快速提升和轉型升級。第一,完善冷鏈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各地區間冷鏈設施建設分布合理。加大冷庫、冷藏車、保溫盒等制冷設施的投入,進一步加大力度建設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新建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推動完善一批由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運營的田頭市場,降低產后損失率,解決生鮮農產品“最初一公里”問題[8]。第二,政府應修訂完善冷鏈行業相關法律法規,提高冷鏈行業標準化水平,為冷鏈行業提供良好的市場環境。對冷鏈物流企業實施優惠補貼政策,激發市場活力,降低運輸成本。第三,政府應加大對冷鏈技術的資金投入力度,推進冷鏈物流技術創新,充分調動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培養和引進冷鏈物流高層次人才,增強冷鏈核心技術競爭力。對于冷鏈物流“小、散、亂”問題,可引導更多企業加入冷鏈行業中,提高行業集中度,推動冷鏈物流大規模企業數量增加,促進規模效應的形成。將冷鏈運輸各環節與高科技信息系統結合,如將無線通信技術與溫度傳感技術進行有機結合,對農產品整個生產流通過程進行多方位監測跟蹤,在提升運營效率的同時,解決冷鏈流通環節的質量監控問題[9]。
(四)打造區域化產品品牌,形成特色化供應鏈體系
首先從溯源抓起,立足消費者需求,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各類優勢資源,綜合考慮地理位置,找出具有區域特色的生鮮農產品,打造區域化品牌明星產品。以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為基礎,提高品牌宣傳,并積極擴大市場規模,提高市場占有率,加強競爭地位,提高農產品溢價能力。通過優化包裝設計、加強曝光度等方式打造明星產品,形成口碑,贏得消費者信任。其次,以長遠利益為目標,建立更多生產標準化、經營品牌化的農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品牌化引領和帶動農產品生產經營規模化、組織化,構建特色化生鮮農產品供應鏈體系。最后,針對市場消費層級多樣化的現狀,不同農產品品牌間要有明確定位,提高品牌附加值[10]。進一步細化農產品認證制度,滿足消費者多樣化、差異化需求。同時,農產品品牌化建設需要企業以銷定產,提升企業銷售信息化管理水平。脫離粗放的傳統農業銷售模式,走向精益管理模式。拓展出線上線下融合的產業鏈條,大力發展線上渠道,并通過互聯網等電子商務平臺將農產品銷往全國。
(五)加大行業監管力度
目前,農產品合格證制度在全國實行范圍內已取得初步成效,生產主體覆蓋率達到35%[11]。為進一步加強對農產品的監管,政府應分層分級對經銷商開展宣傳培訓和指導講座,增強行業人員質量安全責任意識,鼓勵讓更多主體參與到合格證制度中來,并借助互聯網協同開展合格證信息化建設,保障消費者權益。對于農獸藥殘留超標問題,應強化農獸藥登記環節的安全評估,督促各地在生產、經營許可環節加強審批。推廣低毒低殘留的綠色無害化農獸藥,加強農獸藥使用的技術指導,確保農民合理使用農獸藥。在監管過程中,要保障政府政策落到實處,完善追溯制度,加大監管處罰力度,核實合格證的真實性,開展質量安全監管信息核查。加大市場整改力度,嚴格落實懲戒制度,建立行業經營主體信用檔案。引導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誠信經營,對于抽檢不合格的要納入信用管理,情節嚴重者可吊銷其行業許可證,以儆效尤。
參考文獻:
[1]? 陳曉琪.解讀大數據對物流企業管理模式的影響[J].物流工程與管理,2020,(1):51-53.
[2]? 薛若禹.金融支持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作用[J].熱帶農業工程,2020,(1):45-47.
[3]? 張然.新形勢下國有糧食企業糧食物流管理對策研究[J].物流科技,2020,(2):36-38.
[4]? 檀藝佳.數字鄉村戰略下農村電商經營管理調查分析——基于沙集模式的調查[J].物流工程與管理,2020,(11):157-159.
[5]? 黃鏡池.農產品網絡直銷模式下消費者購買行為實證研究[J].物流科技,2021,(4).
[6]? 薛若禹.農業經濟增長與農村金融發展淺析[J].熱帶農業工程,2020,(4):75-76.
[7]? 陳心媛.基于SWOT-AHP模型的西塘古鎮旅游產業發展策略研究[J].中國林業經濟,2021,(1):63-66.
[8]? 丁景.電子商務平臺企業發展戰略研究——以淘寶為例[J].物流工程與管理,2020,(12):104-106.
[9]? 黃鏡池.鄉村振興戰略下平臺型電商企業助農策略研究[J].物流科技,2021,(6).
[10]? 閆晗.精準扶貧視角下農產品農校對接問題研究[J].物流工程與管理,2020,(11):112-114.
[11]? 王祚宇.基于大數據的電商平臺生鮮食品供應鏈優化研究[J].物流工程與管理,2021,(1):98-101.
[責任編輯 毛 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