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偉 黃振華 劉淵



關鍵詞:工業設計 應用型人才 培養模式 分段 逐級提升
引言
中國工業設計教育在不斷發展壯大,開設工業設計專業的高校數量大大超過了絕大多數的傳統專業[1] 。然而,工業設計龐大的教育體系并未滿足行業的需求,反而造成了大量畢業生就業困難和大量企業招聘不到合用人才的矛盾現象[2] 。該現象的背后,是工業設計教育人才供給與社會需求之間的差別,是畢業生職業能力與職業崗位能力要求之間的差異[3] 。
為了解決人才培養與行業需求脫節的問題,實現對標職業崗位能力要求的精細化培養,提出“533”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本模式將培養目標聚焦到“5項核心職業能力”上,將培養過程劃分為“3”個階段,逐級遞進式的提升職業能力水平。并結合項目化課程調整,在專業實踐課程中引入“3”種形式的實戰項目,按照企業設計流程優化課程結構,采用校企聯合的教學形式提升課程項目化調整效果。分階段考核人才質量,確保高校輸出人才能力達標且均衡,如圖1。
一、5項核心職業能力培養
收集軟科2021中國大學專業排名前20所高校的工業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著重對比分析人才培養方案中關于職業能力要求的文字內容,篩選出各高校培養方案中重合度超過70%的幾項能力,總結概括為:用戶需求洞察能力、設計表達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工程轉化能力。
篩選出在國內經營的20家知名工業設計企業,采用問卷的形式開展人才能力需求調研。問卷中共包括8項工業設計師職業能力,問卷統計結果顯示,高校培養模式中關注度高的4項職業能力在企業問卷中均獲得超過80%的投票占比。此外,20家企業對于“設計協作能力”投票占比達到了85%,而本項能力卻在高校培養方案中普遍缺失。考慮到企業對“設計協作能力”的需求認可度較高,因此吸納本項能力作為工業設計專業培養目標中的第五項核心職業能力。
(一)用戶需求洞察能力
“用戶需求洞察能力”是設計師在項目開展的前期需要具備的一項重要能力。要求設計師對市場缺口、現有產品缺陷以及用戶痛點有較強的洞察力,擅長借助工具進行用戶研究,能夠準確進行目標市場定位。設計師要對市場的動態發展有一定預見性,能夠站在行業的前端預判未來發展趨勢。
“用戶需求洞察能力”具體細化包括:競品分析能力、市場數據分析能力、需求研究能力、用戶畫像能力等。
(二)設計表達能力
“設計表達能力”是設計師的重要基本素質之一,要求設計師在項目開展過程中在不同的階段采用適當的表達技巧進行項目團隊內外交流。同時,設計表達也是產品形態推敲的重要手段。
“設計表達能力”具體細化包括:手繪快速表達能力、計算機二維表達能力、計算機三維表達能力、實物模型制作能力等。
(三)創新思維能力
“創新思維能力”體現出設計師能夠站在獨特的視角去解決項目中的實際問題,并且借助原型驗證設計方案是否有效。創新思維的培養即需要大量跨學科知識的儲備,又需要積極主動的革新傳統思維習慣。
“創新思維能力”具體細化包括:優缺點列舉能力、逆向與發散思維能力、移植思維能力等。
(四)工程轉化能力
“工程轉化能力”關系到設計師的概念是否能夠落地轉化?是否能夠通過生產部門的可行性評估?是否能夠進行后續的市場推廣?工業設計方案不能僅停留在紙面之上,或者偏向概念化。工業設計是否能夠真正為市場經濟服務,其關鍵在于設計師在設計過程中是否深入考慮到方案在工程轉化中的細節末節。
“工程轉化能力”具體細化包括:材料與工藝應用能力、機械與結構設計能力、計算機仿真能力等。
(五)設計協作能力
產品開發是一個系統性工程,關系到企業未來的發展前景和市場地位。成功的產品開發除了需要企業內部多個部門通力協作之外,還常常涉及到外協企業的支持。因此,產品開發的主體往往是一個構成復雜的團隊,而工業設計師也因其職責的特殊性,在項目開發中需要與不同部門不同崗位建立流暢的溝通,甚至會在某些環節起到關鍵的協調作用。
“設計協作能力”具體細化包括:項目規劃能力、團隊管理能力、溝通與推進能力等。
二、3階段遞進式提升職業能力
在多年工業設計專業的任教生涯中發現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即使在職業能力方面表現卓越的低年級學生也很難超越同等級的高年級學生。這種現象從某個角度反證了工業設計師“天賦的重要性”。天賦好的學生進步速度快,但大器晚成者也不可否定。也就是說,設計師職業能力的提升離不開長久的知識與經驗的積累。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需要一個持續推進的過程,而現有的培養模式卻無法支持這種“持續性”。
基于這一教育規律的觀察與發現,首先將工業設計專業在校時間規劃為3個階段,每個階段設立遞進式的能力培養目標,同時重構3階段式的職業能力培養課程體系,進行核心職業能力的持續培養。
(一)各級職業能力水平要求
初級培養階段包括1至2學期,職業能力的培養目標為了解5項核心職業能力的要求,各項能力水平達到初級要求。
中級培養階段包括3至5學期,職業能力的培養目標為掌握5項核心技能的具體要求,各項能力水平達到中級要求。
高級培養階段包括6至8學期,職業能力的培養目標為熟悉5項核心技能具體要求的同時,根據自我個性化定制更高的能力目標,各項能力水平達到高級要求,如表1。
(二)3階段式的職業能力培養課程體系
傳統培養模式中對于能力培養的課程是分散且不持續的,結課之后學生是否繼續提升該項能力,要看其是否具有主動學習的意識。
而3階段職業能力課程的開展則保障了能力提升的持續性,能有效促使畢業生能力水平達標且均衡。
在3階段式的職業能力培養課程體系中,針對5項核心職業能力分別開設《設計調研與定位》《產品設計表達》《設計思維與方法》《產品工程設計》《設計管理與協作》5門課程。每門課程分別在初級、中級、高級三個培養階段各開設一次,并依據各級職業能力水平要求遞進式的升級課程內容,提升培養目標。
三、3種形式的項目化課程調整
(一)項目化課程調整方式
工業設計專業是實操性較強的專業。經統計,本專業培養方案中實踐學時量超過理論學時量的課程占比大于50%。這說明超過半數的專業課程適宜進行項目化課程調整。在項目化教學理念的指導下,以項目為主線,以學生為主體,將原本零碎的實踐內容連接成線、擴展成面,使得學生的創新設計能力和綜合素質在完整的實踐教學過程中實現遞進式的提升[4] 。
依據“533”培養模式,在每個培養階段篩選出一門綜合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將不同形式(難度級別)的項目引入對應培養階段的課程中,進行項目化課程調整,使得5項核心職業能力得到系統的綜合訓練。在初級培養階段,將《三大構成》作為項目化調整課程,在課程中引入難度級別較低的虛擬項目,項目來源主要有“往年學科競賽項目”和“合作企業已完結項目”;在中級培養階段,對《交互設計》《產品改良設計》《產品創新設計》等課程進行項目化調整,在課程中引入難度適中的實戰項目,項目來源主要有“當年學科競賽項目”和“合作企業項目”;在高級培養階段,對《產品專題設計》《畢業設計》等課程進行項目化調整,在課程中開展難度級別較高的實戰項目,項目來源主要有“教師科研項目”和“合作企業項目”。
(二)項目化課程調整要求
1.重構課程內容
在傳統的專業課程教學中,教師往往只針對本門課程的培養目標進行教學內容的設計,而忽視了課程之間的互補與傳承關系。站在一門課程的立場來看,其內容是相對獨立的。而站在學生或專業的角度來看,所培養的知識和技能應該是系統一體的。
所以,遵循企業項目實踐中的實際運用情況,滿足系統一體的職業能力培養目標,所有的項目化調整課程應該突破課程邊界,內容全覆蓋“5項核心職業能力”。課程間的區別僅存在于以下兩方面:一是課程所面向的應用領域不同。二是課程職業能力的培養目標和級別不同,分為低、中、高三個級別。
2.優化課程結構
傳統課程結構依據知識點的先后順序、難易程度進行安排。學生在學習中被動地接受這種“安排”,在學習消化中不斷重新梳理、歸納總結,最后才與實踐運用聯系起來。而課程在進行項目化教學時,知識點在需要用的時候才出現。可以讓教學內容設計打破傳統的“章節”結構,遵循設計流程,依據技能點的遞進關系,采取“遞進式”項目教學[5] 。
3.校企聯合教學
傳統的課程教學與考核往往由校內教師單方完成。教學內容更新緩慢,滯后與行業的發展。教學方法單一古板,降低了項目化課程的教學效果。同時教師單方考核的結果可靠性也不強。
而課程在進行項目化調整之后,在引入企業項目或學科競賽項目的同時,可采用多種形式引入企業設計師、客戶或行業專家參與課程教學與考核。尤其是考核的方式不再限于期末考查的形式,可采用企業方案匯報、競賽現場答辯、專家綜合評價等多樣化的方式。在作品評價中,針對企業實戰項目,采取以客戶評價為主、企業人員評價為輔的評價方式;針對學科競賽項目,采取以競賽評委評價為主、教師評價為輔的評價方式;針對校內虛擬項目,采取以教師評價為主、其他行業專家評價為輔的評價方式。
四、工業設計專業“533”應用型人才質量評價體系
在“533”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執行過程中,職業技能是分階段逐級培養提升的。而人才質量的評價不僅需要關注最終的結果,更應注重過程評價。在初級、中級、高級三個培養階段分別基于一門項目化調整課程進行人才質量評價,形成3階段的人才質量評價體系。依據各項職業技能水平的要求建立評價指標,如表2。
結語
“533”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依據工業設計行業人才的核心職業能力構建培養目標,遵循由低到高的分階段遞進式職業技能培養思路,并建立“初級、中級、高級”3個級別的本科工業設計職業能力水平要求,提出了可行性較高的校企聯合執行的項目化課程調整方案。本培養模式具有遞進式培養、分階段質量評價、輸出人才能力均衡、貼合市場人才需求等優點。因此,能夠有效解決人才培養與行業需求脫節的問題,更好地滿足工業設計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