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夢飛
【摘要】高等學校是為國家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承擔著非常艱巨的任務,這其中就包括立德樹人。立德樹人的教育任務不僅要依靠思政教育,更要貫穿到每一科的教學過程中去,因此,在高校英語教學中融入思政是很重要的。大學生的必修課程里就包括大學英語,在英語教材里挖掘思政元素于教師來說可以應用到自己的教學中,幫助自己提升思政教學的質量。每個教師的任務不止是教書還要教育學生,教師可以樹立正確的目標,幫助自己成為優秀教師。
【關鍵詞】課程思政;高校英語;教學路徑;課程融合
英語是每一位大學生的必修課,而且課時占比較大,學習內容包括多個方面,在大學占據十分重要的位置。單一的語言教學已經不能滿足當代學生的學習需要,伴隨著多元化教育的發展,在英語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已經成為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不僅可以滿足同學的語言學習需要,同時還可以幫助他們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幫助他們全面發展。當前仍然存在很多學校的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無法意識到課程思政的重要性,在教學時沒有融入思政元素,這就需要學校重視這方面的工作。
一、課程思政融入高校英語教學所遇到的問題
首先,教師在教學時融入思政時的目標不明確,教師在課前沒有著重地對內容進行分析,也沒有將內容合理地融合,導致學生沒有接受到實際的德育教育,使德育教育淪為形式教育。很多教師雖然在融入思政教學時,利用各種手段,但是學生并沒有在教師的教學中學習到一些品格。相反的,很多學生的成績卻很高,所以導致將兩者融合的教學目標不明確,真正開展教學的時候具體實施步驟也沒有經過系統的設計。
其次就是很多大學生對于英語教學的理解有所偏差,缺乏文化自信。大學生所學習的西方文化知識都是比較積極的方面,卻忽視了它消極的一面,這種不客觀的教育方法很容易讓同學缺乏文化自信。在信息化時代,同學了解外國方面的信息的途徑越來越多,消息也十分靈通,很多同學受外國文化影響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某些方面并不認同,對于他們樹立的價值觀也產生了影響。面對信息十分雜亂的世界很多同學不能夠正確地認識歷史,也不能正確看待中華傳統文化。
二、將課程思政融入高校英語教學的具體途徑
2.1提高老師對于思想政治的認知程度
每一位高校教育工作者都需要把同學價值觀的培養放在首要地位,高等學校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基地,尤其是大學英語課程教學過程中面臨著中西方文化的沖突,因此,英語老師需要不斷加強自身理論修養,提高立德樹人的教育意識,要在教育過程中時時刻刻注意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例如老師在講授《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二冊的知識時,可以以國內外的相關案例以及時事熱點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同學的愛國主義和民族自豪感。另外還可以讓學生利用課外時間閱讀英文版的中國書籍,向他們推薦一些適合他們閱讀的中國名著的英文版本,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在講完本節課所需要學習的內容之后可以找一個有關思想政治的話題讓同學發表自己的看法,既鍛煉了他們的英語能力,也可以對他們價值觀的樹立給予一定的指導。
2.2立足學科優勢,增強文化自信
要想真正實現將思政元素融入英語教學當中,同學的重視和參與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素。教師應該立足于本節課幫助學生學習英語,但是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可以對我們中華文化樹立自信心。講解中還可以融入國際形勢、意識形態等多方面的問題。大學階段是大學生樹立價值觀的重要時期,在大學英語課堂上,老師對學生進行思想方面的引導是老師的根本職責,是老師開展立德樹人教育的必要步驟。
例如在進行《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三冊的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教材中涉及到的內容讓學生將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進行對比,老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讓同學展開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讓學生就中國發展、時事政治等方面展開討論,在此基礎上,學生學習到了很多英語知識,也了解到了不同國家或者是不同民族之間的習慣了解不同。對于增強他們的文化自信有很大的幫助。通過類似的教育,可以幫助同學提升辨別是非的能力,也讓他們擁有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讓他們能夠辯證地看待一些國家帶有偏見的報道。增強文化自信,有利于幫助同學正確認識中國的發展以及中華傳統優秀文化。
結束語:大學英語的受眾面十分廣泛,他是一個比較基礎的課程,在教學過程中想要提高大學生的道德素養,將思政元素融入其中教學效果應該會十分顯著。在英語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培養同學的愛國情懷,讓同學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教師在日常備課的過程中一定要仔細的研究英語教材,把其中有關于人文價值的內容標注出來,著重對學生進行講解講解時,融入一些自己認為重要的思政教育從而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也為我們國家培養更加專業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曾錚.“課程思政”理念在高校英語教學融合過程中的教學改革探索[J].現代職業教育,2021(33):216-217.
[2]莫麗婭.“課程思政”視域下的大學綜合英語課程教學探索[J].高教學刊,2021,7(17):177-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