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姍
對于大班的家長朋友來說,如何讓孩子順利過渡成為一名做好準備的小學生是當下的頭等大事。面對孩子在這個階段交朋友時的小擔憂和小挫折,作為家長該怎么和善而理智的與孩子面對這些事,是需要一些方法和語言支持的。如果我們能夠靜下來、緩下來與孩子感悟這些事情,共同攜手走過這個階段,孩子一定會在民主有序的家庭教養中,成長為一名自信而向上的小學生。
困惑一:怕孩子在新環境里不適應,沒有朋友。
人際關系指人們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結成的心理關系、心理上的距離。幼兒期的人際關系十分重要,它影響著入學后與老師、同學的交往質量。對于面臨入學的大班幼兒,家長在做好防護的前提下,要盡可能制造孩子與同伴一起相處交流的機會。如:固定時間到社區廣場散步玩耍,周末與同伴進行家庭戶外活動等。同時,家長要利用孩子們在一起的契機,幫助他練習交友的能力和技巧。
1.幫助孩子識別并平復自己的情緒。當孩子遇到伙伴交往問題時,如回來說:“我沒有朋友,大家不喜歡跟我玩。”,家長要聽聽他怎樣描述這個情形以及觀察孩子的情緒。家長要鼓勵孩子用自己的語言表達,避免將自己的推測強加在他的身上。有時候,家人的認可就足以平復情緒。要相信大多數的時候,孩子不需要成人的幫助,也可以自己解決。
2.與孩子交流他的眼中朋友是什么。當孩子有“某某是我的朋友,某某不再是我的朋友了”的話語和疑惑時,家長可以與之交流:某某為什么是你的朋友?(他給我糖吃、…)還有別的原因嗎?(他經常跟我玩、…)間隔一段時間再重復問詢這兩個問題,會發現孩子對于什么是朋友,友誼的重要性、建立和維持一段友誼的理解在不斷發生變化。有時因為孩子對友誼的觀念滯后或者超前于他的伙伴,會出現關于朋友間相處的暫時困難。家長要做的,不是講如何交朋友的道理,而是更多的傾聽、了解他對友誼的理解,關注他的情緒,理解他目前的行為。
3.與孩子模擬主動示好的對話場景。家長要讓孩子懂得,想交到朋友,主動“示好”非常重要。家長與孩子進行對話模擬練習,釋放這樣的“信號”,讓別人知道他想要與其成為朋友。成人不要忽視這些簡單的話語,一定幫助孩子學習如何建立更積極的伙伴接觸,提高他們交朋友的能力。
如下:
微笑的詢問對方——你叫什么名字,也住在新園小區嗎?
對別人的事情做出回應——對呀,我也挺喜歡《笑貓日記》這套書。
講述自己的事情——我叫李妙然,我也是旁邊這個幼兒園畢業的。
邀請參加——我會玩豆豆龍游戲,你可以加入我的隊。
另外,如果孩子怕羞和被動,家長可以運用成人示范的方式,陪伴孩子感受加入一個伙伴群體的過程。比如,看有樓下鄰居的小孩子們正在爭先恐后的研究一個孩子帶來的望遠鏡。如果自己的孩子很想去看看,但是有點怯懦不知道如何加入進去。
家長:你想看看那個望遠鏡嗎?
孩子:我不愿意,人太多,我跟玲玲不太熟。
家長:人是太多了。我好奇他們為什么那么興奮。我們倆一起看看好嗎?
孩子:我想可以。
家長:我們等等,一會兒就能看到。你覺得鄰居東東現在看到了什么?
孩子:我猜能看到對面樓上的那條狗。
家長:有可能。好了,人不多了。玲玲,我們倆也想看看。可以嗎?
玲玲:呵呵,你們看吧。
孩子:哇,我不知道,這臺新式望遠鏡真的這么厲害。
家長:真的,太神奇了。
成人通過主動向同伴表現自己的求知欲并得到滿足的良好結果,來促進孩子自主的加入伙伴們的活動。
有時候,如果孩子不主動參與交往,這并不是說他的社會技能必然比其他的孩子差,可能是某方面的能力不夠、對未知領域了解不多。當孩子經常有這樣的情況,家長也要引起注意,幫助他拓展這方面的經驗,提高相應的技能。
4.在家里設計并表演交友小短劇
孩子們非常喜歡表演游戲,這在幼兒園生活中就十分明顯。他們會樂此不疲的重復喜歡的故事情節,并且加入自己的演繹。在游戲中,他們可以從扮演角色或者看別人表演中來收集信息和觀點。在家里,可以設定場景或者選擇與交朋友有關的故事來表演。全家人一起討論角色的臺詞和動作,讓角色性格鮮明。利用家里現有的東西,即興打扮一下,既可以塑造出有特點的角色,又可以激發想要扮演的興趣。父母先來表演一遍,讓孩子說說:“每個角色在干什么?這反映出角色心里想要的是什么?你是怎么看出來的?這個角色還可以怎么說?”然后請孩子自己替換父母中的一個角色,使用剛才討論的建議重演情節。孩子會在一次一次的表演游戲中,熟悉交友的技能。同時,這些故事情景可以帶給他自信,讓他感到自己是可以在真實世界中掌控這些的。
困惑二:遇到伙伴間的糾紛,孩子不會應對怎么辦?
在孩子眼中,伙伴之間出現分歧,是對友誼嚴峻的考驗。雙方怎樣控制沖突,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他的友誼是繼續還是結束。沖突能否順利解決,還影響著他在校的情緒和精神狀態。家長一方面擔心自己孩子不為自己辯護失去自尊,一方面擔心產生敵對或者激烈的行動造成傷害性的后果。如果孩子能用恰當的方式解決沖突,無需家長出面,那是最理想的。為了讓孩子能積極地做出適宜行為,家長必須考慮如何幫助孩子一起去應對。
1.不要把朋友的糾紛當問題,要當做契機
家長要意識到沖突是孩子學習的機會。孩子越小,因沖突產生的消極影響會越輕,越容易干預。當成人將這些“糾紛”重新定位成反映孩子交友發展水平的信息時,成人就會更理智的考慮這些事情了。
2.當孩子反饋問題時,注意回應的語言和方式
家長要理解孩子,把孩子的沖突看成發展中的普遍問題,不是孩子的本身的問題——“我的孩子就是調皮”“孩子就是很固執”。我們與孩子對話,不是拋給孩子一堆質問(你想想,為什么偏偏跟你過不去?哦,這沒什么大不了。他這么做也沒錯。你想過自己做的對嗎?),而是傾聽孩子說什么并給與恰當的回應。試想一下,當我們成人感到沮喪的時候,家人用邏輯思維去講大道理,能接受嗎?這么做只會否定孩子的情緒。此時,孩子需要聽到的是他的感受是正常的,需要知道家長同情他的遭遇,重視他的友誼。比如說:“是啊,聽起來你受到朋友冷落了。”或者重復孩子剛才對你說的話:“哦,他不僅不聽你的解釋,還拿走了你的沙包,還去跟別人組隊了。”家長能承認孩子受挫經歷的意義,安慰才會奏效,孩子才能傾聽你接下來的建議和解決方案。請別以為這很簡單,我們可以先在成人之間做一下練習。
3.當大人在場時,為孩子演示解決糾紛的過程
在幼兒時期,小沖突、小糾紛可能時有發生。只要家長充分利用機會引導孩子進行問題反思,孩子就會逐漸在無成人在場的情況下自己去解決沖突。孩子是需要學習技巧的,正如學習閱讀技巧一樣。我們可以分成幾步來試試:
第一步,冷靜的站在中立位置。家長保持平靜的語氣,蹲在兩個孩子中間,與孩子盡量一個高度,這樣孩子才會平靜下來。
第二步,釋放孩子的感受。家長讓兩個孩子分別表達他們的心情和感受,并用語言描述情緒,如“哦,現在你們倆都覺得自己很委屈。”
第三步,回溯事情經過。讓每個孩子都發表自己的觀點,并且互相傾聽。如可以提出:“到底是什么問題啊?”具體的聽聽孩子看到、聽到、做了什么。
第四步,確定問題。以“因此,問題是諾諾想要那個帶彎頭的零件的,但是東東先拿到了”這樣的句子來確定待解決的問題,允許孩子補充添加信息。
第五步,詢問解決方案。家長可以問:“你們倆怎么解決這個問題?”請孩子提出各種方法,給與足夠的時間,即使是某些想法不可實現或者有些可笑。
第六步,預測后果。家長讓孩子們預想一下,結果是否被各自接受。可以問問:“如果這么做,會發生什么?”
第七步,選擇最佳方案。請孩子在所有選項里選一個最終方案,如果一無所獲,就幫孩子說兩三個辦法,讓他們挑選。有時候,在家長看來不可用的辦法,在孩子的眼里卻覺得適合。
第八步,后續支持。當孩子繼續游戲后,家長待在不遠處,觀察辦法是否有效,每個孩子是否滿意。如果問題繼續,可以重復剛才的過程。
簡單操作的“八步”,會豐富孩子主動解決糾紛的經驗。正是成人每次都把問題解決的步驟,清晰的呈現出來,孩子才可以在真實的事件中,意識到自己是行為的主人,不是任憑沖動來擺布的人,自己是有能力解決問題的人,不是需要總靠大人幫忙的人。日后,無論他與誰交往,遇見什么新的伙伴,遇到什么新問題,都能從容應對,并相互信任,產生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