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漆器作為一種純手工制作的工藝品曾揚名海外。隨著現在科技的不斷發展進步,人們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產品創造的周期性不斷縮短。而漆器由于自身制作過程中的手工性,耗時性,漆器雕刻工藝學習前期投入過大等逐漸走向沒落。本人通過在《大隱于市-漆器傳承》的微紀錄片拍攝中擔任導演這一職務,從微紀錄片拍攝方面和微紀錄片導演的創作與構思,結合漆器制作過程中的各個步驟和漆器所蘊含的人文情懷,并以李如斯和陳申夫婦二人為線索,探討隱藏在漆器背后的故事。導演作為一部片子的靈魂人物,我在通過紀錄片《大隱于市-漆器傳承》的導演拍攝過程中,借助拍攝漆器匠人們的工作生活常態向觀眾展現出一個不一樣的成都漆器。紀錄片追尋真實性,在構思與創作在微紀錄片的拍攝同時,不僅對漆器的制作環節進行如實記錄,而且從另一方面對漆器起到宣傳傳統文化與技藝的效果,令觀眾更為直觀的感受漆器的藝術氣息與人文情懷。
【關鍵詞】成都漆器;傳統技藝;傳承;人文情懷
引言:隨著現代科技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快生產”時代正在全面覆蓋我們的生活。大量的機械化生產方式一方面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便捷,但另一方面又給傳統手工工藝品的生存帶來挑戰。而漆器正是傳統手工藝品的一個代表之一。本人通過對微紀錄片《大隱于市--漆器傳承》的拍攝,以現代化的媒介傳播形式,不僅加強了對中國傳統非物質文化的關注度,還使現在的年輕一輩能夠進一步加了解隱藏在漆器背后的故事,它的傳奇色彩和今后的發展繼承。
一、創作思路概述
首先從策劃來講,我最大的心得就是一定要做出最最詳盡的計劃。任何節目都需要不斷推陳出新,做出有“賣點”,有“看點”的節目,才能在當今激烈的媒體競爭中贏得受眾與市場。
(一)創作前期
從整個節目的人員分工,拍攝地點與時間,到需要什么器材,需要什么樣的畫面這些都必須考慮進去。只有前期做到了足夠周密的安排,才能夠按部就班的完成拍攝,即使拍攝過程中有意外情況,也有應急預案可以應對。
在全部的拍攝過程當中,我知道了要拍紀錄片,就得不停地摸索,不斷地學習。我認為紀錄片是導演對現實事實的一種在腦海中的構思,一種想表達出了觀念,一種對于某種問題、某個人物、某一狀態所持的觀念。紀錄片既有對那些社會底層人物的關注,也有對我們現如今時代的飛速發展和對社會、文化的關注。
(二)拍攝中期
拍攝者與拍攝對象必須處于在“平等”的地位進行交流,要讓拍攝對象信任你,給他安全感,才能在拍攝的時候不會你和攝影機的存在而尷尬,或者是刻意的“演”,而是需要他自然而然的接受這種存在,乃至忽略這種存在,忘記是在拍攝。
我們提前和紀錄片主人公陳申和李如斯夫婦做好溝通,和他們講解拍攝本片我們需要的大致素材和成片效果,并以《二更》短視頻為例向兩位匠人舉例說明。
(三)剪輯后期
從后期編輯的角度來說,首先是解說詞的寫作需要集合畫面并參考大量資料。剪輯過程一定要做到細心與耐心,作為紀錄片,素材多,要進行好的鏡頭的選擇與切換,不合適的鏡頭以及需要補拍的鏡頭都要詳盡的記錄下來,進行補拍或是其他手段進行補救。還有合成的時候要多次回放,看畫面聲音文字是否搭配的恰到好處,及時的修改。
在本片的結尾,我想到的是拍攝了每個漆器工廠匠人們的微笑,以快速剪輯的方式作為本片的結尾,給本片增添了許多人文情懷。特別是最后以陳申和李如斯夫婦的對視一笑作為定格黑廠,與片子一開頭的陳申與李如斯形成前后呼應,突出在漆器背后隱藏著的兩位漆器匠人們的愛情線,給觀眾以潤物細無聲的感動。
二、創作目的及意義
(一)創作目的
四川省成都市是中國漆藝最初的發源地之一,淵源流傳。我在短紀錄片《大隱于市-漆器傳承》的導演拍攝中,像觀眾展現了漆器“不為人知”的一面。
在拍攝成都漆器的過程中,還借鑒了優秀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拍攝技巧和方法,遵循“慢工出細活”這一真理。我們用一個個生活化的鏡頭,表現出漆器匠人們的生活方式,并借用最樸實的最真實的畫面傳達最真實的情感。
《大隱于市--漆器傳承》通過陳申和李如斯的愛情故事,來講述背后的漆器制作與傳承,重現漆器的輝煌。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漆器,甚至可以投身到漆器制作的行業中去,使擁有3000年文明的漆器重現它的風采。
(二)創作意義
通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來提升自己的導演專業技能,使我正確地認識到如何拍攝與制作一個合格的微紀錄片,并把老師在課堂上傳授我們的知識用自己的實踐來表現出來。我在微紀錄片《大隱于市----漆器傳承》中在組員的推舉下擔任導演這一職務,在長達3個月的拍攝中,也不斷提升了自我的組織能力、協調能力和把控能力,給自己的大學生活畫上一個完滿的句號。
三、紀錄片中的導演部門
(一)導演部門的職責闡述
(1)導演部門的基本構成
紀錄片導演是制作影視藝術作品的人物和領導人物,也是用不同演員表達自身想法的人,是把影視文學作品搬到觀眾面前的總負責人。導演是影視創造和制作過程中所有藝術因素的綜合者,導演的第一要務是:聯合劇組的所有工作人員,發揮他們的才能,使整個劇組的創造性和勞動力融為一體。
(2)導演部門的二次創作
導演在作品拍攝過程中對作品劇本進行二次創作。導演常常以電影文學作品為基礎,通過在頭腦中對蒙太奇思維的剪輯和排練進行藝術構想。然后挑選和確定適合劇本的演員,并按照總體構思,在專業知識的支撐下對攝影師、演員、美術設計師、錄音師、作曲家等劇組里所有的創作部門提出建議。
(3)導演部門與其他部門的合作
導演在現場拍攝中還要根據制片和各個部門安排的攝制計劃,參與各個部門的工作,起到統籌全局的重要作用,直到影片攝制完成為止。導演就像是團體里面的最高職務的長官,一部影視劇作品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導演的素質與修養來去決定的;一部影視作品的風韻格調,也往往展現出導演的藝術風格和個性,更能體現出導演對待事物的所秉持的價值
(二)紀錄片中導演和各部門的職責
導演的主要職責是指導現場的拍攝工作,負責指導演員進行排練和決定每個鏡頭的拍攝方式。導演是全部制片人員中最重要的一位,因為他將負責如何將把鏡頭劇本中的提示最后體現在膠片或磁帶上面。為了使導演更好地執行他的中心職責,應當在開拍前和開拍后始終參與工作。并在拍完后,同樣要和剪輯師保持最親密的合作。
(1)導演組的導演是需要對制片人負責。導演的主要職責是在制片人所提供的資金預算及制作計劃下,在作品拍攝的各個階段里指導演員的表演和攝影燈光的構成,奠定影片的整體風格。使劇本所描繪出的畫面通過藝術手段,利用蒙太奇的剪輯和制作躍然于屏幕畫面中,給無數觀眾帶來身臨其境的切實感受。
(2)副導演首要工作就是作為導演的左膀右臂,是需要對導演負責。副導演需要制定可行的拍攝計劃,協調演員的拍攝時間,安排整個劇組上上下下的事物,做好導演與其他各個部門的溝通工作,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可減輕導演的工作量。
(3)助理導演協助導演和副導演處理整個導演組的日常生活方面的各個事情,是導演的左膀右臂。
(4)場記人員是劇組在拍攝影片中的重要成員。負責記好各個場記的畫面內容,演員的安排,道具的使用情況,鏡頭的時間長度,演員臺詞對話以及導演對這個場記所拍攝內容的評價。
四、《大隱于市-漆器傳承》中的導演作用
(一)作品《大隱于市-漆器傳承》的創作過程
時間安排總概:2018年3月前進行資料搜集和整理工作;2018年3月17日進行實地的拍攝踩點;2018年6月1日前完成拍攝以及后期剪輯工作。
(1)選題階段。帶領小組成員選擇紀錄片選題,并多次和專業老師劉璐進行溝通,最終確定成都漆器作為非遺一個大點的拍攝選題。
(2)準備階段。1.用電話聯系拍攝對象,并獲得了一些關于漆器工廠的環境和場地的相關視頻。2.與小組成員在3.17去漆器工廠進行實地考察,并和攝像師溝通拍攝的機位和相機的各個參數。3.參考專業老師的意見,在電腦上反復觀看了《舌尖上的中國》、《我在故宮修文物》、《二更短視頻》等紀錄片和短紀錄片,學習其敘事手法和拍攝技巧,為《大隱于市---漆器傳承的》的拍攝打下理論基礎。
(3)策劃階段。拍攝前,我前后進行了5次電話采訪陳申和李如斯夫婦,完成拍攝內容大綱的制定,分鏡頭寫作以及確定拍攝時間。
(4)拍攝階段。通過專業老師的幫助獲得使用學校設備的權利(5D*2、錄音H6等),帶上設備進行跟拍
(5)配音階段。配音是紀錄片相當重要的環節之一。本紀錄片講述成都漆器的歷史和制作過程,需要配音員的聲音較為渾厚。小組參考了《我在故宮修文物》的配音員音線,多次尋找配音演員,最后我決定邀請2014級獲得過播配大賽冠軍的張韜師哥為本片配音。
(6)剪輯階段。后期經歷了粗剪、精剪、定剪三個過程,前后花了三周的時間。我與剪輯師一起剪輯,先是根據剪輯時間線的寫稿和解說詞并配音,剪輯聲音視頻,選擇加入配樂,最后合成字幕等。
(二)《大隱于市-漆器傳承》拍攝中的導演工作與思維
本片從前期的節目籌劃與分鏡頭腳本的創作,到成都漆器工廠的現場拍攝,再到后期的配音員解說詞配音與剪輯,音軌的合成導出,上傳給老師審核,格局審核意見修改,《大隱于市-漆器傳承》前后歷時四個月完成。
(1)《大隱于市》的導演工作。《大隱于市-漆器傳承》的結構是這樣的:由陳申和李如斯兩位漆器匠人的勞動場景和生活場景+人物面部特寫+人物現場采訪。作為導演,決定用漆器的制作和拍攝來作為全片主體和主線,向人們展示出神秘的漆器藝術品是如何制作出來的,是作為本片的紀實和講解部分;漆器匠人陳申和李如斯的勞動和生活場景是主體后面的背景,是本片的抒情部分;成組出現的成都漆器制作的特寫和陳申、李如斯的感情陳述是主體里面的內襯,是作品的本質訴求。如此結構原因有三:
(2)《大隱于市》的導演思維。在鏡頭設計方面,我一直堅持“用美學關照生活”的理念來安排鏡頭的拍攝。鏡頭有著超越本體的功能,對于《大隱于市-漆器傳承》而言,鏡頭是用通過自己所具有的美學思想去觀照現實生活的一種方式:在拍攝過程中,大量安排全景為主,中近景為輔的方式:這取決于漆器制作過程中大場面,用全景來記錄成都漆器工廠的環境,匠人們的工作場景。用近景刻畫漆器匠人們在制作漆器產品時的專注神態,用特寫表述漆器藝術品的神韻細節,如漆器的代表作品“虞美人”。在光線的把握上,以逆光、側逆光兩種布光法為主,以順光、散射光為側面表述:逆光表現了漆器本身的沉重感和沖擊力,順光和散射光則很好的復原了色調的質感。下午的時間段是我們主要拍攝的時間,這時的光線特點使畫面色調呈現出豐滿飽和的狀態,濃墨重彩的漆器色彩,給人以油畫般的視覺沖擊和逃離生活之外的感受如夢如幻一般使人著迷。
五、《大隱于市-漆器傳承》在導演部分存在的不足
本次創作中的問題主要還是分不同階段性的,作為本片導演,每個階段都有或多或少的問題存在。
前期準備期:問題一:自己的專業水平還是有待提高,在寫分鏡頭腳本時未能完全考慮清楚,導致拍攝完的素材在剪輯時發現機位越軸或銜接不上的低級錯誤。問題反思:作為即將畢業的學生,面對這些低級錯誤萬分羞愧,告誡自己要在今后的工作上對這種低級錯誤多加注意,不要再犯了。
中期拍攝期:問題一:拍攝時間不充分,未能很好的協調好學校上課時間和漆器工廠人員的上班時間,導致后面一些鏡頭拍攝匆忙,忽視了鏡頭的質量。問題反思:本片拍攝完成后,也讓我知道,以后拍片子前期工作一定要把拍攝時間預留足夠,并不能因為趕進度而忽視了鏡頭質量。
問題二:需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溝通能力與辦事能力。在作品拍攝期間最大的困難就是人手不夠,需要布景、燈光、攝像、錄音、采訪結合,有些鏡頭就需要重拍一個另一個景別的。問題反思:必須在拍攝前期做了好充足的準備,制訂好足夠多的應急預案,最終拍攝過程有條不紊的進行。
結束語:本紀錄片屬于人文社會紀錄片,本片關注現實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場景、文化的發展和交流,強調在紀錄片的平穩敘事中,又要求敘事紀實,并且可以在解說詞的襯托下中體現短紀錄片的主題。本紀錄片的解說詞由后期主持人配音加采訪者的論述的娓娓道來。鏡頭語言的應用,也是定位影片風格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參考文獻:
[1]何蘇六.《紀錄片的責任與影響力》[J].現代傳播2005.
[2]付春苗李超.《淺析電視紀錄片敘事藝術的“故事化”理念》[J].新聞界2010.2.15.
[3]王心語.《影視導演基礎》[M].修訂版.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原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16年:第273頁.
作者簡介:堯萍,1997.8,性別:女,民族:漢,籍貫:四川成都,學歷本科,主要研究方向:戲劇影視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