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體,是新的技術全新支持體系下,產生的一種新的媒體形態。比如說數字廣播,手機短消息,移動電視,互聯網,數字電視,觸摸媒體等等,對比于報刊、戶外、廣播、電視這幾類傳統意義上的媒,體新媒體更是被直觀、形象地稱為“第五類媒體”。近些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大眾生活質量的不斷提升,對于電視節目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隨著電視節目多樣化的發展,很多類型的專題節目,在電視臺或者是電視網絡上直接播放。整體的節目效果是非常好的,除了有編導的前期采編之外,播音員對于整個專題節目的配音效果來說,也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更是整個節目最終效果與播放成敗的前提與基礎。
【關鍵詞】電視專題節目;配音;新媒體環境;效果分析;發展狀況
引言:
如今的社會是一個互聯網時代的社會,當新媒體與互聯網一旦結合起來,那么很多利用網絡無線技術,通信技術等等方式渠道的應用,就會致使絕大多數傳統媒體的局限性等缺點,越來越多的暴露出來,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新媒體的出現,可以說是從一定程度上直接挽救了國內媒體行業的發展,新媒體實際上就是利用數字技術,通過互聯網、計算機網絡,無線通信技術,衛星等等多元化的渠道,再加之計算機,移動手機,數字電視等終端,為社會大眾提供信息與服務的一種渠道形式。互聯網的進一步發展,對于新媒體的發展來說,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引領作用。為了能夠避免傳統媒體在新環境下被淘汰,所以整個媒體產業都需要改革發展。配音是電視專題節目中最重要的一個步驟,也是電視專題節目播放之后,能夠帶給社會大眾最直觀的感受,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強化電視專題節目陪在新媒體環境下的發展,有利于提升電視專題節目的質量,促進國內媒體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無論是從歷史的發展來看,還是從當下電視節目收視率的狀況統計來說,配音藝術一直在處于蓬勃向上的發展過程中,現如今,國內的配音已經有了很多年的發展歷史,在建國初期就將一些國外的電影片翻譯成漢語配進去,最具代表性的也就是東北電影制片廠,當時的翻譯節目主要是蘇聯、歐洲的一些國家的電影。最后北京,上海等地方的制片廠也展開了這方面的工作。在幾十年的時間里,國內的配音制作領域也取得了非常迅速的發展。
一、提高對播音人員基本功底的訓練和培養
現如今很多高校播音專業,其學生一般來說,都比較忽視對于播音基本功的訓練,大多數剛進入這個專業的學生都認為,播音基本功實際上就是每天清晨去練練嗓子,如果是這樣的思想,那么就直接進入了一個錯誤的認知區域。我們通常意義上所講的基本功訓練,其實是一個比較系統的訓練,首先練習語言吐字的力度以及精準度播音專業的初學者,一般來說,嘴唇與舌頭都沒有力氣,整體上練出來的字音都比較松散。這個時候,就可以多去練習提氣以及收氣,將語言文字的聲母與韻母拆分開來,展開進一步的強化訓練。先拉長音,隨后快速的收入尾音,然后反復不斷地進行訓練,強化對吐字力度已經精準度的掌握以及把控能力。一定不要盲目的去練習自己的嗓子。還有一部分初學者認為,練聲其實就是去練習一些同音字詞,再發出一些氣泡音等等這就算是練聲了。這種方法實際上從某種程度來說,確實被夸大了,我們在練習的時候需要多加的去思考和應用。其次,一定要注意語速以及情感的控制。播音工作在展開的過程中,一般來說,都會遇到不同題材的稿件,當播音人員拿到稿件的時候,實際上并不急于播出,要首先分析本篇稿件的題材與主要內容。我們應當去多聽聽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播音員,他們的語速、語音、字音整體上都是非常流暢自然,抑揚頓挫,起伏有變得。這樣來聽,就非常有美感,其實這也就是播音基本功的具體體現,在日常培訓工作展開的過程中,我們經常發現有的配音人員在審核專題稿件的時候,快慢部分不會使用情感或者是亂用自己的情感,這就導致一篇專題節目直接偏離了編導以及作者本來的創作意圖,沒有將核心內容和想要表達的意思體現出來,播音人員在配音之前,一定要先聽一聽音樂的旋律以及編輯的具體要求,如果有不同的見解,那么就應該及時地提出來,大家共同商量。這樣一來,才能夠幫助配音人員更好地掌握稿件的內容。
二、強化對于配音名家作品的感受與鑒賞
對于一些專題片的配音方式與配音技巧,初次學習播音的人員,通常會喜歡去模仿一些名家的作品,但是從某種角度來說模仿是可以的,但是一定要對路子,也就是說,我們一定要找到一些資深名家的專題配音作品,這些作品同時也受到了大眾的認可,千萬不能夠盲目的去模仿名家的聲音,實際上,每個人的聲音都是獨特的,你想要去學別人的聲音是完全學不到的,所以就應該去學習名家專題作品配音的方式以及技巧,還有停頓的節奏,包括感情的運用。
三、根據自身的嗓音條件來塑造更加有個性的配音
現如今,在新媒體的環境下,電視專題節目的受眾面積也在不斷地擴大,特別是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普及應用。這也同樣要求我們要不斷地去學習、優化、改進傳統意義上那種電視專題節目的配音方式,去將一些現代化的元素,盡量的融合起來,語氣要更加質樸,能夠令受眾感覺到更加和藹,親切。利用自己感到最舒適,最自然的聲音,來體現電視專題節目所需要的感情,曾經有一位資深的配音員老師就說過,嘴唇與牙齒是我們的第二聲帶。也就是說,我們通常在進行播音創作的時候,一定要懂得方法與技巧,千萬不能夠完全的憑著自己的聲帶去發聲。如果說沒有技巧與方法,只是一味地靠著自己的咽喉部,將聲音喊出來。那么很快就會感覺到咽喉部的疲勞,根本沒有辦法繼續接下來的電視專題節目配音創作。
四、感受體驗生活,強化自身的文化素養,令配音的內涵更加豐富
對于電視專題節目的配音工作人員而言,自身的綜合文化修養,對于工作的展開來說,是非常之重要的,因為對于電視專題節目稿件中,所要表達的意圖分析,理解掌握或者是漢字的識別,以及字句的讀音都需要良好的文化素質來作為前提與基礎,曾經有一家大型媒體播出過一個專題片,片中的配音員,連續兩次出現了漢字讀音的錯誤,令整個專題片的整體播出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電視專題節目配音人員,一定要在業余的時間,去多多的學習,更多的關注時事政治,還有一些生僻字的認讀,養成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為國內電視專題節目的進一步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五、認識配音設備,對于后期效果的處理,兩者都非常重要
電視專題節目的后期配音工作一般來說,都是在專用的語言錄音棚中展開的。通常來講,語言錄音棚的體積相對來說比較小,所以通常會聽到很多專題片發出來的聲音比較空曠,之所以出現這種原因,實際上,也就是因為這些配音室內沒有展開對應的吸音處理,或者說配音的設備沒有調試好,使得原本有磁性的聲音也顯得黯然失色。電視專題節目的配音人員,平時有時間也可以學習一些調音設備的使用,以此能夠更加方便發生緊急狀況之后,第一時間處理。作為一個電視節目專題配音人員,選擇設備、調試設備也是需要學習掌握的。再先進、再高級的專業設備,也需要配音人員的專業程度來匹配,只有這樣才能夠展現出電視專題節目的配音效果與播放效果。
六、利用新媒體技術,建立全新的配音模式
電視專題節目配音要想在新媒體的環境下,不斷地提升自身的競爭力,實際上也就是一個取長補短的過程,不僅要將自己的優勢與特點發揮出來,還需要將缺點優化改進,不斷地嘗試在傳統的電視專題節目中融入新媒體技術。提升主動性、參與性、以及深層次的互動性。傳統的電視媒體在堅守核心競爭力的前提與基礎上,發現與利用了新媒體,只有這樣才能建立起全新的配音模式,才能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始終保持電視專題節目配音的綜合競爭力。根據目前的形勢來看,在電視專題節目策劃、制作、播出、營銷的整個過程中,一定要重視新媒體的方式,利用技術才是媒體發展的一種核心方式。
鳳凰衛視中有一個節目,就是傳統電視節目與新媒體融合之后,產生的一種節目形態。新媒體的出現,實際上令社會大眾面對的是更多的資訊信息。很多時候看到的東西都是似真似假的,也沒有辦法更好的去適應。但是鳳凰衛視的節目就利用了主持人以及配音人員的專業知識,還有敏銳的眼光為觀眾摘選了相應的資訊以及梳理,那觀眾可以通過一個電視專題節目,知曉天下大事,掌握現下最流行的網絡詞匯以及話題,這個節目可以通過提供第一時間在網絡輿情,利用電視專題節目。這個傳統媒體的形式與廣大網民展開交流互動,將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渠道方式完全的融合在一起。
七、提升配音節目的質量,規范電視專題節目的市場,強化配音人員的工資待遇
現如今,很多觀眾對于電視專題節目的配音,都會有很多抵觸的心理。這就是因為配音節目的藝術表現力,感染力,還有音響的效果,都沒有辦法和原聲的節目來比較。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提升電視專題節目配音的質量,主要就要去規范其市場,不斷地完善配音體系制度,對于那些粗制濫造的配音節目,一定要抵制下架,對于一些不具備配音自制的團體要堅決地禁止,寧可失去一部分市場,也一定要保證電視專題節目配音產品的質量。電視專題節目配音的質量與配音人員的能力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一個優秀的配音人員能夠更加藝術化的提升語言的直觀性與形象性,豐富人物的主要內涵,特別是還可以在其中加入一些很多的元素,盡可能地貼近社會大眾的日常生活。電視臺想要培養和留住這些優秀的配音人員,除了要提高配音人員的待遇之外,還要根據他們的勞動給予相應的報酬。以此來激活國內電視專題節目配音的市場,取消相應的壟斷市場,有實力的電視臺可以全面、多元化的去創新配音模式,強化市場核心競爭力,不斷的擴大國內配音市場的規模。
八、結束語
總的來說,在新媒體環境的不斷發展下,電視專題節目配音,需要相關工作人員不斷地去探索。盡可能的做到與時俱進,以此來更好地適應新媒體環境的要求,以及全新的社會背景。在這種基礎下,更好地去豐富創新。此外,還需要盡可能的去迎合社會大眾的實際需求,得到社會大眾的認可,為國內電視專題節目的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王靜.新媒體電視的傳播特性和受眾特征[J].當代傳播.2010.4.
[2]楊雪睿、黃京華.新媒體環境下電視媒體影響力的拓展[J].現代傳播.2011.7.
[3]寇嘉.新媒體環境下中國電視媒體的生存策略[J].新西部.2010.6.
[4]于晗.基于數字技術的電視新媒體轉型[J].今傳媒.2011.1.
[5]戴世富.新媒體時代電視媒體的發展策略[J].新聞界.2012.4.
作者簡介:李馨柔,出生日期:2001年3月25日,性別:女,民族:回族,籍貫:四川鹽源,職稱:學生,學歷:大專,主要研究方向:播音與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