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闊,張瑋凌
(西北師范大學知行學院,甘肅蘭州 730070)
甘肅高校在中外合作辦學過程中,不斷學習和借鑒國內和國外的先進經驗,不斷提高辦學的質量與水平,辦學雙方簽訂了完善的申辦報告、合作協議、資產來源等文本性材料,但在雙方所能提供的課程、教學等教育資源的質量與標準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就全國辦學情況來看,既存在諸如寧波諾丁漢大學等成功的辦學案例,也普遍存在引進優質教育資源不足,辦學過程監管不夠到位,辦學質量缺乏有效社會公證等一系列問題[1]。
一般來講,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包括課程設置、師資隊伍結構、教材選定、教學大綱審定、教研活動組織、教學檢查、聽課制度、導師責任制等多個方面。根據中外合作辦學質量保障不同要素的作用,可以分為內部質量保障和外部質量保障兩個方面。內部質量保障是學校或辦學機構開展的一切教學、管理等方面的評估活動;外部質量保障主要指學校以外的機構為保證高等教育質量所進行的一切活動,包括國際性專業認證、涉外監管及外部專業性質量評估等[2]。
林金輝認為,教學質量是中外合作辦學的生命線。在中外合作辦學的實踐中,一切工作都應落實到提高中外合作辦學質量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上,才能收到實實在在的成效。辦學質量保障涉及政策引導、外部監管、內部治理等問題,集中體現在課程體系、教學改革和師資隊伍建設問題上[3]。從宏觀的角度來看,中外合作辦學質量保障應由政府在政策方面的引導和規范、高等學校內部管理和社會專門機構監督認證三個方面組成。
要形成完善的辦學質量保障體系,前提是要有正確的辦學質量觀。當前不少學校把中外合作辦學定義為學校正常辦學活動的補充形式;有些學校認為“國際合作與交流”就是正常的外事活動,是校際的一種交流活動;有些學校把中外合作辦學教育活動劃歸到“成人教育學院”或“繼續教育學院”進行管理[4]。
事實上,中外合作辦學的主體是中外教育機構,辦學方式是雙方合作。因此,樹立科學的辦學質量觀,必須從學生的日常學習活動出發,立足學生能力的生成,關照學生個人的成長和發展,要提高中外合作辦學質量,就要加大政策引領,嚴格監管合作辦學的準入條件和資質;高等學校制定切實的人才培養模式和管理制度;社會專業機構強化認證和監督制度。
蘭州石化職業技術學院現與加拿大荷蘭學院合作舉辦會計專業教育項目。項目具體實施周期為2020—2022年,培養目標是模擬加拿大的教育環境,實行“3+0”模式,學生學習時段都在國內,由學校全部引進加拿大荷蘭學院的辦學理念、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教學計劃、培養方案和師資力量。
西北師范大學與英國南威爾士大學合作舉辦化學專業本科教育項目,實施周期為2018—2022年,該項目實行“3+1”教學模式,前三年學生在國內學校學習,達到項目考核要求,經在讀學校同意,并達到外方學校入學要求的學生,才可以在最后一年前往南威爾士大學進行學習;學生畢業時達到雙方學分互認要求后,可同時頒發英國南威爾士大學學士學位證書以及西北師范大學本科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該校還與波蘭波茲南藝術大學合作舉辦環境設計專業本科教育項目,實施周期為2020—2024年,該項目實行“4+0”或“2+2”培養模式,即4年全部在國內或者2年國內加2年國外,項目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和經濟條件自我選擇。選擇4年國內學習的,至少有三分之一的課程應由波蘭波茲南藝大學優秀教師主講,畢業時成績合格者則頒發西北師范大學畢業證書并授予相關專業學士學位。選擇“2+2”模式的學生,畢業時成績合格者將獲得波茲南藝術大學學士學位證書以及西北師范大學本科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
西北民族大學與美國猶他州立大學合作舉辦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本科教育項目,實施周期為2012—2016年,該項目是我國西北五省(區)首個獲得教育部正式批準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項目學生實行雙錄取制,即被西北民族大學和美國猶他州立大學共同錄取,學生在兩校均有學籍,實行“4+0”培養模式,由中美雙方共同制定人才培養計劃,共同實施教學及管理工作,即“共教育”,修業合格者將獲得西北民族大學的經濟學學士學位和美國猶他州立大學的理學學士學位。
蘭州大學與美國德雷塞爾大學合作舉辦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本科教育項目。項目招收當年填報該項目專業志愿并且高考成績不低于生源省(市、區)本科第一批錄取控制分數線的考生。學制為4年,實行“2+2”培養模式,兩年學習完成后,課程成績和英語水平滿足德雷塞爾大學要求的學生(平均學分績點GPA≥3.0,并且托福≥85 或雅思≥6.5),可赴德雷塞爾大學完成本科階段其他課程。完成規定的課程和學分,符合兩所學校學位授予條件者,將獲得蘭州大學畢業證書和學士學位證書以及德雷塞爾大學學士學位證書。
甘肅省5 所高校舉辦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均屬于非獨立設置模式的辦學項目,即辦學機構為非獨立設置的部門,沒有獨立的法人資格,在辦學過程中呈現出依附性、多樣性、靈活性、階段性和層次性等特點,也顯現出許多現實性的問題[5]。
合作辦學項目對中方大學依附性過大,便利辦學發展受限。表現在行政管理和教學管理一切由國內的合作大學來承擔,辦學資金主要以學生的學費收入為主,沒有充足的辦學經費,無法擴大合作辦學的規模;教學過程按中方學校的教學安排進行,很難實現原訂的計劃或協議。
優質目標與生源實際狀況之間的矛盾十分突出。在甘肅省5 所高校的合作辦學項目中,所有課程中都提到了全外語教學或雙語教學的要求,實際上很難招到理想中的優質生源,特別是全外語授課的難度太大,達到國外高校要求的學生較少。
完善中外合作辦學質量保障體系與評價機制,是確保甘肅高校合作辦學質量的前提和基礎,也是為今后更好地合作辦學提供制度支持和保證。
為了保證中外合作辦學的質量,保護好各方權益,我國先后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中外合作辦學質量保障工作的意見》等規范性文件,指導全國高等學校依法依規開展中外合作辦學活動。隨后,教育部又專門建立了中外合作辦學監管工作信息平臺,及時公布審批通過或終止辦學的項目和機構,提供政策咨詢和國外高等學校的查詢,以防辦學者和學生、家長上當受騙。
當前,國內一些辦學機構期望通過中外合作辦學來提高自身的辦學層次和社會聲譽,也有一部分國外的低水平辦學機構想通過與中方有關辦學機構的合作,攫取利益。因此,中方高校一定要選好合作伙伴,把優質的教育資源和管理經驗引進來,把好入口關。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時代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堅持教育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同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在中外合作辦學過程中,重點問題集中在制訂合理可行的人才培養方案上。
完整的人才培養方案包括教學計劃、教學大綱、開設課程、教學時數、授課時間、師資配備、教學過程、實習實踐、學生管理、課程考試考查、教學評價等內容。這些內容既要把國外的優質教育資源引進來,又要符合我國高校和學生的實際水平,不能一味強調全面外語教學,忽略學生的實際水平和接受能力。
目前,我國高校中外合作辦學過程中,雖然雙方制訂了較好的人才培養方案,初衷和愿望都很好,最后的結果卻并不盡人意。主要原因在于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疏于管理,沒有嚴格按照人才培養方案落實教學任務,導致人才培養的目標難以達成。有些學校雖然盡力而為,但卻沒有優質的教師資源,未配備充足的外籍教師,大部分課程仍然由本校教師授課。
學校應制定完善的教學監控系統,要對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全方位的監控,學校要認真審訂教師的教學內容、評價教師的教學效果;教師要全面準確地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注重平時的閱讀、作業、討論等,既要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的考查,也對學生進行綜合技能的考查;合作辦學雙方也要對教育教學各要素的配備進行系統考查。
就全國而言,絕大多數高校的合作辦學經費源于學生的學費。從教育部中外合作辦學監管工作信息平臺來看,高校申報合作辦學的積極性很高,但每年被叫停的項目也非常多,這說明,很多高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在實踐中遇到了阻礙。這些項目在申報、論證和舉辦過程中,缺乏充分的論證數據和材料。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堅持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中外合作辦學是我國高等教育的一種嘗試,目的是引進優質教師隊伍和先進的管理經驗。
因此,要辦好教育,就要遵守教育的長期性規律,以百年樹人的理念、堅忍不拔的毅力,扎扎實實地做好長期規劃和經費投入,以保證項目的長期性,通過中外合作辦學,掌握高等教育辦學的精髓,不斷促進我國教育事業的長遠發展。
教師隊伍是完成教育教學的根本保證,是我國教育的依靠力量,沒有一流的師資,就沒有一流的大學,更沒有一流的教學。曾任清華大學校長的梅貽琦先生曾說:“大學者,非大樓之謂也,乃大師之謂也。”
因此,應加強中外合作辦學的師資隊伍建設,選拔優質師資組建好中外合作辦學的師資隊伍,分配好國內師資和國外師資的比例,以保證教學質量。教師應嚴格按照人才培養方案予以教學,適時創新教學方法,培養出符合要求的應用型人才。
教育教學效果的好壞,需要建立多元評價機制,把教師和學生自評與互評、專家評價、領導評價和社會評價有機結合,既重視過程性評價,也重視終結性評價,用科學的方法實現教育評價結果的公正、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