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建民 宋志強 中國華電集團有限公司
目前,我們正在努力構建集中統一、全面覆蓋、權威高效的審計監督體系。企業外部審計由會計師事務所執行;企業內部審計是由企業內部機構實施的審計。正確處理內外部審計間的關系,實現二者間的協同協作關系,則會達到提高企業審計質效的目的。由此可見,內外部審計在公司治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雙方協調的工作,可以有效地提升公司治理水平。本文從公司治理角度,對內外部審計關系進行分析,通過內部審計與外部審計溝通,提高其對企業的監管作用,加強內外部審計間的合作,減少重復審計,改善公司治理現狀。
公司治理也稱公司治理結構、治理機制、督導機制等。其是一種制度安排,是規范公司責、權、利的制度,也是經營方經營過程中重要的制度架構。公司治理是用來支配經營主體方的利害關系的團體。其主要的內容包括:配置控制權、監督和評價董事會、員工、設立激勵機制。公司治理結構的產生是在所有權與控制權分離背景下,其對于經營中產生的利益分配,且對其中的控制關系予以安排,是利益制衡決策機制。其即有內、外部治理兩方面。
內部審計是內部治理活動,是公司治理的重要基石。內審是獨立、客觀的管理活動,其目的是實現經營方價值增加、提升運作效率。以規范化的方法實施內審,控制企業的經營風險,且改善治理評估,助力經營方戰略目標的實現。內審是有效實施內控的保障,其在公司治理中具有監督、評價和分析控制的作用。其可以協助管理者向執行管理機構提供風險防范、治理保證,為企業提供改善政策與建議。因此,作為內部治理機制內審通過監督職能,為其他治理主體提供服務。
外部審計是外部治理活動,是公司治理的構成要素。外部審計本文中指會計師事務所審計。中注協對外審概念為:財報審計的目標是通過執行審計,對財報發表審計意見,關注財報是否按會計準則規定編制、是否公允反映被審方財務經營成果及現金流。為了向外部利益相關者提供公司治理、受托經濟責任的履行情況,需設立獨立審計師對企業報告鑒證,且發表客觀評價意見。外審通過財報審計對內部治理監控,參與公司治理活動。
1.內審是公司治理組成部分
內審是公司治理的組成部分,良好的內審可以改善公司治理,是公司治理問題的解決手段。內審可以更好地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強化企業的風險管理,增加公司的價值。在所有權與控制權分離情況下,產生了委托、受托責任。公司治理是確保受托責任有效運行的制度,而內審作為受托責任控制機制,保證各方責任可以得到有效的履行。那么兩者都保證受托責任系統運行的可靠性。內部治理指董事會、監事會和管理層等。內審隸屬于董事會,其可以視為公司治理中的內部治理機制。內審的監督職能減少了信息不對稱,其咨詢職能改善了控制程序,確保了受托責任的履行。作為管理層助手,內審漸漸成為保障經濟責任履行的治理機制,同時也成為企業公司治理的組成部分。
2.內審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首先,內審有利于解決信息不對稱。由于當前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造成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信息不對稱。內審設置解決這一問題是通過監督職能實現的。內審可隨時對經營等情況進行審計,及時的反饋審計結果,使經營主體的所有者可以了解經營狀況,進而降低信息不對稱問題。
其次,內審有利于改善內部經營管理,其通過評價職能加強內部經營管理。內審通過對企業內部管理層進行業績評價,考察其職責履行情況,對評價結果分析,發現經營管理的缺陷和漏洞,并提出改進建議,改善內部經營管理。
最后,內審有利于強化風險控制。市場多元化發展致使企業間競爭日益激烈,企業的風險不斷增大。為應對風險的發生,在治理體系中建立風險管理制度,而內審是重要的風險管理參與者。從經營各領域去審查企業內控合理性,以風險發生的概率做出評價,為完善內控提供依據,進而防范風險。另外,內審風險管理具有協調作用,以防范微觀決策帶來的風險,其通過參與風險管理,防范、控制風險。
1.外審是公司治理組成部分
外審作為公司治理的組成部分,維系受托責任系統運行,促進公司治理的完善。外審通過約束控股股東行為保證自身財務信息質量。在兩權分離情況下,信息不對稱性增加了外部監督的難度,當所有者對經營者信息產生懷疑時,客觀獨立的第三方外審對財報真實性提供保證。外審總目標是對被審方報表合法性表示意見。目的在于保護投資人利益,助力投資者做出正確的決策。外審目標與公司治理一致,都是為了保護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外審作為外部公司治理機制,具有強大的外部監督力,通過對經營監督與鑒證,為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實信息,使其決策過程有據可依。外審在保證信息真實性方面作用十分明顯,己經成為公司治理結構不可或缺的部分。
2.外審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外審作為公司治理的重要外部監督形式,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首先,保護股東權益。外審通過對財報信息提供鑒證,保證財報不受利害沖突影響,協調管理當局、股東等利益相關者間的利益沖突,保護股東利益。
其次,降低信息風險。許多投資者其投資會利用財報中的信息,對于目標投資方的財務業績、成長性等強化了解,且相關信息調整投資組合決定投資方向。但由于利益沖突,會計信息面臨信息不真實的風險。而獨立地位的外審對報表編制審核,公允性發表意見,將提高信息可信性。另外,也可以使企業的錯弊盡早暴露,不會使問題累積、惡化,穩定了資本市場的發展。
最后,約束控股股東的行為。外審按審計準則對公司交易嚴格的審查,有助于約束股東行為,促使公司充分披露大量占用資金、巨額擔保等行為,為中小股東利益提供風險預警。
首先,具體審計目標不同。外審服務外部利益相關者,審計目標是從總體上對財報、相關資料真實與公允性發表意見,為外部提出決策支持。而內審服務于董事會、管理層,通過對內部及下屬單位經營、內控適當性、有效性實施監督和評價。顯然,內外審計具體目標上存在許多交叉和重疊。
其次,獨立性不同。內審作為內部治理機制,隸屬于董事會,其獨立性受到制約,相對獨立。外審作為第三方,與委托人和被審方都保持獨立關系,其具有絕對獨立性。
再次,工作范圍與審計方式不同。內審工作范圍之廣,涉及方方面面。外審對財報真實性和公允性提供鑒證,審計范圍以財報、內控系統為主,范圍較固定和局限。內審根據公司工作計劃審計,具有持續性;外審在接受委托后對財報審計,通常在年終時進行,外審具有間斷性。
最后,審計權限及責任不同。內審只是職能部門,并不是獨立的行政機關,沒有行政處罰權,只能在權限范圍內審查處理權,其不是獨立的法人,審計中無獨立法律責任,責任由所屬公司承擔。而外審按審計業務約定簽訂條款提供有償服務,對指定的被審方審查、鑒證,雙方地位平等,外審不具有處罰權,但可以將所發現的違法行為反映給行政機關處理,其以獨立的法人身份實施業務,當其行為違規時,應承擔法律責任。
雖然內外部審計間存在不同之處,但其依然存在許多一致性,使得內外審計工作中可以協調,完成公司治理任務。
首先,兩者的總體目標一致。盡管兩者追求不同審計目標,但總體目標一致。內審目標是評價內部經濟責任的履行,外審目標是評價外部經濟責任的履行。而外部受托經濟責任只是內部受托經濟責任的延伸,其兩者間的內容實質一致,這種關系決定了內外審計總體執行的審計目標一致。
其次,兩者間的審計職能一致。內外審計具備審計基本監督、鑒證職能。監督是內外審計的固有職能。內審監督財務收支、內控、經濟效益,對是否有效履行責任評價。外審通過審查被審方財報、內控系統,評價企業是否存在重大錯報的情況,對資產、經營成果真實性鑒證,監督經營方是否有效的履行了外部責任。內外審計作為公司治理兩大基石,兩者間的職能一致,其都是為公司治理服務。
內外審計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在公司治理過程,公司內外治理機制,內外審計相互協調非常必要,這可以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完善內控、提升社會公信度。二者協調共同確保受托責任的履行,維護公眾的利益。
外審要借助內審確保審計范圍,提高審計效率。內審處于蓬勃發展期,其發展速度快,與外審范圍重疊交叉,使外審利用內審確保審計范圍全面。內審可信性為外審提高審計效率提供支持。雖然雙方在審計范圍上重疊,但外審無法涵蓋內審范圍。因此,外審必須與內審協調,確保了解企業狀況,避免審計片面性。
內審要借助外審減少重復審計,降低成本。另外,外審具有技術優勢,內外審計合作利于提高內審業務素質,改進內審工作,減少重復審計。內外審計在審計范圍上重疊,浪費審計資源。因此,內外審溝通了解審計重點,提高審計效率,共享審計成果,可以降低審計成本。
不管是內審還是外審人員,都需要在執業過程中與對方協調,建立協調意識。內審人員需要充分利用信息優勢及外審技術方法參與外審實施過程,通過專業水平的提升,盡可能地在內審過程中利用外審審計工作成果。在維護企業合法利益前提下,內審不應該抵觸外審工作,同時還需要給予外審必要的配合與工作支持。外審人員需要充分信任內審人員,以此得到內審對其工作的配合與支持,充分利用內審工作成果。外審在執業審計過程中,需要盡可能地獲取內審的配合,進而降低審計重復工作,降低審計成本,提升審計效率。
內外審計間的協調,應由企業機制提供保障。
首先,由相應的機構負責內外審計協調。審計委員會從其公司治理中地位、獨立性看,是促進內外審協調的最佳部門。企業應盡快組建審計委員會,由其進行內外審計協調。
其次,由審計部負責內外審計協調。選派專人負責協調計劃制定及協調具體問題。總審計師熟悉公司情況,有機會與治理層溝通,精通內審業務,因此,是負責內外審計協調的最佳人選。
最后,根據內審規定,通過定期、不定期會議落實內外審計協調。審計召開會議目的在于制定協作計劃、確定審計范圍、商討內外審計程序方法等分工合作。審計結束召開會議通過工作底稿、審計報告等內容的溝通,最終形成審計成果交流。此外,還需要開展各種不定期會議實現內外審計及時、有效的溝通與合作。
制定內外審計協調的行為指南。盡管內審協會、注會協會己發布了內審具體準則,強調內外審計工作協調,但準則只對執業要求規定,內容籠統協調操作上缺少指導。那么盡快出臺審計準則相對應的實務公告,對內外審計協調工作給出具體操作說明和指導。另外,行業協會應舉辦研討會,加強內外審計協調技能教育。
首先,提高審計委員會獨立性。獨立性直接影響內外審計協調,其受到薪酬制度影響。盡管當前企業的審計委員會中獨立董事占大多數,而目前其薪酬會受到控股股東控制,必然使其獨立性下降。為使審計委員會可以體現出全體股東意愿,對于其選聘則不應該由大股東決定,須經股東大會投票聘用。
其次,構建職能體系。審計委員會職能理解簡單,往往不能將其職能視為整體,模糊了對審計委員會的職能與地位。如:作為監督機構,審計委員會的協調作用被忽視,從理解上產生缺陷,給經營方其內外部審計協調造成不必要的影響。那么,建立完整的職能體系,指導審計委員會工作。除對內控監督、對財報監督外,與內外審計溝通且將其納入職能范圍內。
最后,完善內審與外審協調的領導機制,需要強化審計委員會勝任力。內外審計溝通涉及業務、財務、信息化等方面,就要求審計委員會具備相應知識。同時由于內外審計溝通需要時間,那么,對于審計委員會來說,其需要足夠的時間參與溝通,以提升雙方間的溝通有效性。
信息化時代的發展,使得企業審計難度上升,在當前經濟多元化和業務復雜化的時代背景下,為審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無論從審計的目的、內容與方式上,都需要內外審計做到高度融合、密切協同,實現二者間的相互協作,加強二者間的聯系,共同努力提升風險控制力度。目前,對于內部審計與外部審計協同合作是可行的,但實現兩者間的協同需要注意協作方式,明晰二者間的聯系與區別,從方法、溝通、質量評測、人員專業能力提升等方面,保障審計協同質量,使其可以為企業未來長期可持續發展提供幫助。